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历史悟人生
13192600000019

第19章 “另类”帝王(5)

三省六部是最要害的,杨坚委任他最信任的八人担任长官: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纳言,李德林为内史令,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杨尚为度支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这八人都是杨坚做丞相以来网络的心腹,且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特别是像是高颎,身兼尚书、门下二省长官,权位极重。

杨坚对郑译、刘防这几个人的看法就是:“没有这几个人,朕就是没有今天。但朕知道他们实际上都是反复无常的人,周宣帝时以无赖进幸,宣帝病重,他们为了个人私利,推举朕辅政。朕要治理国家,他们又跟朕捣乱。对这些人,若任用他们,他们不会老老实实做事;不用他们,他们又牢骚满腹。”结果,郑译得到的仅是第一等勋官官阶——上柱国,刘防得到的是第二等勋官官阶——柱国。

杨坚在登基的时候,地方上有州201个,郡508个,县1124个。每个州管辖的郡,仅2个或3个;每个郡也只管辖2个或3个县。州、郡、县都分九等,一般都有两套职官,一套是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州除刺史外,还有长史、司马等;另一套是由刺史聘任的,如州都、祭酒从事等。郡也是这样,除太守、丞由中央任命外,还有一大批由太守聘任的僚佐。县也是如此。这样,州、郡、县官员十分庞大,如第一等州额定官员多达三百二十三人。造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开皇三年(583),杨坚下令裁省郡一级行政单位,实行州、县二级制,又合并了一些州县,并下令废除州县长官聘任的僚佐。这样,他既节省了开支,又简化了政令推行的一些的程序。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地方,杨坚把子弟分遣到战略要地,镇守一方。他们大都是挂着“行台尚书省”长官的官衔出镇的。行台尚书省简称行台省,长官也叫尚书令,相当于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总统一方军政,管区内的州县都受其节制,权任极重。

不限门第,唯才是举这是他任用官员的一个准则,通过考试以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节俭,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

他还在在刑律上,制订和颁布了《开皇律》。这部新律是苏威、牛弘等人修订的。苏威是武功(今属陕西)人,牛弘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两人都博闻强记,精通律令。开皇三年(583),杨坚把制订新律的重任交给他们,他们广泛汲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立法经验,在结了合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下,完成了一代法典《开皇律》。

这一部法典《开皇律》共分了十二篇,五百条,删除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一些残酷的刑罚,定刑名为五种:死刑二,有绞、斩;流刑三,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三千里;徒刑五,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五,从六十至六十不等;笞刑五,从十至五十不等。为了确保杨氏家天下,又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十恶”的罪犯,从重从严惩处,不得宽赦。官僚地主犯罪,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罪,都可以减一等,也可以出钱赎罪,还可以用官品来折抵徒刑。

混乱、残酷北周的法律,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是并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他在下令制订《开皇律》的时候,就将原来的枭首(即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车裂(即五马分尸)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条。而刑罚则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将顺序颠倒过来,从轻到重,内容基本上继承,没有改变。流传至今最完整的是《唐律疏议》,代表了唐律,其实这也是从杨坚《开皇律》中继承过来的。

杨坚对我国古代法制建设也是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的。

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18~60岁)给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成年女子给露田四十亩。露田死后归还政府,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奴婢也像平民一样分田,亲王的奴隶受田限三百人,一般地主不得超过六十人。每头耕牛给露田六十亩,限四牛。自亲王至都督,给永业田一百顷至四十亩不等。京官自一品至九品,给职分田自五顷至一顷不等,作为俸禄。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为积谷防饥,故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致力建设的文帝,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通过这些措施、制度的推行之后,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如此,杨坚时厘定的体制,承上启下,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地方的州县二级制,刑法上的《开皇律》,经济上的均田制,对唐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有了重大的影响。

在学术文化等一些方面,文帝还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为广置人才,文帝又开科取士,并设秀才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的教育文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用以来提升国家的文化和素质。

在军事方面的,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以此得到消除它的北顾之忧了。

正是因为上述措施的推广,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也在增加,府库也在充实,外患不生,社会繁荣昌盛,历史称这一时期为“开皇之治”。

恶劣习性

杨坚从一个贵公子,一步步地走向帝位,建立了自己主宰的皇朝,说明杨坚是个很有才干的人。隋朝建立后,他治定的政治、法律、经济体制,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对于国家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废梁,灭陈,使长期分裂的中国重新统一,凡此使杨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一些恶劣习性最终危及了他苦心经营、竭力维系的隋朝江山,使隋朝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不能不说是杨坚的悲哀。

