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汶川故事
12640500000009

第9章 附录一(1)

演绎“汶川速度”与中国

力量的雄浑史诗

——读梁平抒情长诗《汶川故事》

张德明

梁平新近创作的抒情长诗《汶川故事》,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有关“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诗报告。诗人运用历史学的眼光搜罗了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诸多感人细节和故事,并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将其艺术地呈现出来。这是一部展示大国奇迹的恢弘史诗,它以长达两千多行的洋洋洒洒的篇幅,精彩地陈述了经历大灾大难之后能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修复和重建家园的“汶川速度”,也向世人展示了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2008年在四川盆地爆发的汶川地震是中国人近百年来遭遇的重大灾难之一,其惨烈与凶险无疑是超常和巨大的。由于破坏程度极甚,损失惨重,汶川地震也对中国人战胜灾难的勇气和重建家园的信心提出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和最为有力的挑战。灾难已经发生,未来将何处去?这是回旋在国人心头的醒目问号。早在这一年的五月,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梁平就满怀悲切与期望的复杂心情,写下了题为《一个诗人的悲伤与感动》的长约一百一十多行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受难者的哀悼和对未来的信心。在该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这样写道:

救援还在进行。这是一条通往九寨天堂的路

这条路上的每个导游走到汶川

都会指着海子讲一个故事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里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

一个美丽的小镇整体被埋入了水下

后来这里就生长出碧蓝的海子

至今,这里的海子还会长出红藻

血一样红……

在这以前,故事省略了背景

留给我们一个略带凄婉但是美丽的传说

我知道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版本

那是这次抗震救灾中还没写完的壮丽

一首万众一心的现代史诗

如此巨大的灾难,如此悲壮的挽歌

作为一个中国诗人

我深信,我们的共和国

不会忘记那些罹难的生命

并庇护每一个同胞永远幸福安宁……

不难发现,对于汶川将会顽强地与灾难抗争、迅速完成家园重建的伟大前景,具有敏锐的历史直觉的诗人梁平,已经在这首诗中作了精彩的预言。而今,梁平又写出了《汶川故事》这篇抒情长诗,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此前那番预言所作的直接照应和详细回复,个中深意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汶川地震一晃已过三年,而那悲剧的一幕仍时时回旋于我们脑际,映现在我们眼前。长诗以极为简练的语句回顾了这次灾情:“天摇地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四川盆地西北方向的汶川小城。/这个中国古代大禹的故乡,/街道撕裂、房屋垮塌、山体滑坡,/漫长的断裂带上,/成千上万来不及呼救的生命,/散落满地惊恐和绝望。/该死的地壳,一次不打招呼的弹跳,/眩晕了大半个中国。”汶川地震的危机有多大呢?如果不看数据,光凭想象,我们是很难清楚地知道这次浩劫的严厉程度的。但一旦看到专家给出的数字,我们每个人都将瞠目结舌。诗人如此写道:“国家公布:汶川地震里氏8级,/这是当年唐山地震的级数。/比唐山更为惨烈的是,这次震源更浅,/波及的范围更大。而且和唐山地震一样,/相当于投放了400颗原子弹的能量。”可想而知,这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能量”所具有的威慑力是异常猛烈的,它所造成的杀伤力和摧毁性也许会大大超越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大灾有大爱,患难见真情。《汶川故事》一诗聚焦灾后重建的历史时刻,用生动的细节和场景,真实而具体地显示出不容低估的中国力量。这伟大的中国力量里,既有团结的力量,也有友爱的力量,还有齐心协力抗击困难的信念和勇毅之力。面对灾难,诗人以一个“前沿观察者”的身份,真实报道了从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到普通民众奔赴前线,在第一时间救险抗灾的一幕幕感人情景,写得真切生动,至情至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可谓是一个多灾多难、饱经风霜的民族,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集体主义的思想光照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魂,每每会在厄运降临的时刻发挥出神奇的作用。经过三年的日夜奋战,汶川终于从灾难之中重新站立起来,在废墟和瓦砾之上,新的汶川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生气,焕发了活力,以美丽的风姿再度出现在世界面前。在“序诗”里,诗人如此描画了重建后的汶川形象:

