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新东方的家长中作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如果孩子手上有两颗糖,另一个小朋友跟他一起玩耍,也想吃糖,家长会怎么告诉自己家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同意:分给别人一颗。更有趣的是,在另一道题中,你的孩子有两颗糖,但一共有三个小朋友要吃,怎么办?绝大多数家长也会明智地选择,把两颗糖都分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回家再吃。
道理很朴实,见到困难就上,见到利益就让,但现实中的情况往往相反:见到利益就想抢,见到困难就不爽。我们想获得财富、获得成功的背后,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人获得成功和财富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人获得财富的本质是将分散在社会中的财富集中在你的手上。举个例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给你一块钱,你就是富豪了。问题来了,假如你没有贵族血统,也不是“富二代”,你也不偷不抢守法生活,那么你如何让分散的财富集中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在人身上。
你想跟别人做生意,你想被提升,你想取得一个重要的机会,都只有一个办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无法得知这个小孩长大以后是否取得了成功,但是她现在的行为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许。长大以后,如果她还能继续这样行事,她就能继续获得别人的尊重,也就能获得更多的信任。而这个小孩所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所有的给予别人。
能够给予的人,才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所以对于团队和所有团队成员,你想获得更多,只有向客户、向同事给予更多,付出更多。而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不劳而获的机会,你只有相信一点:那不是你应得的机会。
拿“领导礼物”抽奖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作为社会名人,经常能收到来自各方各界拜访他时赠与的各种礼物。每隔一段时间,俞敏洪都会把他收到的礼物捐献出来,在公司里搞个抽奖活动,让很多同事惊喜不已——虽然俞敏洪每抽到一件东西就会不停地絮叨这个东西有多好,是什么重要人物送给他的,他有多么舍不得,甚至会开玩笑地让抽到奖的同事“回头给我送回来吧”,但是从来没有人理他这个碴儿。最为神奇的是,总公司的财务经理小王每次都能抽到大奖,让俞敏洪连连惊呼“公司的账给你管还真就对了”。俞敏洪的行为直接带动了公司其他的领导同志们捐礼物的热情,不定期抽到领导们捐出来的礼物,让同事们都觉得公司的气氛跟在自己家一样。
新东方下属的公司和学校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类似的抽奖环节,不同的是“全家总动员”,要求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大家将礼物汇到一起,通过抽奖的方式来决定每样物品的归属。有的公司甚至还有复杂的“切蛋糕式”分法,第一个员工挑选了礼物之后,除非其他员工都表示认可,否则他只能把礼物让给表示异议的同事。当然这并不是获得心怡礼物的唯一途径,在会后还会开一个“跳蚤市场”,供对所获礼物不甚满意的员工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这其中充满了博弈和乐趣,而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抢夺领导提供的礼物,尽管有时领导提供的礼物并不是最贵的,但是在员工心中,这份礼物是最珍贵的,每年员工们都为了这份礼物而斗智斗勇。其实在这些抽奖中,很多员工并不会为抽到一辆自行车而格外开心,抑或因为只抽到一个水杯而沮丧,他们享受的是一种获得的快感,尤其是当他们认为可以拥有领导曾经拥有的东西,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与领导平等的感觉。
作为团队领导,你给予了下属什么?有的人可能马上就会回答:钱!当然,这是一定要给的,所谓财散人聚。但给钱就够了吗?有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员工拼命加班,能挣到自己都认为还算不少的钱,但是几个月的时间这家公司就有多名员工跳楼。这说明,员工要获得的不仅是钱。那么我们的领导要去分享的,当然就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了,尤其是从事技术行业或者知识密集型的企业。
俞敏洪之所以能在新东方聚集到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给予了大家充足的财富,而从这个小案例当中,我们更能看到,俞敏洪和团队分享的远远不止于物质财富。
一份小小的礼物,本身可能不值多少钱,但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一份礼物背后就有一个故事。你分享你的礼物,其实就是在分享你的故事、你的精彩、你的窘迫,在分享别人对你的尊重和你对别人的尊重。收到老俞礼物的员工,绝不会抱怨为什么我得到的礼物只值5元钱,而另一个人的值100元。尽管可能有的人惊喜,有的人羡慕,但每个人收获的都是喜悦。工作本身已很艰辛,如果仅仅是获得一点金钱报酬,那么这个团队不会持久。但获得报酬之余,还能从工作中获得愉悦,那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强了。
领导们赠与员工礼物,其实就是一种分享的过程。分享的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感觉——一种被认可、被给予的体会和感觉,这才是员工真正想要的。对员工来说,获得就是一种喜悦,而对领导而言,给予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和体验到的成就感,是远大于获得的。
给予是对员工的认可
有人觉得,被给予帮助,就是领导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给予是认可的一种方式,领导只有在意、认可你了,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给予帮助。当然,在给予的过程中,以一种肯定的姿态表现,才能更好地消除被给予者的顾虑。
总在一个地方摔倒的员工
庄名江在美国留学后工作了7年,近期他感觉有一项不复杂的技术如果在中国推广会非常有市场。于是,他毅然辞去了美国的工作,找到风投回国创业。
大学同学朱涛技术上是一把好手,是他首先找到的合作伙伴,他们彼此十分熟悉,庄名江任命其为首席技术官。而其他的员工招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海归创业模式在近几年的成功率不高,三年以上的存活率更低,很多技术人才都处于观望状态,最后庄名江虽招聘到了几个熟手但却欠缺相关经验,还需要从头培训。
一段时间后,朱涛就开始抱怨连连,让庄名江立刻招聘些得力的人。虽然这项技术并不复杂,但是理念和国内的很多主流公司并不匹配,新招来的员工思维还是过于定式,每每都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错,搞得朱涛非常郁闷。
