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12397700000026

第26章 “一切都是佛”的思想(3)

慧忠国师:“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

太白山人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了指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山人这次学乖了,含糊道:“这要算一算才可知道。”

慧忠国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马上答道:“一,这谁不认识!”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地纠正道:“错了!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怎么会是一字呢?”

慧忠国师接着问道:“我再请问你,三七等于多少?”

山人:“三七是二十一,这谁不知道?”

慧忠国师:“我说了是乘法吗?三和七加起来是十,怎么一定是二十一呢?”

太白山人涨红了脸,灰溜溜地告辞了。

代宗皇帝又佩服又高兴地说道:“我的皇位不是宝贝,国师,你才是真正的宝贝呀!”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现在每天在电视上自吹自擂自誉为某某专家、某某教授之人,有真才实学的有几个?而真正的高人,只死都认为自己不过是凡尘中的一粒罢了。

峨山禅师是白陷禅师晚年的得意门生,他领悟不仅禅理非常深刻,而且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很像白隐禅师当年的风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峨山禅师也老了。但是他琮是经常亲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偶然看到了,就奇怪地问:“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有那么多的弟子,难道这些杂事还要您亲自动手吗?”

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大了,老年人不做杂事,还能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样可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露出不满的神色,反问道:“你以为仅仅只是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做杂事也是修行啊!”

信徒因而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禅,而真正的禅师不是每天都在嘴上挂着禅的。就向南怀瑾先生自谦凡人,不允许别人称他为“大师”,而喜欢众人都叫他南老师一样。

8.天堂佛土一念间

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式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式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南怀瑾先生在此讲的意思是:中国有中国的佛教,外国有外国的佛教;你有你的佛教,我有我的佛教。每个社会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天堂、地狱是否存在?是的。不过,也只是存在于你的恩准当中,即一念意。

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问道:“佛门常说的地狱与天堂世界是真实的吗?”

禅师肯定地说:“是的。”

长官:“那么,请带我去参观一下。”

白隐禅师:“你这个可恶的家伙!长得难看,教养不佳,心术不正,真不知道你的爹娘是怎么生养你的?”

面对禅师滔滔不绝、越来越难听的辱骂,长官开始目瞪口呆,最后忍无可忍,勃然大怒。

长官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一边回骂禅师,一面用木棍往禅师身上打。

白隐禅师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紧迫不舍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气急败坏的长官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急忙跪下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笑着说:“你看,这就是天堂!”

地狱和天堂都只是人心理的一种感觉,你就可以活在天堂,也可以活在地狱,都只在人的一念之间。而且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不可模仿的。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这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3年后,他的一位门徒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徒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徒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同这位门徒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禅师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这位门徒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徒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徒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徒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这个弟子也许在常人看来太不能吃苦耐劳了。但也说明了,人人有自禅,如果都要像挑水禅师一样,那有洁癖的人岂不是连禅都不敢修了,所以这个弟子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禅,就像人人都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一样。

9.众生都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凡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南怀瑾先生在此,阐述了佛法的“众生皆是佛”性,而且他认为既然众生皆佛,那么有时人的本性就不应该受到改造而泯灭。

法眼文益禅师上堂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作为这个孩子的监护人,老头子从来不教孩子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成长。

有一天,一个四处云游的僧人,在老头子家里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许多礼仪。

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盘问孩子道:“是谁教你的这些?”

孩子如实回答道:“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那个和尚,责备道:“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二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这下子一下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硬是把和尚赶走了。

文益禅师说完后,许多僧人都恍然大悟,但仍有人不明白,于是,学僧问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禅师:“你自己也有。”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你还问谁呢?”

学僧问:“什么是佛祖成佛的秘密诀窍?”

法眼文益禅师:“全在自己领会。”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张三李四。”

文益禅师侧重于佛性的原本自足,他的禅悟观的意思是说佛性本来现成,只需顿悟而不可思量计较。

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要众生做,众生本是佛。每个人都是天真佛,对这天真之性,就不可刻意“装点”。行脚僧的愚蠢,就在于他违背了本来现成的原则。而非要打磨、破坏璞玉本身的天然浑成。

澄一大师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缘慧,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澄一大师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缘慧。他把缘慧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缘慧赶快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澄一大师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直到现在,这样的人选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缘慧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澄一大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忠诚而勤奋的助手缘慧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澄一大师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缘慧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澄一大师的病床前时,病人膏肓的澄一大师硬撑着坐起来,抚着这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缘慧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澄一大师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澄一大师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缘慧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澄一大师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澄一大师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缘慧非常后悔,在叹息中度过了整个后半生。

保持自性,你就是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缘慧妄学佛法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要师父用生死点拨啊!南怀瑾先生讲到此,更点明了佛说的,一切生灵都是佛,而不仅仅是人。赵州禅师对此领悟颇深。

一位学生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所传递的心法?”

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于是又有一位学生就去问他:“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肯定地回答道:“有。”

学生很机警地反问:“柏树子几时能成佛?”

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成佛。”

柏树子就等于肯定自己,这个问题不必再追问,追问下去只是徒增分辨,造成疏离而不契道罢了。但是学生愚痴,又问道:“虚空几时落地呢?”

赵州说:“待柏树子成佛时。”

禅家认为,尘世间的种种现象,被视为一种神性而予以肯定,它虽然是无情的物,但是无情却能对有情的众生说法,相对的互相肯定彼此的存在。在禅者的眼光中,一株草,一棵树,都有佛性。

从上面几个故事看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愚痴之人只多不少。曾看过某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一期节目。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然后问下面坐着的可爱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自己家里的杯子盖。而我们这位所谓的“儿童大师”一味摇头:“回答的不对,回答的不好!”然后,她公布了一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答案:“这是一个圆圈!”多么可悲,正如漫画中画的,所以学生讲学校前是各种形状的,而出学校时,都变得跟老师一个形状了。

诚然,我们不可能让孩子象那个老者要求的那样,弃绝教化。但是,对于那些违背本性、扭曲人性的教育难道不应该摒弃吗?我们本性中的宝藏,是应该时刻珍惜,好好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