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13110400000036

第36章 东门赋

何景明

这篇赋叙述一则因饥饿而导致夫妻离异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此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不少,尤其在诗歌中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亲人离散这一悲剧主题的作品更多。但是,在赋中这类作品却不多见。可以说,这篇即景式小赋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步出东门,四顾何有?敝冢培累,连畛接亩[1]。有一男子,饥卧冢首[2]。傍有妇人,悲挽其手[3]。两人相语,似是夫妇。夫言告妇:“今日何处。于此告别,各自分去。前有大家,可为尔主。径往投之,亦自得所[4]。我不自存,实难活汝。”妇言谓夫:“出言何绝!念我与君,少小结发。何言中路,弃捐决别[5]。毕身奉君,不得有越。”[6]夫闻妇言:“此言诚难,三日无食,肠如朽菅。仰首鼓喙,思得一餐[7]。大命旦夕,何为迁延?即死从义,弗如两完。”[8]妇谓夫言:“尔胡弗详?死葬同沟,生处两乡。饱为污人,饿为义殇[9]。纵令生别,不如死将。”[10]夫愠视妻[11]:“言乃执古。死生亦大,尔何良苦。死为王侯,不如生为奴虏。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12]。生尚有期,死即长腐。潜寐黄泉,美谥何补?”[13]夫妇辩说,踟蹰良久[14]。妇起执夫,悲啼掩口。夫揖辞妇,抆泪西走[15]。十声呼之,不一回首。

(《何大复集》卷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1]东门:此处为泛指。汉乐府民歌有《步出东门行》。敝冢:残破的坟墓。培累:堆积。畛(zhěn):田间小路。

[2]冢首:坟头。

[3]傍:通“旁”。

[4]径:直接。

[5]弃捐:抛弃。决别:离别,分别。决,通“诀”。

[6]毕身奉君:终身侍候您。君,指丈夫。

[7]鼓喙(huì):动嘴。喙,嘴。

[8]两完:两个人都活下来。

[9]殇:死。

[10]死将:死在一起。

[11]愠(yùn):怒。

[12]蓬户:用蓬编成门,指穷人的住房。

[13]美谥(shì):好听的称呼。谥,本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此处则指称呼、评价。

[14]踟蹰:徘徊,来回走动。

[15]抆:擦、揩。

此赋开篇先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并交待对话双方的身份。“敝冢培累,连畛接亩”,破败的坟堆一片连着一片,这便是作者对故事发生营造的一个特定氛围,它给全赋情节的发展笼罩上一层灰暗的色调。在这个凄凉的背景下作者又为我们推出了作品的主人公:“饥卧冢首”的男子和“悲挽其手”的女子。中间部分写夫妇二人的对话,是作品的主体所在。写对话,自然是分写,是作者在第一部分合写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最后部分,作者又合写双方,交待故事的结局。不难看出,就结构而言,作品前后呼应,有头有尾,平实而顺畅。但是,正是在这貌似平实的结构中,却寄寓着作品主人公和作者如大海波涛般汹涌澎湃的感情,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爱憎表露无遗。

这篇赋的最大特点是以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男主人公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去自找活路,并且希望妻子忍辱苟活,等待将来的团聚。他爱惜生命,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妻子的苦苦哀求也无法将他挽留:“十声呼之,不一回首。”但女主人公却完全相反。当丈夫让她投靠大户人家以求活路时,她坚决拒绝:“饱为污人,饿为义殇。纵令生别,不如死将。”正是在这发自内心的铮铮铁语中,体现了女主人公忠贞坚强、矢志不移的个性。也正是在这些对白中,男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另外,这篇赋在语言上力求朴素自然,使语言风格与人物形象统一。这在以用词生涩古奥而著称的历代辞赋作品中是较为独特的。

(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