庄名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安抚了朱涛之后,也亲自加入了技术团队,很快他也发现了朱涛碰到的麻烦。不过庄名江毕竟已经在此行业工作了多年,还是很耐心地用以前领导带他的方式带着这批新手,不断鼓励。在他的感染下,朱涛也开始耐心起来,而几位新员工也算争气,公司在第一年末时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庄名江是我在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认识的朋友,这是他给我讲述的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件小事。我们常说,从哪儿摔倒,从哪儿爬起来,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摔倒的原因。给予员工犯错的机会,其实是我们对员工之前表现的变相认可,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给予。
我们前面讲信任的获得,员工要获得领导的信任,需要坚实的业绩和成功的表现。但谁都知道,成功有风险,有困难,不是人人一上来就可以成功,人们也不敢保证,每次一定都能成功。因此,领导者最基本的给予,在于给机会:给犯错误的机会和成长的耐心。
李书福在向政府领导争取做汽车的机会时,大胆地说:如果这是错误的,那领导就给我们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吧。他真的得到了这个犯错误的机会,后来几年的事实证明,这个机会不仅对于李书福和吉利汽车,甚至对于全球汽车行业都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机会。
对于团队的成长而言,一个错误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那么错误的产生和出现就是可接受的甚至是必要的。一个领导者,所能掌握的权力资源,无非是钱和机会。如果不给予机会让人去成长,那么团队就不能成长,业绩自然也不会成长。人一定会犯错误,关键是犯错误以后能否从错误中学习。所以给予机会之后的第二个要素,是给予耐心和指导。案例中如果庄名江后来不自己努力去耐心地辅导和带团队,那么团队最后可能是在困难和错误面前止步不前。
给予的领导敢于授权
当我们与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给予了足够的认可之后,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授权。让团队成员担起某一领域的责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得到成长就是最好的给予。
授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复制自己,让别人来为你工作,这样团队成员可以在感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同时提高团队的效率。当我们对团队成员过多地指导或者限制时,他们就会像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看上去很美,可一旦离开环境就会瞬间凋零。要想让团队的进步与发展能够蒸蒸日上,就必须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成长空间。
敢于授权
授权,首先得勇于授予权力。很多领导者总担心授权之后,下属执行不彻底,又或者得权者以权谋私、一手遮天,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说到底,这只是领导者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管理能力。
在热播美剧《反恐24小时》第二季中,美国荧幕传奇英雄杰克·鲍威尔申请审讯曾杀害自己妻子的妮娜,寻找恐怖组织的线索。不少反恐局的同事考虑到杰克以往火暴的性格,都不看好这一申请,他们认为杰克更有可能为报杀妻之仇而直接杀掉妮娜。几乎所有人都建议主管梅森拒绝杰克的申请,否则可能会招来不小的麻烦。可经过慎重考虑,梅森还是根据杰克一贯的表现选择了信任。最终,杰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授权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 找对人
对于授权者来说,第一步要挑对授权对象,在整个授权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偷懒”。首先得对授权对象进行考察分类,选择适合他能力范围的事进行授权,只有当一个人完全作好准备的时候,才能授予他这宝贵的权力。余世维曾说:应该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只分配资源,而不是什么事情都由管理者来主导。
我们在挑选授权的团队成员时,眼光要放长远,多角度地观察他们。正如每个人得胆结石都很痛苦,甚至会痛恨。尤其是手术后看到那黄不拉叽,硬邦邦的结石,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反胃,即使是长在牛的身体里,我们的感觉也是一样。但是当我们发现牛黄可以作为对人类有益的药材时,便多了一份崇敬,动物受病痛的折磨却使得我们远离了身体的不适,同样丑陋的结石,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看时,似乎又显得美好起来。
选择就是如此重要,在合适的岗位选择合适的成员,那么每个员工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博伊德的难题
博伊德在组建百事可乐国家销售团队时,曾碰到过一个招聘上的麻烦。
博伊德的老板麦克的政治伙伴雅各布·K·詹维斯向他推荐了他的黑人助手。可博伊德一看到这名身材高大的助手就发现他非常成熟、世故,能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极强的游说能力,这人用在宣传政治主张上会非常得力,但自己需要的人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博伊德向詹维斯表示了感谢,不料詹维斯听闻博伊德拒绝了他的好意,不禁暴跳如雷,威胁着要向博伊德的老板麦克报告此事。
博伊德还是坚持了原则,但是非常担心,回去告知了妻子,并给老板麦克打了电话,约了明天面谈,作足了被炒的准备。
不料,次日,当博伊德说完事情经过后,麦克立刻表示,这是博伊德负责的事,自己已经授权给他,博伊德可以自己决定聘用的人选。当即,麦克给詹维斯打了电话,回绝了他的推荐。
找对人的故事大量流传。对于领导人而言,道理不言自明。这个案例我们想说明的是,在招人的过程中,上下需要做到这样两点:
一是敢于拒绝错误的人,二是相信自己找“对”的人。
现实中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一个人明知道对方不能胜任某一职位,却不愿拒绝这种安排。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害怕得罪更高层领导或者关系户,或者觉得自己的面子很重要,既然我是领导,那我想用的人就一定要用。这个案例就出现了类似情况,存在得罪老板或者关系户的风险。博伊德的勇气很关键,如果不拒绝这个人,很有可能会丧失掉几年的发展时间。哪怕用较短一段时间再换人,也可能导致贻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