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12823700000010

第10章 西部的动植物(2)

繁茂的森林中,植物性食料相当丰富,隐蔽条件也特别优良,许多食草兽和食肉兽都栖居其中,如麝、甘肃马鹿、岩羊、苏门羚(俗名三不如、或四不像)、野猪等,其中以麝、苏门羚和野猪分布最广。雄麝腹部脐腺分泌的麝香是珍贵的药材。

世界稀有的金丝猴产于武都、文县等地,栖息于茂密的森林中,以野菜嫩芽、嫩叶、竹笋为食料。毛色金黄,长软美丽。

甘肃土壤在河谷平地以草甸黄棕壤及其被改造的水稻土为主。丘陵低山以黄褐土和山地灰棕壤为主。大于2000米的中山区,则有山地棕壤,山地森林草甸土及山地草甸土。

黄褐土旧称粘盘棕壤,它代表黄壤到褐土两种土类的过渡类型。特征是腐殖质层较薄,有机质含量在4%上下。心土呈黄棕——褐色。淀积层的质地粘重坚硬,呈核块状结构。中有小型铁锰结核和斑点。在2米以下或更深处,有石灰质结核。上部土层呈弱酸性到中性反应。

河谷阶地的黄褐土大部分已作耕地,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也栽植柑桔,但品质不好。

2.落叶阔叶林——褐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地带。

分布于天水市以南的北秦岭和徽成盆地。属暖温带气候。它是我国东部落叶阔叶(夏绿)林带向西伸入本省的一部分。本带除成县东南部的南康乡(黑楼房)以南外,无常绿阔叶树种,以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的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徽成盆地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现存天然植被不多。在山地南坡以黄连木、侧柏为优势类型;北坡则属侧柏、华山松、油松混交类型,局部地段为侧柏与栎类混交类型。山坡地带多属以马桑、狼牙刺为主的次生灌丛。小陇山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小于1800米,以锐齿栎为主。混生华山松、油松、山杨、白桦等;海拔1800米~2200米间,以辽东栎为主。

白龙江中上游山地还保存着不少大片的原始森林植被。海拔在2500米以下,是辽东栎、油松、侧柏、槲树、山杨和灌木等;在2500米以上,则为青杆、白杆、紫果云杉、红桦等。这里不仅出产丰富的温带水果,如桃、柿、杏、苹果、核桃、梨等,而且也出产大批的木材,是甘肃省主要的林业基地之一。

本地的动物在种类及数量上都不及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丰富,主要有狼、红狐、野兔及在田野中的鼢鼠等。红狐不仅分布在森林中,而且分布在草原丘陵地区。狐皮可制大衣、皮帽、皮领等,经济价值很高。

本区地带性土壤,平地以褐土为主,川坝区有潮土与水稻土,成县东南部仍属黄褐土带。山地以山地褐土及山地棕壤为主。北秦岭南坡海拔小于2400米,则为山地黄棕壤;大于2400米,则属山地森林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北秦岭北坡,从渭河谷地南部的山麓到海拔2800米以下,为夏绿阔叶林到针叶混交林带的山地褐土。至30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下是山地棕壤和山地灰棕壤。3000米以上的山岭则出现山地森林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

3.森林草原——粘化黑垆土、山地褐土地带。

主要分布在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华池一线之南。它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的黄土高原地带。本带由于开垦历史悠久,土壤侵蚀严重,原生植被几乎全被破坏。已无大面积整片的森林,仅在沟壑边缘或名胜古迹附近还可见到残存的森林植被,以秦安郭集乡青林沟的小片天然次生林最为典型。广大的荒山荒坡,主要被酸剌、狼牙刺、铁杆蒿、白草、黄菅草形成的草原及灌丛草原所覆盖。在地势较高的山区,如崆峒山、太统山及陇山等,由于气候较湿润,而且部分经人工保护形成茂密的植被,不仅有多种乔木,如华山松、白桦、五角枫、山杨和辽东栎等,也有许多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忍冬、卫茅、枸杞、小蔷薇、丁香、黄菅草、大油芒、白草等。它和黄土塬、梁、峁(咀)区的植被有着很大的差别。

森林草原区栖息着黄鼠狼、狼、红狐、獾、野兔等。黄鼠狼多在夜间活动,毛皮可制皮衣及褥等。

本区山地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为主,平地以粘化黑垆土为主。粘化黑垆土是分布在普通黑垆土与褐色土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是在旱生森林与草原灌丛植被下发育成的,其特征是粘化程度较高,具有发育较明显的棕色粘土层,腐殖质层比较深厚,自表土开始即呈强烈的石灰性反应。也被称为黑褐土,但其基本特征与普通黑垆土类似,因此命名为粘化黑垆土,可作为黑垆土的一个亚类。

