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12918700000027

第27章 对联(1)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又称槌联、对子、槌贴、联语,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寓导游意味的景点艺术。它的内容能对某一景区的全体或局部进行描写、概括、与景点融为一体,给人知识、发人联想,助人游兴。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一)先秦到唐代——对联的孕育时期

首先,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的骄佣句,为后来对联的形成,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3ω年前,先民就已经使用对偶句了。例如:

满招损;

谦受益。(《尚书·大禹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靠靠。(《毛诗·小雅·采薇})

唐五代以来律句的形成与属对句的独立倾向,已为对联的出现铺平了道路。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以其属对严格精密见长,各成为文学新品种的一支。属对之句还都是诗文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其次,形成对联的载体条件也在孕育成熟。

先秦时,就有人用挑木人或门上面神像来桂灾除祸。古人认为鬼魅畏惧桃木或桃木制品,是以为“挑是五木之精”,认为挑木是仙木,昧辛、气恶,可以镇妖。到了南北朝、隋唐,挑木制品的种类有所减少,突出了挑符板的作用。桃符板,简称桃符,一般一两寸宽,五六寸长。制桃符,即是在两块挑术板上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两神之像,挂在门边。根据东汉应确《风俗通义》记载,上古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在度朔山上桃树下,检查百鬼,将为害人

间的恶鬼捉去饲虎。所以每年除夕,民间就在门上挂挑符来镇邪驱灾,以求平安,后来不画神像了,而代代书写两神之名。

作为民俗文化,在岁未、元旦,把挑符用在门户上,渐成习俗。这固然有辟邪鬼的用意,但更是烘托节日气氛的一种装饰。例如宋代王安石诗《元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元日指一年的第一天,即农历年初一。

可见宋代桃符板,仍是对联的载体。随着对联内容的丰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挑符板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于是,便于题联、便于表现书法艺术的载体,如多种多样的纸、合适的木板或竹板等,就自然而然取代了桃符板。当然,这种取代是渐进的。据考查,今天用的红纸对联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明代中期。

(二)五代——对联的出现时期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晚唐的对偶句已开始从诗赋篇章中渐渐剥离,走向独立,为真正的对联内容准备了条件。一般认为,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粗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题在桃符板上,置于寝门左右。这一对联语言通俗,吉样喜庆,一直到今天,对联仍然沿袭着这样的特点。

流传下来的最早题写园林景物的对联,也出于后蜀。后蜀的御花园在成都南部,其中有百花潭,大臣王瑶曾为之题联:

十字水中分离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三)宋代、元代——对联的发展时期

北宋以后,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推广到宫廷之外,引起朝野上下的兴趣。不仅在春节,友人之间的日常交际也经常用到对联,建筑物上张贴植联也成为习惯。不少学者、文学家,如梅尧臣、晏殊、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朱嘉等也写过不少植联,其中苏轼题黄鹤楼的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恢弘。

央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四〉明代、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好联语。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命令公卿士人家门上必须贴春联,而且亲撰联语。

例如他赐予中山王徐达的一副对联:

破虏乎蛮,功冠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皇帝的提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后来解绪、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又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清代进人了对联发展的巅峰时期,对联的创作,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写作基本上承袭了明代对联的艺术传统,但在表现技巧上更加成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哲理联、格言联、讽刺联、劝世联,以及巧联、趣联大量出现,并得到广泛流传。长联也在清代出现,使全联的字数猛增到100多字,最长的竟达1620字,极大地扩展了对联的容量。孙髦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全联180字,有景有情,有叙有议,几百年来备受推崇,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四海长联第一佳者。”

吟诵景物胜迹的对联,更推佳句。如诗人邹福保的苏州寒山寺联: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这副对联,把长留人世的寒山寺和脸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互为因果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全联无一字直写寒山寺,而又字字离不开寒山寺,可谓独具匠,心。

二、对联的分类

对联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比如,从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评论联等;以文字长短分,可分为长联、短联;从写作方式分,可分自拟联、集句联。下面,我们按应用范围对对联进行分类:

(一)春联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春联一般贴在大门上,上有横批。内容多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

(二)门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日临时性的,而是长久刊缀在门旁。门联主要有门第特征,行业特征。如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三)堂联

堂联是一种装饰联,用于美化厅堂、居室。内容较广,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志趣和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如徐霞客自题“植花堂”联:

春联香草千年艳;

人与枝花一样清。

(四)喜联

又叫婚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内容多为喜庆视愿等吉利话,贴于门旁或箱柜等处。如:

柳暗花明春正串;珠联璧合影成双。

(五)寿联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用的,内容多是称颂寿者功德业绩,祝颂寿者健康长寿。也有人为自己写的“自寿联”。如郑板桥为自己60岁写寿联,抒愤世嫉俗之情。还有人用寿联表示讽刺。如章太炎为慈禧太后70寿写的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折益踵,每逢万寿祝疆元。

(六)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致丧祭祀时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成。内容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感情深挚,文辞恳切。