杨坚的皇位并不是继承得到的,而是篡夺宇文氏的,所以他很担心臣子仿效他,篡夺皇位。故他对文武大臣保持高度警惕,留意他们的言行,常常疑神疑鬼,弄得朝野一片人心惶惶。

虞庆则是个颇有才干的人,所以很为杨坚赏识。杨坚代周后,任命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是群臣中的第三号人物。后来,虞庆则升任尚书右仆射,颇受杨坚信任。开皇十七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李代贤反叛,朝中无人愿领兵讨伐,杨坚便指名要虞庆则去。虞庆则的内弟与虞庆则的妾私通,向杨坚说虞庆则的坏话,说虞庆则不愿去。杨坚很不高兴,怀疑起虞庆则的忠心来。后来虞庆则还是去了,并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凯旋回师的路上,虞庆则指着一个地方说:“若这里有个合适的人把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作为一名将领注意山川地形,本是正常现象。但有人把虞庆则的话密告给杨坚后,杨坚的疑心更大了,认为虞庆则有谋反的野心,遂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杀了虞庆则,从而也使自己失去了一员有力的大将。

高颎也是杨坚的一名得力辅佐,杨坚君临天下以后,高颎被委以尚书右仆射兼纳言的重任,位冠群臣,杨坚巩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多出自高颎手。灭陈时,虽说晋王杨广为总统帅,但高颎为杨广的长史,主持各种军务。北击突厥,高颎为帅。高颎为杨坚打下江山可谓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杨坚对他颇为倚重。因为杨坚对皇太子杨勇日渐不满,欲立晋王杨广为嗣。高颎劝谏说废长立少有违礼仪,其实高颎这样说,是不想让刚刚建立的隋朝再因太孺子牛事起波折。可就因为杨勇的女儿是高颎的儿媳,杨坚就怀疑起高颎来。最后,高颎被褫夺官爵,贬为平民,又一名忠臣因为杨坚的猜疑而被解甲归田。还好,没有遭到杀头的下场。

杨坚之所以如此猜疑,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杨坚还滥用酷刑,不少人因此而遭受严重的刑罚。

在宫殿里,杨坚放了很多棍棒,看着谁不顾眼,便加杖打,有时一天会打数人。有时他还嫌行刑者下手过轻,怀疑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行刑人只得卖力把受刑的人往死里打。有些大臣上书,说朝堂不是杀人的地方,殿廷也非杖罚的地方,迫于舆论压力,杨坚下令撤去棍棒,再想打人时,便用鞭子,但鞭子实在不过瘾,便又用起了棍棒。有一次,杨坚又喝令杖人,兵部侍郎冯基百般劝谏,杨坚就是不听,终于将那人打死了。过了一会儿,杨坚气渐消,觉得那人罪不至死,便回头训斥身边那些没劝谏的人为什么不阻止他。也许这就是封建帝王的权威,自己打死了人,却怨别人没有及时劝住自己。

杨坚的性格喜怒无常,常常动辄杀人。一次上朝,他看到个别武官服饰不整齐,就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斥责御史为什么不弹劾,喝令把御史推出斩了。谏议大夫毛思祖行使职权,出来劝谏,也被杀头。像这样因一些轻微小事而诛杀官吏之事,经常发生,因此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深恐哪天不小心得罪了皇帝,落得个被杀头的危险。

盗窃泛滥确实是让官员们头痛的一件事,为了杜绝盗窃,杨坚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不奏效。最后,杨坚颁诏:凡偷窃一钱以上的都处以死刑,横尸街上示众;四人合窃一桶,三人合窃一瓜,也全部处死。滥用酷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可见当时隋朝的刑罚有多么严重。

登上皇位后的杨坚开始变得不学无术,认为学问没有什么用处,于仁寿元年(601)下诏,除国子监外,其余的学校全部废除。虽然大臣们再三劝谏,也终无法改变杨坚对文化的藐视。

杨坚疑心很大,所以不相信人,也不看重文化,却信奉鬼神,无论哪路神仙,他都虔信、礼敬,特别是对佛教,他大加崇祀,广建佛塔、寺院;佛教风靡全国。甚至对宫女渲染的妖精,杨坚也深信不疑。一次,嫔妃们说时常有人挑逗她们,杨坚断定宫门防卫森严,外人进不来,定是妖精作祟,命令嫔妃们再发现有人挑逗,应挥剑砍杀。有个宫女遵旨实施,手中的剑好像砍在一堆腐骨上,没有见血,宫女追,妖精跳入水池中不见了。杨坚信以为真,下令把池水淘干,结果在池中捉到了一只大乌龟!由此可以想见杨坚的某些思想是多么的偏激。