云落在田野变幻色彩,翠绿的禾苗,

金黄的菜花,以及暮色里乳白色的炊烟。

春回天府,聚集了天下所有的生动,

新的桥梁、道路和民房,

新的学校、医院和社区,

都是岷山的生长,岷山骨骼浇筑,

欣欣向荣。这是跨越二十年的重生,

二十年以后的春雨沐浴了今天格桑花的藏。

二十年以后的秋阳照耀了今天羊角花的羌。

三年了,三个三百六十五天,

岷的山把自己大写成中国力量,

一个奇迹诞生在东方。

从死亡之中苏醒过来,从惨痛之中振作起来,这迅疾的“汶川速度”是震惊世人的,这是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才能上演的悲喜剧,才会出现的不凡奇迹。而这奇迹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那不可小视的中国力量。在《中国“5·12”地震诗歌墙补记》一文中,梁平意味深长地写道:“生死救援,这里的每一次托举,都是人性的高度、生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家园重建,在这失血的土地上,物质与精神都不是简单恢复,而是承载梦想的巨大的实验场,国家实力与社会模式的检验,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检验,政府与民心距离的检验,国家与人民情感的检验。”毫无疑问,汶川的灾后重建是从生死救援开始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梁平在诗歌中大量抒写救援的感人故事的良苦用心了,正是在这些救援者勇敢的行动和不顾个人安危的壮举里,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看到了中国人的血性,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的强大凝聚力。长诗以最为凝练和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从国家领导到各级政府到人民子弟兵急速作出反应,火速赶赴现场的画面。“中南海不眠。/那里一以贯之的凝重,/此时此刻,凝的是人民,重的是生命,/几乎凝固了那间高层会议室里,/所有的视线,所有的呼吸。/——‘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抢救伤员!’/当那只手臂从空中落下,一道闪电,/划出一个国家的快速反应。”党和政府的英明决断再次起到了重大作用。“时间:第一时间。地点:前沿。/前沿是当天晚上的前沿。/前沿是汶川道路中断的前沿。/前沿是命悬一线的前沿。/前沿是一场伟大战役总指挥的前沿。/在都江堰,曾经蜀郡太守蹚过岷江的岸边,/最简易的帐篷集结起国家的力量——/共和国的部长挤进了帐篷。/省委书记省长挤进了帐篷。/野战军、武警的将军挤进了帐篷。/挑灯夜战的帐篷,/指挥千军万马。/温文尔雅的总理,在帐篷里斩钉截铁:/快速前进!救援从南北两个方向。/抢。抢每一秒时间,/早一秒就有更多生命获救。/早一秒人民生命财产就少一分损失。”

雷厉风行的领导们亲赴第一线指挥,是救援抗灾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总参谋部应急启动。/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和空军,/上百架次军机运兵,数十万官兵陆空云集,/空投,专列,摩托化机动,/所有方式都朝着震中,急行军!/死亡逼近,时间就是生命。/掩埋在废墟里艰难的呼吸,/随时都可能因时间的推延而中断。/滂沱大雨之中,/某集团军侦察队率先徒步进入汶川,/第一个传递出被阻隔的灾情。/某军区救援大队徒步跟进。/武警救援大队徒步跟进。/某师装甲团数千官兵,/在通往北川拧成麻花样的路上疾驰。/一切,都在第一时间。”人民子弟兵,这祖国大地上“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的最快速反应和全身心投入,才使救援抗灾进展得异常顺利,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救援结束之后,汶川马上进入了重建家园的历史性环节。在一片废墟中重新再造一个天堂,在瓦砾堆上再度崛起一座新的现代化都市,这在三年前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一个短时间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凭借伟大的中国力量和汶川人自身的坚忍不屈,而今所有的困难都被一一化解,一切的不可能已经变成了可能。在《梦醒四川》和《梦想成真》这两节里,诗人从不同层面抒写了汶川家园重建中的各个具体案例。如交代新北川出现的历史过程,诗人用了这样的诗行来展示:

两年多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两年多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汗水与眼泪,浸泡了每一块砖石,

热血和生命,浇注了每一根钢筋。

纵横的道路,交错的绿化带,

像天上飘来的彩绸佩戴在新城的胸襟。

一条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集合了

羌的饰,羌的物、羌民族的神奇与风情。

五百幢民居像画上的春笋,

仿佛一夜之间长出一片森林。

山东支柱产业八大龙头“落户”新城,

就地办厂,就地纳税,

产业园区争先恐后,拔地而起。

一座现代化新北川落成了,

那是一个生活功能完善、公共配套齐全,

人居优良,堪与世界水准看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