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12819300000008

第8章 互动·交融·创意——流行音乐表演传播场域的多层面探讨(2)

从传统来看,音乐表演必须在剧场、音乐厅或类似舞台等客观物质形式的空间中进行,在观众的热烈互动中实现和完成,没有观众在场的表演严格意义上说不叫演出,演出中的观众不是单纯的接受者、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但我们注意到,融入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的音乐表演节目,仍然可在受众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实现传播场域的延伸和拓展,营造现代传媒技术环境下的“在场”和审美体验。如2009年4月19日晚7点,由中国第一视频网站优酷网与全球移动通信巨擘诺基亚联手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诺基亚5800玩乐派对全互动直播演唱会”,改写了互联网娱乐时尚文化,将主动、参与、沟通的“网络社会化”进行到底。无独有偶,2010年3月9日在日本举办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全息图像演唱会也异常火暴,2500张演唱会门票被抢购一空,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这在全球也是首次运用全息投影的3D动画影像技术,更是人类影像娱乐历史上的一次飞跃。由此可见,媒介在推动流行音乐数字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显示出自身巨大的潜力,传播赋予流行音乐所拥有的能量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爆发。一方面,现代媒介为流行音乐演出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消费方式,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可感信息量”,甚至影响到了流行音乐的自身内容表达和审美意蕴。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现代传媒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当然,电视、互联网音乐传播方式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的音乐存在形式,就音乐而言,电视、电脑中的音乐表演再曼妙也无法与音乐厅、剧场等现实舞台的演出相比。因为通过播放器载体储存、播放的音乐,无异于机械复制的产物,没有了音乐表演的再创造性和音乐欣赏的新鲜感,重要的是音乐表演的“现场感”消失了,欣赏者无法捕捉到作曲家创作与艺术家现场表演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媒介交融的虚拟传播场域中,“现场感的消失”成为音乐表演欣赏的致命弱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通过唱片听音乐的感觉没有在音乐厅中的感觉强烈,这其实关乎音乐传播形态的本质问题即音乐传、受双方关系的透明性——面对面、没有任何技术媒介和智力媒介参与的原始自然传播过程。

现实舞台展演的音乐传播场域中,欣赏者亲临现场去倾听和观看艺术家的演绎,那高超的表演技艺以及生动的现场乐感效果往往带给欣赏者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它所具备的“现场感”是大众传播媒介所不可企及的。这正如社会学家伊沃·苏皮契奇所说:“大众传媒似乎没有任何自动的力量以一种可靠的有力的方式把听众带得距离音乐更近……”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转化了流行音乐原有的现实舞台观演时空,构筑了一个非建筑形式的虚拟的现代媒介场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传播场域的转换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大众的参与、消费、传播无疑扩大了音乐流行的范围,更适应当代受众的娱乐趣味需求,使流行音乐得到多方位的普及和传播,形成了音乐表演新的有效的传播场。因此,在媒介交融的电视、网络等虚拟传播场域中,流行音乐表演节目不能与艺术和媒介文化相疏离,在以媒介的声画视听语言传达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音乐的形式和意象,需要根据影视、网络等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场域规则作出适度调整,既努力打造经典,富于艺术色彩,又要基于现代传媒优势和场域特点进行有效传播。当然,媒介传播场域中,电视、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以舞台为表现媒介、以传—受互动空间为魅力的本质属性,对于这一问题如何辩证地去思考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文化的创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意表演场域

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所带来的世界多元文化的互相激荡与汇合,深刻地冲击、影响着当代流行音乐受众的价值观、道德与文化心理结构,大众的欣赏口味也反映出他们对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和认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音乐文化演出交流日益繁盛,许多精明的投资者把演出市场看做新兴的产业,纷纷投身演唱会市场运作,以期赢得经济利润和投资效益,由此也催生了许多文化演出公司不断发展、转型。各种流行音乐演唱会巡演、新民乐表演、音乐选秀比赛、创意音乐剧等演绎活动如朝阳产业,推动了中国演出市场品牌化进程。200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上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2010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园区揭牌:音乐体验馆、沙滩音乐节、金沙街先锋艺术节、中国原创音乐交易博览会等一批有影响的项目得以开展,这预示着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进程。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向经济场、全球文化场延伸和拓展并走向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

学者司各特(Scott)从宽泛的视角提出了“创意场域”(Creative field)的概念。他所特指的创意场域是指“由一系列产业活动和相关社会现象构成了有地理空间分异的一系列网,这一系列网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家收益和创新的产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深刻影响到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也倍加关注。