(七)交际联

用于酬赠、对答的对联,人们之间交际,可赠对联以示友谊、劝勉之意。

多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八)名胜古迹联

悬挂、雕刻或嵌缀在风景优美的名胜地或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它们或上联写自然景然,下联赞人文景观;或同写自然景观,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或同写人文景观,上联述古,下联言今;或同述历史人物,一褒一贬。总之,皆能引人遐想,发人深省。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大海边万古不变的景物,潮水和浮云,写得形象生动,内容又富于哲理,意味深长,其中巧妙地利用了“朝”和“长”一字多音的特点,据分析本联一共有六种解读方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

3.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4.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

5.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6.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

(九)文艺作品联、题画联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李苦禅题画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三、对联的特点

(一)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对联是单独使用的对仗句。对仗的特点,表现在上下两句之间。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是相联的、相关的。可分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有补充。

如玉门关西门联:

又关秦月,千秋巨壁超金塔,黄漠绿涛,万里春风度玉门。

反对,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如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侵臣。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逆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如兰州五泉山企桥门上有刘尔;昕题刻的两副对联:

想过去么,过去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

问来来往往人,今之云游,水意山情可乐否;到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

作对联有两忌,一忌上下联不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各说各的就叫“对开”,如“江山壮观,挑李芬芳”。上联写祖国山河,下联则是写春景,或是写教师培育了很多学生,意思脱节。二忌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即“合掌气如”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此联中“云泽”即“洞庭”的古称,“清光”也指月色,“满”和“深”都是表示月光充足,上下联意思完全一样。

(二)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

对联常见的上下各一句,可以四五字,也可以六七字不等。三句以上,而且两句字数较多,可称长联。对联无论长短,出句与对句的字数一定是相等的,否则不能称对联,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联的每一联的内容,上下联之间,尤其是其中对应的地方,一般不用重复的字。

(三)出句与对句语法结构相应一致悲欢离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古阳关长亭对联)

这里,对联中需要上下联语法结构一致,互相对称,而且对应词的词类也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古阳关另一副对联:

阳照南滩连古道,关通西域接中原。

通常,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人间清晨殿,天上广寒宫。

(四)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

平仄是声调的再分类。古代汉语声词发为平上去人四声,第一声为平声,上去人三声为仄声。发展到现代汉语,则成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第一、第二声为平声,第三、第四声为仄声。在对联中,运用平仄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联中各词之间平仄的安排应是有规则地交替,不能连续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一般两个章节一转换;二是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一般应该平仄相对。这样吟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如兰州白塔山罗汉殿门前对联:

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寻声救苦永留宝筑渡边浑。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通常一、三、五字可灵活,二、四、六字必须分明。

四、对联的格式

一副完整的对联,除上下联外,还应配有横额。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采用的形式就是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对联画龙、横额点睛。即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了实质和意义。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对联的书格式是上下联应竖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用标点符号。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字体以楷、隶、篆、行为主。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五、对联的领词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联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

一草堂

留天地月白风清先生亦流寓有长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额

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语词。领词有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不等。例如鸣沙山月牙泉的一副佳联: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奇响,忧闻丝竹管弦声。

下面收录一些常见的领词:

一字的:正、看、问、闻、怅、爱、怕、想、料、算、待、凭、磋、念、将、奈、对、吹、数

二字的:看他、对此、休说、那堪、问他、看来、何须、何况、况是、未省、只是、无怪、何必等。

三字的:倒不如、最堪怜、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便怎的、复何数、岂徒览、消受得、莫辜负,等等。

六、对联的断句

对联的书写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正确地诵读和理解,必须正确地断句。正确断句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熟悉古汉语话法与常用词的用法;其次运用一些对联的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断好句。

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又以三言、五言、七言的排比句最常见,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住领词,既能看清后面的句式,也能明白前面的断句所在。

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一、诗歌基础知识(一)诗的体制

诗是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远在文字产生以前,就产生了诗,劳动人民在休息或劳动日才,吟诗是一种娱乐。而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是收集在《诗经》里的300多首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文大多是四字一句,称四言诗。诗文中一个字叫做一言,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春秋时期,屈原创造“楚辞体”,写下不朽诗篇《离骚》,这是一种字数长

短不一的杂言诗。

汉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赋”和“乐府”。

诗的格律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般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受任何格律限制。写作时比较自由,句数、字数不限,不用对仗,也不讲究平仄。

唐初诗人,吸收和继承了《楚辞》、《古诗》、《乐府》、歌行、建安诗体以及六朝民歌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加以发展,形成了六种基本形式: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律)。在这六种形式中,前两种是古体诗,后四种叫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律、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又被称为格律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从句式上看,分五言、七言两大类。

(二)近体诗的类别和特征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所谓绝句,指每首四句。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叫长律。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对起来,称为一联。第一联(一二句)称为起联,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领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绝句截取律诗之半而成,即取律诗首尾两联,或前半首,或后半首,所以绝句又称为“截句”、“断句”。

近体诗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