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戴尔·卡耐基成功学全书
12518700000024

第24章 如何使自己更加成熟(4)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心灵的成熟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最新诠释了。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要记住第五项原则:你是独一无二的。

了解并喜欢你自己

成功金言

成熟的人会适当忍受自己,正如他适当地忍受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的一些弱点而觉得活着很痛苦。

布兰登曾说:“适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目标,适度地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的确,要想活得健康、变得成熟,“接受自己”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这并不等于一味地考虑自我满足。这种理智的态度,是自尊自重,体现了人性的尊严。

马斯洛认为自我接受就是指:自发性,解除自我约束、自然、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夜晚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不如某人有信心,不如某人有进取心等。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或是发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不佳,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会克服自己,而不是自悔自叹。

成熟的人会适当地原谅自己,正如他对待别人一样。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弱点就活得痛苦。

喜欢自己是否和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可以说,对别的事或人充满憎恨的人,只会表露出他们对生活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厌恶。

今天,美国的医院里的人很多都是精神或情绪有问题。而且,这些人都不喜欢自己,他们无法与自我和谐共处。

我不想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我只是觉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总是用物质成就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对名利的追求、工作的压力等都容易导致我们心灵的疾病。而信仰普遍缺失,也是使人们精神迷失的一个原因。

哈佛大学的教授怀特在他的书中提到了现在流行的一种观念,即:“我们必须学会调整自我,以便适应现实的各种压力。但这是一种理想。我们能适应各种单调、枯燥和强制性的社会角色和任务。但若想取得成功,则需一种抗争意识或是自我改变的能力,而且要一种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能力。”

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很少有人有勇气独树一帜,或是清楚自己究竟拥护什么。我们的行为通常受到社交或经济的影响,如衣、食、住、行,大致与别人差不多。如果周围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是不快乐,会觉得失落和迷惑,会不喜欢自己。

几年前,我的一位女学员遇到这种问题。

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师,有野心,做事积极,也很独裁。在社交圈子里他们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他们也是以声望和所取得的成就衡量人的价值。这个夫人个性安静、谦逊,那样的生活使她感到自己很渺小,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她自己具有的质量也常常被忽视,她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她为自己达不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至极。她讨厌自己。

她的问题不是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适应自己。她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希望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如别人期望的人一样。她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依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点,她才能对自己产生信心。

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点,然后以此作为生活的依据。

不喜欢自己的人,常常会过度自我挑剔。适当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积极行动。

有这样一个女学员,她抱怨自己的演讲没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当我站起来演讲时,立即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班上其他人都显得镇定自若,很有信心,可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失去勇气,无法再讲下去。”

等她讲完,我说:“别尽想自己的缺点,并不是缺点让你的演讲不好,而是你没有把优点发挥出来。”

是的,并不是缺点让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失败,优点的显著会让缺点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好质量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才能不断进步。

当耶稣遇到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他不会先去问为什么这些人会这样,也不会过度同情,不会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真差,环境处处与你作对。告诉我,你是怎样落难的?”

不,他会直接进入重点,他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吧,不要再犯霏了。”

我们的心灵常因罪恶感和过去或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而显得自惭。我们不能喜爱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种境况,我们必须埋葬过去,重新出发。

为了学会喜欢自己,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降低水平,变得懒惰,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人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的。

有这样的一位完美主义者,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凡事都不肯交给他人,而是事必躬亲。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很多时间研究,要是演讲,更是准备到筋疲力尽为止。她讨厌不速之客到她家里去,每次请客都要计划得尽善尽美,她费了这么大的心,终于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十分完美,一种冷酷的,没有欢乐、温情、自在的完美。

要求自己完美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那表示:我们不能只表现得和他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过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要胜过他人,傲视他人。

完美主义者同样是人,他也会与常人一样犯错误,会失败。但他们无法容忍这些,所以他们开始憎恨自己。

千万别这样,这样很快会让自己讨厌自己。有时候,我们要学习着自己喜欢自己。

比如独处。这是学习喜欢自己的一个好方法。巴德医生曾说:“我们习惯躺在床上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习惯,就是学习与自己相处的一个好方法。”

