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兵法: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十二条商规
12779200000017

第17章 与时倶进(2)

总体上说,对于那些可普遍推广的经验来说,是值得继续运用的。例如,对于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对于决策风险的防范等,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因而也是重要的管理财富。而对于那些只能适合某些情况的做法,就只能在相应的范围内使用。例如,一个管理10人企业的企业家,并不能保障他能带领200个人,就如韩信指出刘邦三千人以上的兵就带不了,而自己对兵的要求却是多多益善,因为自己学过兵法。假如因为企业小,该老板事必躬亲能够保障企业成功,那么,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企业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事必躬亲。总之,对于经验,应当区分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意义,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过日子。

通过经验的差别而体现在对企业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最为显著。很多人都在自得于他们企业家庭似的文化,而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未经反思的家长制式的文化。一般来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要改变江湖气重的文化,进人规范化、制度化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血脉,也就是说,血坏了的时候就需要换血了,更何况一般的经验呢。所以,多数的经验无法解决企业文化变革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面对新问题,比如新老员工交替和冲突等更为复杂的问题。

3.老板们的新课题

突破自我很重要。突破首先就要承认,自己遇到的瓶颈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是自己还没有做好经营一家大企业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和的。

我经常看到老板们很努力但是结果不佳的场景。有些老板们也很有上进心,经常听课,但是,他们接触到的多数是那些江湖式的培训师,告诉他们的都是怎么样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而不是老板们应该怎么做,或者怎么让自己做得事半功倍。换句话说,那些培训不是对症下药之类的智慧,而是把一些小老板的小聪明总结出来忽悠另外一些小老板。

为什么在那么多的魔术师当中,刘谦能够脱颖而出呢?为什么万科的产值能过千亿,而许多地产商还是默默无闻呢?关键的差别不是努力的程度不同!而是方法不同。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一样。既然如此!方法的重要性就成为老板们的课题。

方法是什么?方法也包括模式。举例来说,很多新创企业能够得到投资人的持续注资,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张,像“如家”那样的便捷型酒店等,就是用一种投资型的加盟型的模式来建设商务型的酒店,和其他很多酒店的做法不一样。或者传统的酒店中采取连锁经营的方法,就是比单店经营更合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还有就娱乐界而言,赵本山为什么能够把二人转很快做起来,或者价值做得大?也就是采用了一种明星产业链的新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想做大,产业转型就是老板们的新课题。许多老板从事的是低端制造业,承包小工程、从事出口加工型产品或者低端而规模小的服务业,这些领域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些领域不适合架构大企业的业务和发展格局。这些老板们必须去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像厦门的根深智业公司那样找到新的发展着力点。

可以说,凭借老板们的经验,可以胜任基本的经营管理。但是,只有凭借着勇于突破经验,实现创造性的破坏工作,通过“自我否定”去突破和探索,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型,确立未来得以实现大发展的新格局。

4. 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是企业做大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多数企业有关二次创业的做法是错误的;多数企业的口号是“重燃创业热情”,而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如果不解决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和元老问题等,就不可能让员们重业。

元老是个核心问题

实际上,二次创业不是“一次创业”基础上的“创业”,而是企业转型和结构的调整,或者说是要为一次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扫清障碍。这些障碍存在于利益重提、文化纠结、战略缺失、制度不顺和元老纷争等领域。五个方面的难题中最核心的课题是元老问题。因此,如果引进职业经理人来推进二次创业,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职业经理人和元老们的冲突。

二次创业时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适当时机。不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意味着利益的再调整,也意味着企业文化的调整,这样的做法势必引起企业参与创业者——元老们的不满,有些不满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而是出于某种习惯和本能。因此,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工作基础之一就是预先取得元老们的谅解。

企业家引进高级特别是担任总经理或者CEO的职业经理人,也就意味着攫取了元老们共同期待的职位,必然遭遇他们的反抗和仇视。例如,职业经理人一般都是高工资聘请的。这一点也是遭遇元老们反对的主要因素。从心理上看,他们自己作为创业者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汗马功劳。