4.草原——黑垆土地带。

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北部,兰州市黄河以南,会宁土木岘河及环县合道川一线的黄土地区。它与上述森林草原带一样,也曾是农林牧生产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长期滥垦、滥牧、滥采的结果,天然植被几乎全被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植被只残留在黄土荒坡及石质山岭区。代表性植被在陇东黄土区以大针茅、短花针茅、长茅草为主;陇西黄土区以蒿属、百里香、长茅草为主;在车道岭、华家岭之北以阿盖蒿、长茅草和短花针茅为主。在兴隆山、马寒山海拔2200米~2800米的阴坡,由于海拔高,降水量大,现今还保存部分满山苍翠、极为壮观的高大云杉林以及以青杆、白桦为主的小片森林,给黄土高原山地的绿化树立了一面旗帜。在2800米~3500米间,以杜鹃属为主的高山常绿灌木丛,大于3500米处,则为高山草甸。

黄土高原早期有丰富繁茂的草类,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料,这里当初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有蹄类草原动物和啮齿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增多,耕地扩大,大型食草动物逐渐减少绝迹。至今仅栖息着成群的蒙古野兔、达乌里黄鼠、鼠兔及不少啮齿类动物。

西部祁连山的草甸草原上由于人烟稀少,至今还有黄羊群及野驴群,多随水草迁移,这两种动物近年也渐趋减少。亚高山草甸动物的旱獭(俗名哈拉)是传染鼠疫、破坏草甸的害兽,但其皮毛价值较高。

本带土壤以黑垆土为主。其特征是具有深厚而疏松的腐殖质层,多呈黑色或淡灰色,有机质含量一般1%~4%,心土到底土具有不同程度的菌丝状钙积层和粘化现象。剖面呈石灰性和中性到弱碱性反应。由于发育程度的不同,从半湿润到半干旱,可分为粘化黑垆土、山地黑垆土、淋溶黑垆土、草甸黑垆土、普通黑垆土及淡黑垆土6个亚类。普通黑垆土,分布在泾河中游的黄土原上及华家岭以东的黄土岭谷区。但黑垆土概在华池及环县以北的干草原区。草甸黑垆土多在河谷阶地的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淋溶黑垆土多分布在山麓向山地森林土壤的过渡区、山地黑垆土多分布在华家岭一带海拔2000米以上的黄土塬梁区。粘化用黑垆土主要在较湿润区和森林草原区。

5.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

本带在草原带以北,大景乡、营盘水一线以南,是甘肃省滩羊的主要产地。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饮水困难。农牧业发展均受到限制。本带的优势植被,南部有以红砂、阿盖蒿、三裂艾菊、短花针茅等为主和以红砂、珍珠、驴驴蒿、短花针茅等为主的两个类型;北部则以短花针茅、盐爪爪、合头草为主,以沙生针茅、短叶假木贼、段包菊为主,以短花针茅、红砂、盐爪爪、珍珠为主,及沙丘区以白刺、油蒿为主的四个草原化荒漠类型。在老虎山和昌林山北坡海拔大于2600米处,则为青海云杉林,局部有油松林。

本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灰钙土,原名淡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华家岭以北、河湟谷地及河西走廊的大黄山以东和祁连山前的狭长地带,实为草原向荒漠带过渡的土壤。特征是剖创面厚度概在1米上下,无明显的发生层次,而有黄土特征,有机质含量少,呈疏松粉末状,全剖面多呈强石灰性和碱性反应。

6.荒漠——灰棕荒漠土地带。

包括河西走廊北山区,走廊北山及阿尔金山以南的苏干湖盆地与哈尔腾河谷。由于气候极其干旱,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非常稀疏,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具有典型的荒漠植被特征。酒泉西部以红砂、泡泡刺、戈壁麻黄为主;酒泉东部则是以红砂、珍珠为主的荒漠类型。北山剥蚀区和低山砾漠区,是以合头草和短叶为主的假木贼为主的类型。

沙漠区的主要植被是以多种白刺和多种柽柳为主组成的群落。湖盆的地下水位较高,主要植被以芨芨草为主,以芦苇、苏枸杞、苦豆子、甘草为主的盐生草甸,是荒漠地带较好的草场之一。

天然森林多,在疏勒河下游,多由胡杨、沙枣组成。在龙首山高处有小面积的紫花针茅草原,阴坡还残存着青海云杉林。组成荒漠半荒漠的动物群,主要是穴居的动物,常见的主要是小型啮齿类,如五趾跳鼠、三趾跳鼠、荒漠毛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等。在地面经常活动的还有蒙古野兔。跳鼠有很长的后腿,足底有毛垫能在沙砾上跳跃前进,一跃可达0.6米~1.8米,尾端有一束毛,耳长眼大,以草类嫩芽、嫩叶及草本植物的种子为主食。