除非我们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否则我们无法期望别人与我们好好相处。有人说:“我们内心就像一泓幽泉,只有独处时你才能发现它的美。”

独处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圣经》里说:“要安静,便可知道我就是神。”

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别人去寻求快乐,势必会给别人增加负担,影响彼此的关系。学习尊重、欣赏自己,既可以说明我们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成熟,也可以增进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要让自己变得成熟:“了解并接受自己,对自己宽容些。”

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成功金言

人并不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为不能够把信念转化成为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

约翰·席勒——《如何度过你的时间》的作者曾经告诉过我们:“成熟由学习得来。”

这是一句真理,只是,他忘了再准确地告诉我们,在这必需的学习之中,往往伴随着苦难。

去看看丽丽安·赫德里在自己的遭遇之中所学到的教训吧。

这位太太本来只是一位平凡而快乐的加拿大的家庭主妇,拥有着顺利的一生,可是某天发生的车祸却完全改变了这些。

她摔落深沟,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她的脊柱断裂,不过谢天谢地,根据X光片的显示她的脊椎骨并没有碎裂。但是,由于擦伤骨骼的表面还是长出了骨刺。医生吩咐她卧床静养3个星期,并告诉她一个更糟糕的消息——由于她的脊柱出现了严重的僵直现象,或许在五、六年之后,她就会无法动弹。

当时,赫德里太太完全愣住了。这一事实使她这样一个一向活泼好动,又从未经受过什么挫折的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她的情绪一片灰暗。需要卧床静养的时间从三周延长到四周,之后又变成了五周、六周……她丧失了勇气和乐观,环绕着自己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惧……她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终于,一个清晨,她从逃避之中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完全想通了。她对自己说,五年的时间已经很长,已经足够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的家人了。而只要自己坚持药物治疗,并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身体状况还能改善也说不定。如果毫不努力就宣告投降,那才是真正地输掉了人生。

于是,在这样坚定的信念之中她克服了恐惧,并使无力感消散无踪。她挣扎着下了床,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在这一段新生活之中,她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向前!向前!”她用这两个字时刻提醒着自己。

现在,离那次受伤已经快六年的时间了。当赫德里太太前往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告诉她脊柱的情况良好,保守估计可以继续维持下一个五年。医生还要求她保持心情愉快,并坚持治疗。这也是她的信念,她会一直走下去。

赫德里太太的成熟来自于信念,而且,她根据这个信念来采取行动。

我想,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相信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不是吗?各种宣传都想要令我们相信,只要你具有必需的能力和精力,你就可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你对此深信不疑,不是吗?我亲爱的读者。

是的,你相信这一切,而你身边的人也会对你这一信仰赞同不已。不过,你对此相信的程度又如何呢?如果这时候的你正失业在家,三餐无继,身无分文,而新的工作又全然无望,你还会相信这个说法吗?你会采取行动以证明这一说法吗?

雷纳先生就相信并证明了这一说法。他家住密苏里州独立市。这位先生在1928年继承了一笔价值10万美元的产业,可是1938年的时候他却已经宣告破产。整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雷纳先生有一位富有而且慷慨的父亲。在他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允许他在缺钱用的时候使用自己在银行开设的账号开支票。而当雷纳先生进了大学之后,这样的日子更是美妙无比——他始终不明白钱的意义,更不知道钱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获得,他需要做的只是使用他父亲的账号来签写支票。

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雷纳先生的父亲去世时。父亲为他留下了一块很大、也非常值钱的土地,这块土地处于密苏里河下游,有着充足的水源灌溉。雷纳先生一开始把自己放在了农夫的位置上,以为自己完全可以通过经营这块农庄来获得安逸的生活。

