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智能水表的推广同样迅速。波士顿在这方面也一直是杰出的典范。早在2004年,波士顿水资源及排水管理委员会就为该市的所用用户安装了无线智能水表。但纽约很快就会后来居上,该市计划耗资2.5亿美元安装80万块以上的智能水表。泰晤士水务公司的大部分用户以往没有安装过任何类型的水表,即便如此,该公司现在正计划给部分用户安装智能水表。
在交通运输领域,相当于一块智能电表的是汽车上的一个车载单元。以往这个车载单元只是一个简单的装置,当车辆通过收费公路入口处时,这个装置就起到了一个无线电频率身份识别标签的作用,但这个装置也开始实现智能化了。德国的车辆通行收费系统依靠在某些方面像智能手机一样灵巧的装置,使货车司机在使用了该国拥挤的高速公路后要被扣除掉相应的费用。除了其他措施,他们还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追踪载货卡车的位置。
新加坡也有可能成为首个引进道路实时动态收费系统的城市。2006年,陆路交通管理局测试了一套由IBM公司制造的用于设置收费额的交通预测系统。
新加坡的另一项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供水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典范。位于该岛南端的信息中心紧挨着滨海湾水坝,到信息中心的参访者可以拿起一瓶“新生水”,从字面上品出其含义。这是将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又重新制成的饮用水。但大多数废水都是经过初步处理后通过一个单独的配送系统送到新加坡的各工厂和电厂,然后(根据各自需要)再进行相应处理。
这个城市国家的海水淡化厂也位居全球同类工厂中效率最高之列。由于新加坡的基础设施都是新建的,传感器在供水管理上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新加坡平均每天只出现一次跑水事故。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只在几个关键位置安装了传感器,例如,在水库取水点上安装传感器。一旦系统探测到危险的污染物,供水网络的这一部分就会立即关闭。如果在海水的高潮位期间新加坡中心地带下起了暴雨,洪水威胁到城市的安全,紧靠滨海湾水坝安装了七台巨大的水泵,这些水泵能以40立方米/每秒的排量将洪水排向大海。
智能系统不那么美
数字世界 真实世界 智能系统 智能手机 应用程序
路德维希·西格尔认为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合一,这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大量的机遇。人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两个世界会是什么感觉?一个是真实世界,一个是真实世界的数字映像?真实世界中将布满传感器,捕捉从运动到气味的一切信息。数字世界将是一座由软件构成的大厦,接收真实世界中的信息并产生自动反应。在真实世界中打开一扇门,在数字世界中便打开一座虚拟门。只要真实世界中开着门的房间内温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数字世界便会自动开启暖气。
这就是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格伦恩特尔在其1990年代初的著作《镜像世界》中所描述的情景。“你将从计算机屏幕中看到现实。”他预言道,“你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你生活的地方、你工作的单位、你的学校系统、市立医院--将出现在一个可识别的、色彩亮丽的抽象映像中,在鳞次栉比的地标中若隐若现。
两个世界的合一趋势或许不易发现,因为它正在同时发生于众多领域。这一趋势在环境控制方面最为明显。比如,由技术巨头西门子公司研发的软件已能对制造厂进行虚拟复制和重新配置。在其他领域,这一趋势也在在四处开花,并已发展出一套自身的语言。咨询公司Harbor Research的格伦·奥门丁格称之为“真实世界的虚拟化”。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真实生活中的对象与“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一种虚拟世界)中的复制角色对应起来,将所产生的结果称为“交叉现实”。谷歌的地球及街景服务首次实现了整个世界的静态复制。装在牛身上的传感器可以追踪它们从出生到屠宰场全过程。智能电表可以向发电厂输送实时电力使用数据。
还有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它才是推动现实和数字世界合一的利器。智能手机拥有内置传感器,测量着从使用者方位到周围亮度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被传回网络。应用程序就像一个个微型智能系统,在它们的武装下,使用者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追踪朋友行踪和控制家中电器。
智能手机也是虚拟和真实世界最直接的碰撞之处,两者在这里合并成一个新的花花世界:“增广现实”。下载一个叫做“Layar”的应用程序到你的智能手机中,然后打开摄像头,对准一条街道。你会发现屏幕画面上多了一层东西--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比如街边商店的名字以及是否有待售房屋。
应用程序和其他服务迟早将携手共进,进化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家杨·拉贝伊(Jan Rabaey)口中的“社会信息技术系统”。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将为这一系统提供必要零件。摩尔定律--单个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对传感器也适用。