荒漠半荒漠的有蹄类,主要有甘肃马鹿(俗名大鹿或青鹿)、盘羊(大头羊)、岩羊(俗名山羊或石羊)、野驴(野马)、野骆驼等。近年已很少发现,濒临灭绝。

荒漠土壤分布在灰钙土地带北部,称灰漠钙土与棕漠钙土,现分为灰棕荒漠土与棕色荒漠土两个亚类。灰棕荒漠土的特征是地表土有灰棕色的大孔状结构层,下为鳞片状结构层,再下为褐棕色紧实层,更下为石膏层,最后为砾石或沙质沉积层。

甘肃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鸟兽为例,据调查,鸟类340多种,兽类有115种。尤其是属于国家规定的一类保护珍稀动物有11种,如大熊猫(土名白熊或花熊)、金丝猴(俗名仰鼻猴)、羚牛(扭角羚)、赛加羚牛(高鼻羚牛)、野马(红马子)、野驴(野马)、野骆驼、野牦牛(犁牛、毛牛)、梅花鹿、白唇鹿(黄鹿)、黑颈鹤(仙鹤)等,占国定一类保护珍稀动物总数的39%。属于二类保护的动物,共有16种,如小熊猫(俗称九节狼)、藏羚、盘羊(大头羊)、毛冠鹿(青鹿)、藏雪鸡等,占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9%~42%。

大多数珍稀动物都栖息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西南部高山森林、草原或半荒漠地带。近年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捕捉工具现代化,加之无计划掠夺性的捕杀,使不少珍稀保护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几近灭绝。

为此,1963年在文县的白水江及其支流流域,设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林区与自然景观区。在甘肃省最南部文县境内。面积19.85万公顷,其中保护区9.04万公顷(自柏元里以西至铁楼寨一线以南),禁猎区10.8万公顷(包括柏元里以东至肖家乡)。主要包括文县白水江以南至岷山东段北坡与摩天岭北坡大部及武都县团鱼河流域部分地区。东起董家山,西止石垭子梁,东西长104公里,南止甘、川省界,南北宽6公里~28公里。主要山峰有黄土梁(海拔3882米)、摩天岭(海拔2227米)等,均位于甘、川省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碧口以东降至1000米以下。白水江南岸较大支流自西向东,有马峪河、丹堡河等。让水河与源出武都县南的大团鱼河及小团鱼河均流入白龙江,同属长江水系的嘉陵江上游支流。河谷深陷,不少是甘、川历史要道。本区主要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区内自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大致有四个景观带:河谷川坝丘陵带;低山带;中山带(属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带,林下灌丛多以华桔竹、冷箭竹为主,是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林麝及红腹角雉、蓝马鸡等鸟类的主要分布带);3000米以下的高山带(属高山灌丛草甸与裸岩带,有羚牛、马麝及雉鹑、石鸡等鸟类,常活动于针叶林边缘)。

三、南疆及天山北坡的植物与动物

1.南疆地区(喀什葛尔)。

广义地说天山以南地区都属南疆的范围,约在北纬34度~43度,东经74度~96度之间。处于欧亚大陆中心,是极端干旱的地区之一。

南疆的面积约为91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55%。在地貌上是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一个广阔的内陆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以罗布泊最低,约770米。位于天山南麓,著名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则低于海平面154米,为全国最低洼地。本区距离海洋都在2000公里以上,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之一。东距渤海湾约3000公里,南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约2100公里,西距里海约2500公里,北面与北冰洋的喀拉海相距约3400公里。

南疆地区不但深处大陆中心,远离海洋,而且四周几乎全为巍峨的高山和高原所环绕。北面以天山与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为界;东南和南面以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分别与青海和西藏接壤。西南面则以昆仑山和帕米尔与阿富汗和克什米尔为界;西边以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斯坦为邻。这些山地和高原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5000米以上。这样,就更显示出南疆是一个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一个封闭盆地而又深居在大陆的中央。

南疆的气候特征是以极端的大陆性气候为主,表现在年温差大,平均在30℃以上;而且一日之间气候变化也是很大的,日温差常达20℃以上,往往一日之间兼备四季气候,“朝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谚正是这里气候的写照。另一个特征则是春温高于秋温。

由于南疆地区距离海洋甚远,四周又有高山作为屏障,只有东部有约35公里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连通,使太平洋的季风因前进的道路上有广阔的戈壁、山地荒漠而无法到达这里;南部因西藏高原的阻挡,印度洋季风也无法到达;只有来自北部和西部的冰洋气团及欧洲和地中海一带的气团能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缺口进入南疆。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下形成的寒冷而干燥的气团在反气旋环流下得以进入塔里木盆地,使气温急剧降低,并增加了盆地干旱程度。由于这种独特的地形和所处的位置,塔里木盆地便成为欧亚大陆上最干燥的地区。

南疆和新疆其他地区一样,气候中的另一特征就是风沙多。大风一般集中于2月~6月,尤以春季最为激烈。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流沙移动,有时淹没农作物,并妨碍行旅,每次历时约二三天。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等地理因素的错综复杂,所以风向的变化也是很复杂的。偏东地区以东北风占绝对优势,喀什附近多西北风,和田地区则多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