可是,没有多久,横扫美国全国各地的大萧条就来临了。雷纳先生第一年的财政就出现了严重的赤字。他抵押了一块土地去偿还债务和填补银行存款,可是随着这种萧条状态的持续,他不得不把那块抵押的土地低价卖掉。由于他不善经营,于是一直在这个怪圈里面循环。

最后,当这片土地完全属于他人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事实上,如果他想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找一份工作了——这可是他从未做过的事情!他痛苦无比,整夜无法入眠。他问自己到底有什么谋生的手段,可是他发现自己惟一的技能莫过于开支票。他对于未来一片茫然……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从茫然的噩梦之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躲在父亲翅膀之下的孩童,他现在已经长大,必须要学会面对事实。

除了直面自己的困境之外,雷纳先生也开始寻找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信仰。确实,从前他也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那时只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相信。而现在,他强迫自己用信心来取代对未知明天的恐惧。他迫使自己努力相信这个国家充满了机会,只要有决心,每个人都会在这里获得一席之地。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轻言放弃。

接着,雷纳先生开始检视起自己的长处来:他的健康状况良好,有一份大学文凭和一些商业知识,同时也拥有了那些来自于失败和错误的经验和体会。

于是,他没有再浪费时间去自怨自怜,而是采取了行动:

他成功地在堪萨斯市的一家财务公司找到了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4年愉快的工作时光。之后,他辞去职务,再度回到了农田。他尝试着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逐渐扩大事业的范围。终于,在他的苦心积累之下,他买进卖出,获得了不少的利润,事业也渐渐走上正轨。那些失去的产业也被一点一滴地再度赚了回来。

雷纳先生总结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教训,把这些经验都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他深知,这要比单独给他们物质财富要有意义多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必须有所信仰。不过,如果我们并没有就此信仰而采取行动的话,一切依旧无济于事。

雷纳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迈向成熟的最佳例子,他从一个被宠溺着、丝毫不知道什么是责任的男孩,在一夜之间变成明白自己不但需要有所信仰、还要采取行动来印证这一信仰的男子。在此之前,雷纳先生就像一个孩童那样逃避现实,但是,他对美国的信心使得他得以像成人一样勇敢地再次去面对现实。

当然,仅仅有信仰也是不够的。信仰的作用是增加人在面对现实时候的勇气,使我们不至于在面对考验的时候临阵退缩。如果我们并不以信仰做基础,然后果断地采取行动的话,依旧会一事无成。

不过,蹊跷的是有时候我们的信仰和行动也会出现矛盾的地方。一位妇女曾经笑着告诉我商店里的女营业员多找了50美分的零钱给她。而当我问她是否想过要把这些钱返还,并向店员说明原委的时候,她显得是那么的不以为然。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尖着嗓子回答,“卡耐基先生,您要明白,这可是她的失误啊!当然需要由她负责了。您想,如果是她少找了钱给我,那吃亏的人不就变成我了么?”

我想,我们不必认真地去质疑这位妇女的诚实度也可以了解这个人基本的特性了。她对于女店员的错误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甚至不顾自身的体面。这样的行为也正表现了她在诚实这种品格上的严重匮乏。

在很多公司,面试重要职位时往往会有心理医生参与。我的一个朋友前往一家公司应聘会计职务,由于这个位置往往需要和极大金额的款项打交道,公司便派了一名心理学家来对她的品格和诚实度做评估,那位心理学家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得到一个溜进电影院看电影而不需买票的机会,你会这么做吗?”心理学家知道,如果一个人连在小事上都不能够保持诚实,在他面对着获取极大利益的机会时,就更加不能信任了。我们的信念往往会通过我们的行动所表现出来,这正如耶稣所说的:“凭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是的,只有行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信仰化为实际行动,则即使把那些理论到处宣扬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那结出来的果子必将是苦涩的,这生命也将是虚假的。

所以,一旦我们获得了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像玛哈先生一样付诸行动。

保罗·玛哈,夏威夷一名很成功的建筑承造商。他的信仰是“人不能够轻易放弃”。他始终奉行这一原则,因而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