做什么事都要勇于付出行动,不付出行动,即使有再好的设想,我们也只会停留在原地。所以,当我们打算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旦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要立即行动,否则,再好的设想也不会变成现实。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其妙地问:“怎么了啊?”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可是,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前进。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还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个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呢。
同时,我们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时,要抵抗住纷繁世事的诱惑,抛弃那些会妨碍自己的因素,坚定信念不动摇。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成就大事。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20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棵树下休息,那位行人递给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北野非常疲惫,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菸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28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7.学佛:不可迷信
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学佛,念有三种心态:一、依赖心。好像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二、功利心。哼!我佛都念了,结果还是没有效果,你说气不气人?这是功利主义。三、糊涂心。只晓得念,脑子也不思考,不知道佛所包含的意义。佛法并没有禁止你思考,处处都叫你正思惟修,否则就是迷信。
南怀瑾先生十分认同古人说得这样一段话:“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无私的奉献精神才是最可贵的。一个人施恩惠给他人,绝对不要指望得到回报。如果责成人家感恩回报,那么,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就会变质而面目全非了。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不迷信于祖师,不束缚于权威,正是这样才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和权威。临济禅师和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临济禅师,因长住山西临济院而得名。他开创了“临济宗”,在中唐以后这种宗派很兴盛。临济宗的特点就是“机锋峻烈”,敢于“呵佛骂祖”,反对权威和经典。
临济四处云游,有一次路过达摩塔。
塔主问他:“你是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
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
“他们跟你有仇吗?”
临济不加理会,扬长而去。
又有一次,临济上堂讲法,出语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见有的和尚大惊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
最后他又说:“你们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禁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有周金刚之称。
德山宣鉴禅师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愤愤不平地说:“佛学博大精深,即使终身修行,也不一定成佛。南蛮子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不是佛,简直是妖魔!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邪说,以正佛法。”
于是,他挑着《金刚经》从四川出发;走到湖南澧阳,他肚子有点饿了,刚好路边一位妇人在卖饼。他停下担子,想买一些点心。
妇人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
德山道:“是《金刚经》。”
妇人说:“我问一个《金刚经》上面的问题,你要答得上来,点心就送给你吃;要是答不上来,点心就不卖给你。”
德山心里暗暗好笑:“跟我谈这个,你这不是班门弄斧吗?”
他自负地说:“你问吧。”
妇人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褥,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那么请问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顿时哑口无言,羞愧地挑起担子走了。
他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一进法堂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我在这里既没看见潭,也没看见龙!”
崇信施礼答道:“因为你身在龙潭,身在其中当然看不见。”
德山无言以对,就留了下来。
一天夜里,德山侍立在龙潭身旁,龙潭禅师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
德山便往外走,一会儿返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递给他。他刚要伸手接,禅师却一口吹灭了蜡烛。
德山顿时大悟,明白了佛法根本不假外求,便把珍藏多年、视若宝贝的《金刚经疏抄》等书在法堂上当场付之一炬。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
德山抡起棒子就打:“出去!别来这里说?昆账话!”
义有人间:“什么是佛?”
德山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骚狐,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槃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经典、权威都是用来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供我们崇拜的。
迷信权威,将一无所得。
蔑视、反抗权威必须是在超越权威之后。
南怀瑾先生指出,许多僧众学佛时,“只知诵经,不明佛理”,只做表面文章,只会离大道越来越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仅仅知道努力是不够的,还要讲求方法,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对,最后可能劳而无功。米芾学字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
一天,一位云游的老和尚路过村里。为了化斋,老和尚偶尔会给人写一两幅对联。
米芾见老和尚写得一手好字,就虚心求教。老和尚翻看了米芾临贴写的一大打子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成心难为人吗?
老和尚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借来五两银子交给老和尚。
老和尚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一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贴,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竟人了迷。
三天后,老和尚又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贴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
老和尚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
老和尚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大有进步,漂亮极了。这才问道:“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呢?”
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
“对!”老和尚打断他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
说着,老和尚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继续云游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老师,并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学习要多用心,勤动脑。不但要了解表面的知识,更要悟其精髓,心领神会,才能学好。试想想,我们平时匆匆忙忙的学习、工作,是不是总在忙中忽略了思考呢?
8.求佛的贪欲
“消灾延寿”是后来中国人加上的,又要消灾又要延寿,好比吃饱了还要带点走,以如此心情念佛,你看佛多忙啊!又给你消灾,又给你延寿,可见这些人信佛有多贪啊!学佛发愿是利他,而不是要求别人给予。佛愿利益众生,反而引起众生更大的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