在表演市场激烈的竞争氛围中,流行音乐演出如何更好整合传统发展路径,寻求融合本国文化元素、适合广泛受众审美特征的发展途径,始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近年来,流行音乐演出越来越强调制作和包装的概念,对技术方面诸如舞美设计、音响效果、灯光布控、场地组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引起受众的消费欲望,各种各样的创意都被运用到表演中。如2007年9月7日,埃及政府首次在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吉萨金字塔举办并摄制了大型实景演唱会“金字塔之夜”,实现了世界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艺术的结合。而继1997年5月,雅尼在中国北京著名的文化遗址紫禁城奏响“新世纪”风格的音乐会后,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又一次唱响北京,他们选择了相同的独具气质的音乐表演空间——紫禁城,把高超的技艺表演建筑在古迹紫禁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传统与底蕴上,起到了传统的音乐厅和剧场舞台达不到的功能和效果。流行音乐演出国际化,是当今流行音乐走向世界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国际市场的空间非常大,关键是看能否利用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地域文化资源,用现代创意和国际品牌进行开拓和创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大力开发旅游项目,旅游演出市场成为一块大蛋糕。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开发、运作成功的实景演出项目,都对当地旅游市场起到了较好的拉动效应。作为一种产品,旅游演出不仅要服务于本地人、本国人,更主要是针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受众,如果这一产品能契合世界文化消费趣味,那么就能从中实现社会效益、文化交流传播与商业利益的完美结合。像在香港著名歌星张学友演唱会策划中,主办单位想出了许多高招,比如利用秋天的黄金旅游季,向杭州以外的宁波、绍兴等地推出“旅游+演出”的套餐,并配合开出了一趟火车专列。对于整个演出的总体包装也成为操作者设计的重点。演唱会特别的亮点是设计了“情侣套票信封——一个粉红色的纪念信封,里面除了票外,还可以在信封上签上彼此的姓名和爱的箴言,以作纪念,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各种名目繁多的旅游文化节也纷纷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来增进交流合作,旅游演出品牌正成为演艺公司争夺市场效益的一道杀手锏。旅游演出的火暴也说明了产业市场化背景下,流行音乐表演从外在的形式特征,到内在的人文内涵,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寻找机遇和最大化地实现创意价值。

而很多大型的音乐剧、音乐歌舞、实景演出,也把音乐表演空间作为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象,聚焦音乐表演的空间环节创新。在国外,一些音乐和戏剧演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剧场里舞台上,仓库、街道、海边甚至废墟都可能成为演出场所,有些演出还会结合环境,让观众,甚至是路人、陌生人都参与其中,让表演者和观众互动甚至打成一片,这种利用特定环境进行的艺术创作,能大大扩展音乐观演的外延,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产生动力性的促进,更能使音乐创造的产业价值获得突破性提升。同时,从另一角度看,空间的位移使表演空间由室内转向了户外,由狭隘转向了空旷,由束缚转向了精神自由,追求天地与自然的回归,崇尚人性的质朴和本我。这些创意不仅为市场增添了看点和文化内涵,而且在地域文化有效传播中实现了经济效益,最终拉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唱片、媒体等产业。

当然,在流行音乐创意表演场域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商业文化成为社会中的主导文化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文化产业形态和价值链,但我们也应注意在利用商业化促进流行音乐增值时,对本土与外来、其他地区与全世界音乐文化元素间的关系要能清晰定位,以打造精品流行音乐表演文化为主导,避免过度商业化。在深刻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意识的同时,以尊重、宽容与接纳的心态对待外来的、世界的流行音乐文化,并通过创意场域,充分发掘本土流行音乐文化表演的资源,使其内涵与外延都实现生存发展空间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防止商业化对流行音乐文化的绝对控制和侵蚀。

结语

流行音乐也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存在于从编演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与交流之中。当今时代,音乐表演不再单单以现实的舞台传播为主导,电视、网络传播也不是流行音乐的唯一垄断传播形式。在文化多元性、经济产业化的语境下,流行音乐的传播场域发生了位移:即从传统互动的展演场域“现实舞台”延伸到现代大众传媒场域的“虚拟舞台”再到全球文化创意场域的“国际舞台”,这也是流行音乐表演适应社会文化需求,多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三个层面的更迭上升中,流行音乐表演也实现了从舞台—技术—舞台(创意)的自然回归。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单纯从流行音乐表演媒介——舞台现场演出的传播方式出发,往往会沉醉于演出的灯光、舞美、明星的肢体语言、服装等外在形式的展示,而容易忽视其他传播媒介之于流行音乐的作用。

第二,单纯从大众传播媒介的角度探讨流行音乐表演传播,则缺少舞台艺术的直观性和“在场”感,容易流于空洞的审美,忽视对音乐本体——舞台演出传播的关注,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第三,若一味强调从创意产业思维方面出发寻求流行音乐表演发展,则容易被文化含量较低的纯商业性娱乐侵蚀,将失去音乐本身的品位和价值,使流行音乐湮没在商业化的大潮中。

因此,我们应该把流行音乐舞台演出的传播与流行音乐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结合起来,并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为流行音乐表演的发展提供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的、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邬光照.论川剧艺术传播场域的拓展及风险控制[J].四川戏剧2009(5).

[3]王彬.演唱会的空间修辞学[J].四川戏剧2006(5).

[4]曾遂今.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J].艺术百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