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12397700000025

第25章 “一切都是佛”的思想(2)

老禅师蹲在地上,将茶杯碎片一片片地拣起来,然后用布将地上的茶水擦干净。老禅师眼望学僧说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当下省悟,禅道不在高深处,就在生活琐事中去找。

在佛经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例如:

志勤和尚曾拜沩山灵佑为师,他诚心诚意修行,心不外求,在寺院里参禅打坐,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不知不觉度过了30个寒暑,在道业上却似乎没有多大进步,依然如此。他年年看到禅园里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对他来说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等于没有。

有一年春天来到,当他偶然来到禅园中散步,在和风丽日下无意被那枝头天天灼灼,开得正艳的桃花猛然一震,顿时跨进了彻悟的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四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问南怀瑾先生:佛在何处?他不知,佛就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追求禅无须标新立异,只要踏踏实实,平平凡凡,真理即在其中。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为生活付出努力,为事业全力打拼,即使现在还看不到成效,但只要坚持下去,在平凡的生活中延续,总有一天会收到累累硕果的。

5.佛教重孝道

“不孝五逆”,谁说佛教不重孝道?我们晓得佛说法,最注重者道,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因为出家,就认定佛教是不重孝道。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一个至孝之人,在他讲学小有名气的时候,他还是对自己的父亲毕恭毕敬,每当老父发问时,他总是赶忙站起来,颔首聆听教诲。而他不论在何时讲学时,也会不惜予力,长篇累犊的像青年人讲述孝顺的重要性。黄檗希运禅师则是佛教弟子中的至孝之人。

黄檗希运禅师是福建人,在江西出家,曾经在百丈怀海禅师、安徽南泉禅师那里学习过。他悟道后,接受了佛教的报恩思想,那就是:真正的报恩必须放弃世俗的恩情和礼仪。

三十年过去了,黄檗禅师过着清心寡欲的禅者生活,从来不曾回过家乡、探望亲人,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其实非常牵挂年迈的母亲。

五十多岁的时候,黄檗禅师仍然四处漂泊,参访名僧,以求更高的悟道。有一次,他行走在旅途中。不自觉地往前走,最后发现来到了故乡。

黄檗禅师的母亲因为思念出家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哀伤哭泣着,天长日久,泪水把眼睛浸瞎了她再也不能够像从前那样,站在回乡的路口眺望行人,期盼儿子的到来。

于是母亲就在路口摆了一个小茶亭,专门招待路过的云游僧人,每招待一个僧人,母亲都要亲自把他迎到家中,为他洗脚。母亲这样做,仅仅出于礼敬吗?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会,或许可以认出爱子,

这一天,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他一眼就认出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就是他最放心不下的母亲。他强迫自己压抑住心中认母的冲动,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假装平静地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亲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并因此得到信仰,平静安心地度过晚年。但是,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

黄檗禅师接连两次经过母亲的小茶亭后,虽然心中对母亲难舍难离,但还是狠了狠心,忍痛起程,继续参访。

邻居们当然认得出黄檗禅师,有一个人看见她的母亲实在可怜,忍不住告诉他的母亲说,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僧人,就是你朝思暮想的儿子,现在他马上就要离开了。母亲听见这个消息,悲喜交集,叫道:“难怪他不让我洗左脚!他的声音就是我儿子的声音啊!我真是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声音也没有听出来!”母亲说完,不顾年高体弱,疯狂似的朝出乡的小路跑去,希望追回儿子。

母亲一口气追到大河边,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而且船也开动了,母亲听到开船的声音,情急之下跳到河里,非常不幸地淹死了。

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眼睁睁地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肝肠寸断,恸哭着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意思是说:一个儿子出家,整个家族都会跟着升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佛祖们在瞎说。

黄檗禅师说完,立即叫艄公调转船头,回到家里火葬了母亲,在葬礼上,他庄严地说道:“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意思是说:我的母亲以前被世俗的爱子之心所牵累,今天总算一了百了,获得了大智慧;如果我们母子的三次相会是值得的,那么这全是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功劳。

黄檗禅师说这首偈的时候,乡人都亲眼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起,架着祥云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乡人们于是议论道:黄檗禅师不是一个不孝顺的人,孝顺有三种:一是锦衣美食奉养父母,这只能算“小孝”;二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这叫“中孝”;为父母超度灵魂,使他们来生到极乐世界,这才是“大孝”。黄檗禅师度母超生,是至孝中的大孝。

