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对因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发挥调节作用。
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形成后,对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的纯收入发挥调节作用。
特定目的税类。包括国家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主要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对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财产和行为税类。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屠宰税、契税。主要是对某些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农业税类。包括农业税、牧业税。主要是对取得农业或者牧业收入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征收。
政府开支主要包括:
福利支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穷人及退伍军人的津贴与补助。
政府雇员的薪俸支出。包括对各政府部门的雇用人员支付的工资及有关支出。
公共工程支出。包括对机场、港口、医院、高速公路及住宅等工程的支出。
教育和研究费用。如政府为公立学校、科学研究、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其他项目。如政府公债的利息支出、国防军事支出、环境保护费用、对外经济援助等。
政府进行经济调控往往在衰退时期,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减少个人所得税增加了个人税后收入,增加了消费;减少公司所得税增加了公司税后收入,增加了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刺激了私人投资;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直接增加了投资;增加转移支付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这样,总需求增加使经济走出衰退。在繁荣时期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与减少支出,其作用与减税和增加支出相反。
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国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往往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少,扩张性财政政策多。这是因为一是政府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刺激经济较快地发展;二是提高税收和减少支出在政治上有困难,容易招致反对。在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税收减少而支出增加,必然引起财政赤字。政府为赤字筹资的方式是发行公债。如果政府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称为货币筹资。中央银行要把政府债券作为准备金来发行货币,这种做法等于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会引发通货膨胀。美国20世纪60年代采用赤字财政刺激经济,赤字大量增加是引发20世纪70年代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政府采用这种做法时可以不支付利息,从而减少了债务负担。政府把债券卖给个人与企业,称为债务筹资,等于政府向公众借债,债券就是借债的凭证。这时,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会增加,只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再配置,因而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要向公众还本付息,从而加重了财政债务负担。同时,由于把公众的部分支出转归政府,也会有挤出私人支出的作用。
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用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赤字财政,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严重的衰退时期,这种方式是刺激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必要之路,但绝不可把赤字财政作为长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从长期来看,经济还要力争收支平衡。
作为一个企业家,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政府连续几年都在使用赤字财政的时候,接下去肯定是财政紧缩。反之,如果政府连续几年财政紧缩,运用财政赤字政策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调控手段制定政策,使货币制度按宏观经济的大目标运行。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政策进行最终调控的机构。它是国家的银行。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中央银行。在英国是英格兰银行,在法国是法兰西银行,在美国则是联邦储备银行。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商业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制度,控制货币供应和信用状况,密切注意货币制度是否按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的职权,是通货(印纸币和辅币或硬币)的唯一的和最终的来源。它是政府的银行:代理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并买卖政府债券,通过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来管理政府的借款,政府则将税收和其他收入存人中央银行,它还为政府记账,帮助政府办理政府收支事项;当政府账户出现赤字时,财政部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它还是银行的银行:一方面,它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另一方面,它又在必要时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以支持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听取中央银行关于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的意见。
中央银行的主要目的不是赚取利润,当赚取利润的企图与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中央银行应舍弃前者而服从后者。实际上,中央银行拥有法定的特权,因而有十分可观的利润。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有三个,即: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政策和调整法定准备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常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一种政策手段。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日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政府发行债券的保证是它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其他证券相比,政府债券的风险小,其持有者总会有利可图。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
公开市场业务一般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当局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从而其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再存入联邦储备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将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便也会增加准备金。当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便等于利息率的下降。
调整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贷款,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商业银行可将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反之,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大因而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时,便提高贴现率,收缩贴现的数量,以限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抑制投资。