职业经理人引进来之后,就破坏了这种公平的意识。实际上,中国民营企业的工资报酬一般是比较低的。元老们的主要收人来自股份红利和奖金。

但是,他们一旦遇到工资一上来就远远超过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心里就很不舒服,也会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此外,职业经理人带进的企业经营的新特点是新的企业文化,对于元老们来说,他们习惯于企业创业以来一直熟悉的江湖义气文化。对于他们来说,管理的风格就是口头式的交流和随时改变的决定。这种企业文化正是职业经理人需要改革的对象。对于元老们来说,与企业家称兄道弟的时代几乎要结朿。因为他们将面临三种文化困惑或者挑战。一种是他们需要向新来的总经理汇报工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种是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写计划做报告,这个让他们受不了。一种是分散他们的权力,特别是管辖的范围,这让他们感觉地位直接下降。此外,元老们在企业中都已经布满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职业经理人的改革中,元老们的支持者也不满意元老们退让的做法,会给他们施加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捍卫原有的做法和习惯。

实际上,元老问题是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的企业所面对的艰巨挑战,主要是因为企业家在感情上和元老们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包括企业家重情的特点就是一种文化血缘的联系。由此,可以说,如果企业家自身处于矛盾之中,希望借助于职业经理人来解决元老问题的话,那么,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场悲剧,因为职业经理人最后成为牺牲品,而企业家也未必能够真正解决元老的问题。

企业家应当成为解决元老问题的主角。总体上说,思考元老问题是需要和元老的分流改造联系在一起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元老们的发展会出现分化,观念和才能也会出现分化。那么,企业家必须在初步解决元老问题之后,才能让职业经理人来深化改革。然而,企业家解决元老问题不能靠自己,而是必须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的治理结构,不再依靠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疏通元老们,而是依靠董事会的决策来指导。同时,还需要吸引部分独立董事来加强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来分散企业家个人决策带来的风险,包括对于元老问题的无力感,

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也可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与元老们冲突的焦点,对于元老们来说,多数人战略意识淡薄,而且战略执行能力和意愿也不强不高,假如企业家面临着战略调整,就会改变元老们的地位和习惯,例如,某体育用品公司是个以个人名字为商标的品牌。该品牌用品以前在中低端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在该品牌向高端化推进时,它丧失了不少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实际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双品牌制,即在中低端市场保留原有品牌,创新一个新品牌占领高端市场,因为假如同一品牌的话,中低端市场的品牌意识会限制高端市场的品牌价值。但是,这样的设想遭到元老们的反对,所以最后还是使用原有的品牌,只是做了修修补补的工作。该品牌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

其他方面的战略调整带来的冲击和对立更大。例如,从事制造产品开发的企业,如某个企业家所说,他们身上已经深深植人某种制造的基因,看得见物质产品而看不见无形资产的价值。

假如要通过改革进行新的战略选择,就需要形成共识。换句话说,除非事先与企业元老有共识,或者采取霹雳手段,否则改革必然受阻。也就是说,除非企业家实现与某些主要的元老达成引进高级人才的共识,否则就一定会遭遇顽强的抵制。就实际的实践步骤来说,一方面,需要取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企业家事前的深人沟通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引领企业进人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重新塑造企业文化,实现新旧企业文化的融合。

某个企业聘请了一个总经理。本来已经分裂的元老们反而因此凝聚起来。他们通过搓麻将等方式交流信息,最后再通过中间人穿针引线,最后决定给他个下马威。他们分批次找老板抱怨该总经理如何不懂行规,乃至散布一些这个总经理以前不忠诚等坏话。久而久之,老板也开始心生疑虑。这样,不久之后,因为违背了用人不疑的做法,总经理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就离职而去。这样的结果,造成损害最大的是企业本身。

总之,要么先改革企业制度和初步解决元老问题之后再引进职业经理人,要么由企业家坚决支持职业经理人的改革,否则,实现战略、制度、文化的变革是很不容易的,朝着建立企业发展大格局的方向迈进时更会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