而杨津则是士人中的孝顺典型。

杨津,字罗汉,是今陕西华阴人。他的哥哥杨播,做过华州刺史;另一个哥哥杨椿,官做到太子太保;杨津自己则做到司空。杨家家风淳朴厚道,所有人都懂得礼仪谦让,弟兄们一块相处时就像父子一样。每到清晨大家(男人们)都来到客厅里,谁也不会进女眷休息的内室一步,一呆就是一整天。如有什么好吃的,非得等到所有人都聚齐了才吃。客厅之中,设置着一些屏风帘幕,里面是休息的地方,谁累了可以进去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谈笑风生。杨椿年老时,如果从朋友处醉酒归来,杨津一定将他扶至内室,伺候躺下,自己则在厅堂和衣而卧,随时问候状况。兄弟俩都年过六十时,一齐做了中央台阁的官员,仍居住在一起杨津每天早晚问候兄长,彼时台阶下罗列着后生晚辈,杨椿不发话让坐,杨津就一直站着。平时杨椿到邻近串门,即便是日暮不回,杨津也一直等着,不自己先吃晚饭。吃饭时杨津亲自给哥哥奉上汤匙碗筷。每一道菜都要自己先尝尝味道再给杨椿吃。还在早些时候,杨津在肆州任职,杨椿已到了京城。肆州当地自"四季美味特产,杨津都一一派人送往京城,如果因故一时未送,他就决不自己先享用。杨家一家百多口人,五世同堂,还共用一个炉灶而没有分家,全家相处得合合睦睦,长幼妯娌之间一句闲话都没有。

一百多人的大集体,长幼有序,人人谦恭礼让,生活幸福美满,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现代国内已经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庞大的家族;而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安宁实在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稍微不慎便会引发一场“战争”,所渭“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杨津的做法在今天人看来难免迂腐,史载有人找他求官,他都要忙不迭地找-兄长商量,然后才敢定夺。但我们试想,杨津如若不以身作则,为后辈垂范,在大家庭内培养起一种忠孝仁义、温良恭谦让的气氛,杨家子孙又怎么个个知书达礼,怕早就翻了天也。所以说德高望重者如能以身作则,必定以为后世垂范。

百行孝为先,这个道理亘古不变,不论放到何时何地何人身上,都是正确的。

6.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

南怀瑾先生应该说是“治生产业”修佛的集大成者,所以他对此理论的理解也最透彻。而赵州禅师对此的领悟也颇深,并以此教徒。有几个学僧听说赵州禅师的大名,千里迢迢赶来请教。

第一个学僧说道:“弟子初人禅门,请禅师指教一二!”

赵州禅师不回答,反而问道:“远道而来,我们寺院给你吃粥了吗?”

学僧回答:“多谢禅师关心,我已经吃了。”

赵州禅师说道:“很好,那就洗钵盂去!”

第二个学僧走上前去说道:“久闻禅师大名,请指教。”

赵州禅师也问道:“你来多久了?”

学僧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询问道:“喝过我们寺院里的茶了吗?”

学僧说:“多谢禅师,弟子喝过了。”

赵州禅师便道:“很好,去客堂报道吧!”

眼见这么快禅师就把两个学僧打发走了,一个跟随禅师多年的弟子觉得很失望,鼓起勇气说道:“弟子在这里呆了十多年,也没有等到老师的指导;照今天的情形,也许永远等不到了,我想到别的地方去参学。”

赵州禅师惊讶地说:“你怎么觉得我没有教导你呢?你每天递茶水给我,我喝;每天端饭给我,我吃;你合掌礼拜,我低眉领受。我哪一处没有教导你呢?”

这个学僧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每天都在教导我!

赵州禅师第一次参见南泉时,问:“什么是道?”

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有时候,佛法甚至就在你平日的起居生活,一举一动之中。

有一年夏天,仰山禅师离开自己的老师沩山禅师,下山去了,夏天过完的时候,沩山上山向老师问安。

沩山禅师关切地问自己的弟子:“你这个夏天过得怎么样?干了些什么呢?”

仰山恭敬而喜悦地回答说:“报告老师,我在山下自己开垦了一块土地,播撤了种子,就等着收获了!”

沩山赞许地点了点头:“很好!你这个夏天没有白过啊!”

仰山也问道:“老师,你这个夏天都干了些什么呢?”

沩山笑着回答说:“这个夏天我可没有做什么,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仰山高兴地说道:“老师,你这个夏天也没有白过啊!”

沩山呵呵大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日常生活的修行,就只是形式禅、小乘禅,外道禅,而决非真正的佛法,更谈不上领悟了。

悟道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种,平常人的吃饭、睡觉、洗碗、交往在“有心人”的领悟下也能成为至高修行。举手投足、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乃至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无不是修行的好时机。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有禅;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处处可悟禅。

禅宗讲究“反璞归真”,所以禅宗也最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脱离了世间和人类的佛法是无法生存的,只有以最普通、简单的方法让人人都能领悟禅,学习禅,禅宗讲法才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7.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慧忠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修行四十年,声名远播,唐玄宗、肃宗、代宗好几代皇帝都曾请他进宫说法,被尊为“国师”。

有一天,代宗带来一个自号“太白山人”的出家人,说这个人很清高、博学,自称“一代奇人”;代宗将信将疑,想让慧忠国师验一验真假。

慧忠国师看了看太白山人,问道:“既然是奇人,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我会识山、识地,天文地理、作文认字,无所不通,我还擅长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