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团队
1293500000014

第14章 分 团队组建 (12)

尽管,当时我自己心里也很想和他们交朋友,但是职位和职业的需要,我把自己弄得更像孤家寡人。然而,现在发现,正是我当时保持距离,让他们现在看到我都格外的亲切和尊敬。

潜规则四:换位理论

作为领导者,你每天都会跟自己的员工打交道。你真心待人,人家也就会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予”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不爱你不敬你,你不要责怪别人,请先问问自己是否爱别人敬别人。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尤其是作为团队领导者在教导、批判团队成员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可太重,太重了别人承受不了;但也不能太轻,太轻了起不到警醒作用。

我曾经研究过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这个问题,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结论:欣赏与创造根本就是难以区分甚至无法区分的,每个人所欣赏的世界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写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予”多少,物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有思想的人所见于物者深,没思想的人所见于物者浅。现在当我思索这比较实际的团队管理问题时,觉得它与欣赏艺术的道理居然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跟随者。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好像在一起,但是每个人所处的时区却不一样。有的人做事情总比别人慢半拍,有的更好像处在比别人晚几个小时的时区里,后知后觉,总在问题出现甚至很严重之后才慢慢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领导真正欣赏的是比他早几个时区的人。

提前到来的对方代表

我曾到新加坡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主办方在休会期间组织部分参会人员去看比赛,在赛场包了一个高级贵宾包厢,只邀请了全球顶级的50名客户,我也在其中。

第一天的比赛是晚上6点半开始,对方代表和我约于比赛前在赛场门口见面。我当时想新加坡城市不大,到赛场应该用不了太多时间,于是就5点出门。不料新加坡的道路也很拥堵,我到赛场时已经是6点35分了。老远就看见对方代表站在那里,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走上前说:“不好意思,路上堵车来晚了,你已经来了很久了吧。”

结果对方代表告诉我他4点半就来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我连忙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早,他笑笑说之前还有一场排位赛。

我当时没有留意,只是感叹自己对比赛不够了解。第二天的比赛仍旧是晚上6点半,我心说这次绝不能再迟到了,回去还特意查了下比赛赛程,发现次日的下午并没有比赛安排。

于是,第二天我提早半个小时出门,6点就到了赛场门口,结果发现对方代表还是比我先到,我问他什么时候到的。结果,他又告诉我是4点半到的。

我再次大吃一惊,再一次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到,他说:“陈总,你是我们的贵宾,也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我要是迟到了就不好了,我得提前到为你安排好观看比赛的一切事宜。”一瞬间我就知道了,什么叫做职业素养。

我很感动,我真的很感动,我回来后给很多朋友讲述我的这份感动,而这位代表所做的其实只不过是换位思考,懂得客户罢了。守时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而在很多情况下,超前则是一种内在的规矩。当今的社会强调服务,强调体验,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服务体系。

团队生存十大禁忌

“职场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和忠告?”

“职场打拼有没有秘密武器?”

“职场成功有没有捷径可言?”

每每被职场新人问及这些问题,我总会非常亢奋,充满激情,想把我感知的、体悟的“觉知”带入他们的脑海或者心田。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和心得,职场打拼、发展和成功要懂得规矩,遵循规矩,用好规矩,就会工作得好,学习得好,发展得好,生活得好,心情就会好,职场就会更近成功一步。

禁忌一:不要构建团队的“小圈子”

团队的“小圈子”就是在团队领导根据“同过窗,下过乡,住过炕,一街坊,扛过枪”等标准,把一些团队成员划入圈内,而把其他的团队成员划到圈外,从而被圈外的团队成员认为是“哥们儿关系”的小群体。

如果团队中存在小圈子,就必然会形成“小圈子文化”。在圈子内部,靠“哥们儿关系”起作用,而在圈子外部,靠制度和规则起作用,时间一长就必然导致冲突、矛盾和不公。“哥们儿关系”必然会和制度相互打架,就会导致团队分裂和形成派系,导致大家心口不一,顾左右而言他,目标偏失,激情陨落,效率降低。

圈子文化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操纵”代替了“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操纵”本身就意味着不公,是人和人之间关系不平等的一种表现,有“玩弄诚意”之嫌,足以破坏团队制度与团队目标,而有“操纵”就必然有“反抗”,由此引起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的副作用。显而易见,圈子文化不可能具有大多数团队成员所认可的公正性,因而圈子文化可能会给公正带来负面影响,继而对信任、激励、榜样等团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最终造成团队崩盘的恶果。

禁忌二:不要抢话头而且说个没完没了

可能每个人都碰到过这样的烦心事,在开会时,你正有条不紊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突然,有人插了一嘴,随后便滔滔不绝起来,全然不顾你有如活吞了一只苍蝇般在一旁无奈。你也一定碰到过在小组讨论时,明明说好是一人一个观点,结果有人站起来喋喋不休地把大家能想到的观点都说了个遍,还在那里自鸣得意,结果其他的组员都恨得牙根痒痒。

