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汶川故事
12640500000008

第8章 尾声:或梦的飞翔

22

几千年前那条“茶马古道”,

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

到昌都、西藏拉萨,清脆的铃声和马蹄,

洒向尼泊尔与印度。

悬崖、丛林、雪域、草地,以及

蛮荒之野,与兽的纠缠、撕扯、斡旋,

与兽共栖息,一起歌唱与舞蹈。

异域的绮丽、那些眼神里忽闪的惊诧和疑惑,

那些友善与狡黠,一个个面对。

以物易物,以诚信和坚定跨越疆界,

跨越万水千山。

千里古栈道上的马帮已经淡出,

四川寻求走出“盆地”的足音还在,

勇敢与智慧、鲜血与汗水浸泡的足音,

从荒无人迹的寂静里一路踏来,

踏成一条恒久的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从这里开始的生与死的体验,

从这里生成的坚忍与顽强的四川品质,

编织了天府的每一个梦。

每个梦都长了翅膀,从远古飞来,

从三星堆的姓氏里飞来,

从汉砖秦瓦的胎记里飞来,

从蜀国古战场刀枪剑戟的骁勇里飞来,

从李白杜甫苏东坡的文脉里飞来,

从灾难与废墟上飞来,

所有艰难险阻,所有雨雪冰霜,

都一飞而过。

23

汶川是四川的汶川。

汶川是中国的汶川。

汶川是世界的汶川。

灾难已经过去。生与死、毁灭与重生,

以及废墟上的精神涅槃,

不可置疑地陈列在世界灾难史上。

驰援,哪个国家能够如此迅捷和浩荡?

众志成城,这里的每一次托举,

都是人性的高度、生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

比生死驰援更加复杂和繁巨的山河重整,

同样是一份精彩答卷,难以复制。

援建,写就了人类有史以来,

最大规模、最快速度、最有创意,

最富感染力的壮丽诗篇。

在这块失血的土地上,物质与精神,

一切都不是简单的恢复,

而是承载梦想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场,

国家实力与社会模式的检验。

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检验。

政府与民心距离的检验。

国家与人民情感的检验。

梦飞起来,中华民族站在世界舞台上,

舞蹈辉煌万千。

一点儿很小的援助,乘以十三亿,

凝聚成一片爱的海洋;

一个巨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

迎刃而解,变得微不足道。

这是灾难发生,仅仅一个月时间,

废墟上最流行的简单算式。

中南海把这个算式交给了十三亿中国人民。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沿海沿疆,

十三亿双手伸出森林般的臂膀。

“一省帮一重灾县”,一个决策,

迅速在臂膀的森林里连线运行,

十八个地方政府蓝图植入对应的废墟,

以鲜红的色标圈画了重点。

都江堰纳入上海市政建设的第二十个区;

北川成为山东棋盘里的一个县;

北京的什邡、江苏的绵竹、浙江的青川,

福建的彭州、广东的汶川……

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设备,

浩荡的援建大军向废墟集结,

集结成一次壮丽与深远。

发达东部与欠发达西部连成一线,

一次举世震惊的大兵团作战,

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理念融合,

东西部未来的发展在这里零距离渗透。

这是国际社会无法构想的创新,

这是四川,这是中国。

废墟上有刻骨铭心的生死救援,

同样刻骨铭心的还有,在废墟上,

分检人性的高尚与卑微,精明和愚昧。

面对灾难的公共实践,磨砺中的精神成长,

让我们记住了“志愿者”的名字。

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不分贫富不问来自南北东西。

这是汶川废墟上的一片爱的汪洋,

千百万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

千百万人自发赶赴救灾第一线,

用赤裸的双手扒开残垣瓦砾,

以热血慰藉抽搐的土地,

甚至受伤,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灾难催生的现代公民精神,

在现代社会的词典里,就是

接受危难和应急关头考验的自觉性,

就是在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差异上,

公民行为驱使和影响的衡量。

奉献,已经不是简单地做一两件好事,

而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自觉、一种能力,

这是中国社会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

志愿者井喷式的扩散和蔓延,

让世界所有目光都看见了,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那颗“中国温柔的心”。

大灾难凝聚起民族的意志和情感,

历经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

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

十三亿炎黄子孙的精神认同,

已经植入民族的肌体,生生不息。

两年后的废墟上已经满目锦绣,

岷的江把一个个藏家、一个个羌寨,

一个个川西坝子,梳洗得格外的漂亮。

一切都那么美好,

一切美好都触手可及。

所以,注定要来一次严峻的检验,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

特大山洪泥石流集中暴发,在这里。

映秀告急,都江堰龙池告急,

绵竹清平告急……

这是刚刚经历了地震的灾区,

这是刚刚重建的家园,

这里大难初愈的身心能不能支撑?

这里灾后重建的成果能不能保住?