杨坚其实是个很节俭的人,不大讲究吃穿,所以后世虽然说他残暴,却盛赞他节俭。但是,杨坚在建造宫殿上却不怕浪费、奢靡。他做皇帝的第二年,因为嫌从前的长安城规模太小,且经常闹鬼,便下诏令在旧城西北修筑新城,命名为“大兴城”。过了十年,杨坚对大兴城失去了兴趣,又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南)耗费巨资兴建豪华的仁寿宫。过了五年,又在仁寿宫和大兴城之间修建行宫十二座,其大兴土木的奢侈也可见一斑。

杨坚明知道自己的暴政,却还时常沽名钓誉地搞点儿所谓的仁慈行为。一次,关中大旱,粮食歉收,百姓连糠菜都吃不饱。杨坚看到这种情况十分难过,说这是自己统治不好的结果。为了弥补过失,他带着关中百姓浩浩荡荡地向洛阳进发,去谋生路。这时,他的富丽堂皇的仁寿宫刚刚竣工,国库中的存粮还满满的,他没有拿点儿出来赈济濒临死亡的饥民,却让百姓扶老携幼,跋涉千里去洛阳谋生。到了洛阳怎样谋生,杨坚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只是想做做样子而已。

虽然杨坚想方设法巩固他好不容易到手的杨氏江山,但他的许多行为又自毁长城。到他统治的末年,大隋皇朝已是危机四伏,不堪一击,摇摇欲坠了。

立嗣失误

出身名门望族的独孤伽罗皇后,杨坚发迹,就沾过独孤氏的光,他对皇后独孤伽罗心怀畏惧。可以说,杨坚统治着天下,独孤伽罗左右着杨坚。杨坚上朝,独孤伽罗同车相随,只是停在殿外,但独孤伽罗派亲信宦官跟着杨坚上朝,若发现杨坚对问题的处理有不当之处,便出来报告独孤伽罗,独孤伽罗就把自己的意见转达进去。杨坚退朝,二人同车回寝殿。故宫中称杨坚、独孤伽罗为“二圣”。

独孤伽罗的嫉妒心很强,除了她之外,不许杨坚和别的女人亲近。虽然三宫六院齐全,但那仅是一种摆设;杨坚也不是不好女色,只是慑于独孤伽罗的雌威不敢而已。一天,杨坚看见被充入后宫的尉迟迥的孙女很有姿色,忍不住与她亲热了一番。很快,后宫有人把这事密报了独孤伽罗。独孤伽罗脸上很平静,没什么变化。待杨坚上朝后,独孤伽罗便让人杀死了尉迟氏。杨坚闻讯,愤懑难忍,又无处发泄,自己骑马出宫,驰入山谷。大臣闻悉,惊慌失措,高颎、杨素等人骑马追赶,拉住杨坚的马头苦苦劝解。杨坚愤怨满腹,道:“朕贵为皇帝,行为却没自由!”

不管杨坚的心里怎样愤愤不平,但他始终不能摆脱独孤伽罗的影响、制约。在立皇嗣上,他再次为这个女人所左右。

杨坚的五个儿子: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都是独孤伽罗所生。长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杨坚对他寄予厚望,十多岁时便让他参与军国大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越来越迷恋女色。独孤伽罗最讨厌的就是这事,甚至劝杨坚查办有私生子的大臣。杨勇的第一个儿子便是私生子,是一个姓云的女子生的。杨坚虽不满独孤伽罗对他的制约,但又不敢不与她同好恶。况且他对杨勇的私生子很不满,怀疑那个私生子是否是杨勇的血脉,唯恐他乱了杨氏皇族的血统。杨坚开始斥责杨勇,谁知杨勇不买账,甚至公开对抗,气得杨坚七窍生烟,无比的恼火。

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在开国时被封为晋王,在灭陈时他统率三军,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相貌堂堂,很有文采,且很有心计,礼贤下士,颇为朝中大臣所称道。

杨广早就觊觎着皇太子的位子,见杨勇惹父母讨厌,心中大喜。他是个擅长玩骗术的人,遂使出浑身解数,讨父母、特别是母后独孤伽罗的欢心。他虽然是个好色之徒,却装得极为检点,只和王妃萧氏相处,别的妃子生了孩子,便偷偷地杀掉。每逢父母驾临他的府邸,他便把年轻貌美的姬妾藏起来,让年老丑陋的宫女穿上粗劣的衣服充当嫔妃。独孤伽罗越来越喜欢杨广,鼓动杨坚废了杨勇,另立杨广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