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好的互联性能还使人们得以建造出足以储存和处理这些传感器和其他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放眼全球,各大公司都在组建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动辄数以千计,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计算不光进行数据储存,也进行数据处理,比如促使智能系统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即时反应。
IT企业将智能系统视为下一个大事件。不言而喻,该行业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来自各大巨头,特别是IBM,其老板彭明盛已将智能系统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数年前,IBM便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力宣扬数字技术能够令能源、交通、城市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更加智能。其他公司也是争先恐后,各展所长。
政府也不甘落后。许多国家都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刺激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把智能系统设为优先产业政策。这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是精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以德国和中国为翘楚。
然而,光是对技术公司和野心政客有利是不足以令智能系统风靡全球的。智能系统强势的推动力是现实需要。许多国家基础设施正在老化,医疗负担日渐沉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更加智能地使用资源可以使纳税人的钱花得更有效率。远程监控病人要比将让他们住院更廉价,也更安全。在大桥上安装传感器有助于工程师了解大桥何时需要整修。
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好榜样。那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到2025年,中国将新增3.5亿城市居民,相当于当前整个美国的人口。没有数字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强化,中国就不可能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交通、电力和水。
最重要的是,智能系统可能是人类应对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的最有力工具。电网、交通系统和供水系统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哑管道”网络。IBM的计算结果表明,只要美国电网的效率能够提高5%,就能减少相当于5300万节车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德克萨斯交通研究所的数据,2007年,交通拥堵白白浪费了美国人42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60亿升汽油。据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的数据,全世界发电厂25%~50%的处理水是白白漏掉的。
智能系统好处多多,那么坏处呢?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隐私侵犯和政府权力滥用。事实上,与一些智能系统相比,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电幕”简直是小儿科。在智能系统时代,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要想在自己的房间里躲过“老大哥”的监视简直是痴人说梦。
其次,批评者担心智能系统会反制创造者,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情节那样,人类被插在用于控制人类的现实模拟机器中,身体的热量与电变化被一一记录。幸运的是,这一幕或许仍然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智能系统可能很容易瘫痪或是被黑客侵袭。
第三,有人担心接近智能系统的人将会比远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格伦恩特尔在《镜像世界》中就着重描写过这一风险。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担忧,除非它们被一一消除,否则智能系统总是可能激起某些人的恐慌。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极端例子:隐形炸弹人--是一个对社会不满的美国人。此君不断通过炸弹邮件攻击计算机科学家和其他人士。在《镜像世界》出版两年后,格伦恩特尔曾收到过隐形炸弹人邮件,结果被炸成重伤,所幸最后保住了性命。
后PC时代“幸福的烦恼”
科技 个人技术 移动设备 智能手机 社交媒体
2011年8月12日是IBM推出5150个人电脑的三十周年纪念日,IBM5150设立了技术标准与设计理念,为许多后来的个人电脑所遵循。IBM中东与非洲技术总监马克·迪安发表了一篇纪念IBM5150发行三十周年的博文,其中披露,他已经改用平板电脑。马克·迪安曾参与个人电脑的初始设计,他在博文中写道“当初协助设计个人电脑时,我从没想过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个人电脑的衰退”,他还预测,个人电脑终将步上打字机和黑胶唱片的后尘。