同样牵动了中南海,牵动了

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每一根神经。

已经成熟的应急预案得心应手,

消防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

在第一时间高效联动。

疏散群众、清除壅塞、抢通生命线,

送电、防疫以及新家园挨家挨户危情排查,

不遗漏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丝隐患。

监测预警避险有力有效。

应急体系救灾有条不紊。

这是大自然回应灾后重建的一次实战检验,

检出了新家园抵御灾害的能力,

检出四川人民在灾难中收获的经验,

面对新灾难的自信与淡定,

——那种来之不易的从容不迫。

24

“当惊世界殊”,诗人毛泽东在葛洲坝,

描绘三峡蓝图留下千古名句。

诗人走了,没能看见这个辉煌的落成,

曾经带给世界的震动。

汶川“5·12”大地震以后,这个名句,

再次让世界聚焦中国、观察中国,

深切感受到的一个尺度,

一个无法抗拒的理由。

西班牙《世界报》用了一周时间观察,

观察这个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无数次

外来入侵和各种灾难的国家,

在灾难里的一举一动。

列举亚洲菲律宾台风、印度洋海啸,

巴基斯坦地震和缅甸的热带风暴,

在与汶川地震客观比较以后,

惊叹三十年改革开放积蓄的中国力量,

称赞“在任何一场灾难中都看不到,

像中国这样举国动员的能力、

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民族精神。”

德国《明星》周刊在最显赫的位置,

感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与帮助地震受灾群众的愿望融合在一起,

‘众志成城’让每一个人动容。”

一向傲慢的日耳曼民族,向中国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

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新加坡《联合早报》

看见地震震出来的中国民族精神:

“不同角色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

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在这之前,《华盛顿观察》的眼睛,

总是以倾斜的角度观察东方、观察中国。

这次非同小可地改变:“所有龙的子孙,

在救灾中自发自愿的赤子之心,

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

这位美国传媒固执己见的“观察专家”,

破例组织各界人士系列访谈,

认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灾情与生命的姿态,

与美国或其他国家对灾难的反应,

形成强烈反差,为国际社会竖起标杆。

观点一向倾向保守的《华尔街日报》说:

“自然灾害不仅留下一派破败景象,

政府形象往往也会遭受重创。

但是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明显地看到,

中国政府的高大。”

灾难后的中国,以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

以共和国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

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纽约曼哈顿成功湖畔的联合国总部,

一百五十多面成员国国旗中,那面

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

正门的主旗杆上,与蔚蓝的天色相映,

天蓝色背景、两枝橄榄环绕地球的

联合国旗帜在那里飘扬着安全与和平的梦想。

在总部大厦北草坪大楼的底楼,

这里举办的《穿越灾难》图片展,

一百多幅来自“地震”与“重建”的照片,

让四川成为联合国总部的热词,

汶川灾后重建成为这里“绝对的主角”。

真实的灾难瞬间与场景,

真实的灾后重建的家园,

真实的灾后四川人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灾难与灾后重建的强烈对比,

把来自世界各国的官员和重要媒体,

带回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带进两年以后灾后重建的壮阔历程,

灾区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巨变。

从未到过四川的联合国官员斯考特·科奇曼,

也坦言对地震没有直观的感受,

当他看完了展览,连连说“震惊”,

震惊于灾情的惨烈、悲壮,

震惊于灾后重建的一个个奇迹,

从他神情里看到的是不可思议的中国。

一个展览,一百多幅照片,在联合国总部,

让世界重温中国政府的坚强与有力,

重温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顽强与勇敢,

分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

这是十三亿人的共同经历和集体记忆,

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示范。

25

远在唐朝的李白,曾经仰天长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少年的江油,

那些线装典籍,那些茶的余饭的后,

滋养了这个天才的想象。

想象可以生长,可以参天成为大树,

可以在想象里勾画蜀道的难,

于是有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的欷歔,

于是有了“然后天梯石栈方勾连”的幻象。

那个“山崩地摧”来了,李白若在,

也许从此让位于浪漫。也许,

不会把蜀道的贯通止于天梯与石栈的勾连。

浪漫绝非诗人独有。天府浪漫,

中国浪漫,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浪漫,

把蜀道天堑变成康庄大道,

连接四海五湖,连接幸福与美满。

四通八达的四川,通的是脚下的艰难险阻,

通的是无比敞亮、开阔、豁达的心路。

不仅仅是一小时成都、半小时成都,

东西南北的高速。更有心潮澎湃,

只争朝夕的“路漫漫其修远”。

三个三百六十五天的脚印,

敦厚而结实,诗意而温暖。

所有的前行,一抬脚就一日千里。

所有的描绘,一落笔就日新月异。

遭遇劫难的四川绝处逢生,

生成奇迹,生成世界的仰望。

跨越废墟,岷的江与山重新梳妆,

江的温婉与妩媚以一脉修长,

扬起两岸秀色,稻香鱼肥,燕舞莺歌;

山的挺拔与巍峨以一势雄踞,

感染连绵的峰峦,已经顶天立地。

这里是四川,在祖国腹地大西南的方向,

——江山如此多娇。

2010年1月16日—3月15日初稿2010年3月19日定稿于成都·没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