“不要抢话”隐然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潜原则。不少职场成功人士在不同的场合都会将“不要抢话”作为对职场新人的一种提醒和忠告。“抢话”是一个多么让人厌烦的坏习惯,不仅会让谈话的对象觉得你没有教养、不尊重对方,甚至可能让谈判对手觉得你太心急,缺乏最基本的稳重和礼貌,并对你所代表的公司产生误解。更重要的是,“不要抢话”的背后表达的是你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种机会的给予,同时,我们在给予他人机会的时候,还能通过他人的言语中学到很多,这就是我在很多场合特别喜欢成为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演讲者的原因。

在说话时,要注意当时的场合,不能只顾着自己痛快,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在一开始时,做一个“带耳朵、带脑子”的听众,有时对职场新人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禁忌三:不要口无遮拦、说话不经过大脑

说话口无遮拦,就会偏离主题;说话不经大脑,就会疯言疯语;说话随心所欲,就会云里雾里。只有说话经过准备,才会切中要害;只有说话前经过思考,才会理智有逻辑;只有说话前洞悉听众心理,才会打动人心。

可能是作为领导的缘故,我周围的朋友经常会夸我:“陈向东,你的口才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开会时,你的讲话总是行云流水,字字珠玑?为什么每次聚会时,你都能说出引起我们共鸣的话?”我当然知道这是善意的夸奖和鼓励,不过,我还是要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在参加重要的聚会、会议、活动等作分享前,也会很紧张,总会作精心的准备,也会请教很多身边工作的同事或者不少朋友,在临上场前,还要最后再作一遍“默讲”,以确保能够讲得精彩,并且看看是否有些地方可以修改和润色,以便更能适应场景,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听众心理,展示真我和真实,赢得大家的主动积极参与和心理共鸣。

遗憾的是,有不少朋友往往听到我说要展示真实、真我和真性情后,就只记住了这一点,在一些对他们比较重要的场合都把希望寄托于临场发挥,不作认真的准备,而平时又缺乏足够的演讲训练,难免会在实际发言时会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他人,树敌众多。

我非常喜欢汪明荃的坦率,不过,汪明荃也有过口无遮拦的烦恼。在奥运冠军参加香港庆典活动中,一向言辞犀利的汪明荃犯下众怒。在访问跳水队成员时,指责王峰动作太慢,影响她主持节目。后又暗损吴敏霞成绩不如郭晶晶,接着逼问郭晶晶是否要嫁来香港。幽默过头的汪明荃弄巧成拙,错把运动员当娱乐明星,随便调侃运动员,反倒被观众扣上不尊敬运动员的帽子。事后她为此事还作了解释,表示没有恶意。

吴宗宪的机智和幽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吴宗宪一向口无遮拦,喜欢到处招惹是非。没想到惹上了最爱告人的李敖,李敖在节目中公开警告吴宗宪:“我要发两封律师信给你,你希望我告你严重诽谤还是公然侮辱?我让你自己选。”吓得吴宗宪马上闭嘴。经过李敖的警告之后,似乎也收敛了许多,不再爱那么管闲事,乱说话了。

请朋友注意的是,在职场中,讲话不经思考不仅会伤害别人的感受,更会损害自己的职业形象。我曾经看到我一个朋友的读书笔记中有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有一个教训,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我刚来公司的时候,还在之前的那个部门。有一次跟领导聊天儿,聊到了一位文化名人,我脑子里想当然地觉得这个人是清末民初跟鲁迅先生一个时代的,便脱口而出“他不是死了吗?”恰巧我们领导跟这个名人是朋友,她非常诧异地问我:“什么时候死的?”我还大言不惭地说“早就死了”云云。领导当时没说什么,但是对于不懂装懂胡说八道的我,一定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后来部门人员调整,我被推荐到另外一个部门,虽然对我的职业发展是很好的事情,但是,部门那么多同事唯独推荐了我,我想,这与领导对我的印象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从那以后,我在讲话之前,都会逼着自己思考一下,这句话应不应该说?如果必须要说,那么应该怎样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果然,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我朋友的教训,应该足以让那些喜欢口无遮拦的人引以为戒了。

禁忌四:不要做不到却说能做到

承诺,自古以来一直被中国人所重视。有一个成语叫“一诺千金”便是形容古人对承诺的重视。而我们却经常发现,目前的职场中,有不少人总是喜欢轻易承诺、随便承诺或是过分承诺。

当我们接受委托,被别人信任的时候,不思考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就答应得满满的,就是轻易承诺;而不分是谁的委托,一概承诺,便是随便承诺;最可怕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做不到却说能做到,这就是过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