有人认为后PC时代已经开始,这种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微软则倾向于认为,世界正步入“PC+”(PC-plus)时代,每年还将有数百万台个人电脑售出。确实,这些率先将信息处理技术引进家家户户的机器,并非行将灭亡,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人们仍然渴望拥有个人电脑。2012年,中国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而且仍有大量发展机遇。中国的电脑制造商们,比如联想,都颇具优势,可以从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获利。
尽管如此,个人技术的新时代确实正在到来,至少在富人的世界里是这样,因为人们将依靠更多样的设备来与他们的朋友、同事和其他人保持全天候的联系。很难精确地预测这些小设备会采用怎样的形状和外观,但是一定会很多小设备。在非洲这样的地方,廉价的智能手机会恰好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处理设备。英伟达的老板黄先生说:“我们正使更多的人拥有超级电脑。”
数以亿计的个人技术新用户将促使技术公司投入更多研发资金,甚至将促使创新产品以更快的速度上市。许多公司已在努力开发新的技术,使人们更易操作,比如使用声音命令及姿势来控制所有的小设备。开发商正在生产的众多应用服务与其他软件将为移动设备添加更多功能。这样将转而强化技术消费化的现象。
在这个新时代,科技产业将发生更多剧变。2011年公布的几项重大的收购案,包括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Skype网络电话及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都是基于一种认识,即拥有最引人注目的设备系统和云端服务的公司,将成为个人技术领域下一阶段的赢家。多亏乔布斯,苹果已经在这场赛跑中取得领先,而亚马逊、谷歌还有许多其他公司则紧随其后。
随着这些设备系统的扩展,世界将更平稳地靠近普适计算模式,这一模式由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马克·威赛所构想。如果真这样发展,我们就必须克服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无线连接的限制、个人隐私问题及所有这些数以亿计的小设备小玩意儿将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首先讨论连通性能。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普及,将需要稳定快速的网络来向其用户传送数据。好在超快的4G移动宽带网正在铺设。根据德勤公司估计,60个国家的150多家运输公司正致力于开展或试验4G服务。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将会出现一些障碍,即无线电频谱供应不足,无法保证理想的移动视频与数据通信。政府可以改善这种状况,比如说,鼓励听众减少的广播公司转让更多的带宽。
政府还须严密监督新设备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影响。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智能手机的位置跟踪功能,如果数据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这种功能就可以显示用户的行踪。追踪人们生命体征的佩带式设备,也将收集大量极其敏感的信息。
最乐观的结果是,这可能会推动清晰法则的产生,来管理这些敏感数据的收集方式及使用方式。重点在于,拥有数据的用户们应该能够控制这些材料的使用。也就是说,除了其他措施,应该让用户们“选择使用”那些需要敏感数据的服务,并让他们能随时轻松地再次选择退出服务。公司则应透明化收集的数据及其使用。同时,人们须为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在移动设备上选择强大的密码和键码,而不再轻视自己的数据。
第三个潜在的矛盾涉及环境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小设备层出不穷,消费类电子产业正招来严密的审查,这种审查通常针对石油公司和采矿公司。例如,2011年年初,中国的环保运动人士就声称苹果公司的供应商污染环境,并叱责苹果采用这种供应商。积极分子还痛斥富士康公司的工作条件,使得富士康采取措施提高了工厂的标准。如果不想在后PC世界频遭谴责,大型消费类技术公司将要加强与分包商的合作,以及加倍努力思考如何生产绿色的产品。
政府还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即移动设备和在线服务,比如推特和Facebook,正以一种新颖的、偶尔令人心绪不宁的方式赋权予民众。2011年年初骚乱席卷英国,安装了推特和其他信息服务的智能手机为此饱受指责。政府官员甚至要求RIM公司暂时关闭黑莓信使服务,因为一些暴乱分子曾利用这一服务来组织攻击活动。然而,抨击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不能解决引发骚动的根本原因。
人们也曾讨论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在北非和中东的抗议浪潮中所起的煽动作用。一些观察员,比如纽约大学的教授克莱·舍基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变革的重要催化剂。其他观察员,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耶夫根尼·莫洛佐夫则担心专制政府利用这些手段来追踪和监控反对者。
“推特革命”的说法尽管言过其实,但是,毋庸置疑,推文和社交媒体有助于吸引大家关注革命人士的运动。虽然莫洛佐夫正确指出了新技术将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管,但是智能手机和小型穿戴式照相机也将促进积极分子自下而上的监督。民众可以使用这些手段及其他小设备来捕捉时事,并将恶行的证据通过推特和其他渠道迅速传达给外界。前美国国务院官员,谷歌智库部门负责人贾里德·科恩提出:“技术绝对是促进剂。”
硅谷风险投资者安德森强调的创新传送带的反转,代表了政府、军队和其他组织都拥有的巨大机会。开发强大而廉价的消费类技术,他们将能在预算紧张时,节约资金,同时发展全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