贴现率越低时,债券价格一般会提高;反之,债券价格会降低。
调整贴现率政策与公开市场业务政策通常情况下是相互配合运用的。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使利息率降低或提高时,必须相应地改变贴现率,使之与利息率大致相适应。中央银行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反之,则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当中央银行降低或提高贴现率后,它通过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调整准备金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准备金率的高低常会由于银行的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银行的准备金率一般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金率,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一般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其下限来留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
中央银行一般也是逆经济风向调整准备金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便降低准备金率,必要时甚至可以将准备金率降至法定的最低限。准备金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
政府在运用货币政策时,通常不单独使用某一种手段,而是配合着使用。
如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贴现率政策的相互配合来调控宏观经济,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调整准备金率政策。
经典术语解读: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一国政府,总要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即使是那些标榜经济自由化的国家。政府参与经济,不是直接去参与经济事物,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的把握,以使之符合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整体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缓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增长;还包括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降低10%的成本,增加100%的利润
一、什么是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是纳税人有销售货物按规定应采用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额时所运用: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是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从公式可以看出,成本利润率即为生产成本毛利率,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应该是越来越高的。
现在使用的成本利润率是国家税务总局于1993年确定,一般货物为10%,对属于应从价定率征收消费税的货物,按税目分别确定为5% - 10%不等。
根据《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6号):
纳税人因销售价格明显偏低或无销售价格等原因,按规定需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额的,其组价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为10%。但属于应从价定率征收消费税的货物,其组价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为《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成本利润率。
应税消费品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规定如下:
(l)甲类卷烟10%; (2)乙类卷烟5%; (3)雪茄烟5%; (4)烟丝5%; (5)粮食白酒l0%; (6)薯类白酒5%; (7)其他酒5%; (8)酒精5%; (9)化妆品5%; (10)护肤护发品5%; (11)鞭炮、焰火5%; (12)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6%; (13)汽车轮胎5%; (14)摩托车6%; (15)小轿车8%; (16)越野车6%; (17)小客车5%。
新增和调整税目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暂定如下:
①高尔夫球及球具为10%; ②高档手表为20%; ③游艇为10%; ④木制一次性筷子为5%; ⑤实木地板为5%; ⑥乘用车为8%; ⑦中轻型商用客车为5%。
成本利润率对应的基数为:
成本利润率的制定确实帮助解决了许多税务问题,在税务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时至今日,原先制定的成本利润率已不合时宜,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货物的实际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平均比重已低于5%,有些高科技企业已低于l0%,这与十多年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已有了天壤之别。
因为全部成本中的其他成本主要是计入各项费用,一般会构成毛利,就是说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生产成本毛利率也就越来越高。当时的计算基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是全国都以l0%的成本利润率计算税款会漏掉许多国家的税收,到了应该更新的时候了。
二、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支出与收益。所谓收益,是指企业在市场销售商品或劳务后,获得的货币收入;支出是指为获取这个收益所付出的货币。企业能否获利,以及获利多少,一方面取决于收益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支出多少。
习惯上,我们把收益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三种。
总收益是厂商将产品出售后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商品的总卖价。平均收益是厂商出卖单位产品的收益,即:平均收益=总收益÷产量,其等于单位产品的卖价。边际收益是产销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值。
厂商边际收益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厂商数量很多,单个厂商产销增加对总供给的影响微不足道,从而在并不影响出售价格的情况下,卖10个单位的产品同卖100个单位的产品,价格都是一样的。这样,单位产品的卖价不仅等于平均收益,而且等于边际收益。第二种是在供求影响价格的前提下,价格随着产销量增加而降低,这时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是递减的。一定产量的价格只等于平均收益,而不等于边际收益。
各种收益的一般变动趋势是:总收益的变动会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的幅度在开始时可能加快,但以后会逐渐放慢;平均收益在开始时会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一段时间以后会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收益的变动如同平均收益,亦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
实际上,不管是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还是总收益,都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也不能以此来判定企业的运行状况。如果他的总收益是80万元,而投资支出也是80万元,只是意味着没赚钱,支出如果超出80万元,不仅是没赚钱,反而是蚀本了。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往往会有两种统计方式,一种是经济利润;一种是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是会计损益表体现的利润,它是将销售收入扣除会计成本后的剩余部分,通常由会计人员计算公布,所以称为会计利润。各国政府公布的利润数字,就是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的计算方法为:税后净利=销售收入一制造成本一管理和销售费用一货物税一公司所得税。
与会计利润不同,经济利润是将销售收入扣除经济成本后的余额,它除了要扣除会计成本外,还剔掉隐含成本。由于隐含成本有时被称作正常利润,因此,经济利润就相应地被称为非正常利润。经济利润可以为正值、零或负值。经济利润为负值对经济学家来说就是亏损。
这里的隐含成本通常不为人所注意,但只有将它考虑在内,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