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13196100000027

第27章 远犹(6)

话说到这里,将士们已经将赵匡胤拥上马去。赵匡胤揽住缰绳,对众将道:“我有号令,你们能否听从我?”

“能!”众将齐声回应。

“太后和主上,我当北面侍奉他们,你们不得冒犯!京内大臣,与我是同僚,你们不得欺凌;朝廷府库,以及百姓之家,你们不得侵扰!如能听从我的命令,后当重赏。否则,将戮及妻子儿女,决不宽待!”匡胤严肃地说。

赵匡胤领着大军从明德门入城,命令将士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

“明公既然已经贵为天子,怎么处置幼君呢?”宰相范质试探地问。

“就请幼主效法尧禅舜的故事,他日将以虞宾相待。如此,便是不负周室。”赵普在旁答道。

“太后和幼主,我曾北面臣事,早已下令军中,誓不相犯。”匡胤补充说。

“既然如此,应该召集文武百官,准备受禅。”范质说。

宋太祖受禅完毕,当下由群臣商议,称周王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下令周宗正郭玘祀周陵庙,仍令岁时祭享,一面改定国号,称之为宋朝,纪元建隆,大赦天下。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加以厚葬。然后封赏佐命元勋:授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并皆掌侍卫亲军;提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副点检缺位后,让高怀德兼任;赐皇弟匡义为殿前都虞侯,改名为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士。为安定政局,匡胤仍让周宰相范质依前任司徒兼侍中;王溥仍任司空兼门下侍郎;魏仁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同平章事。

明里暗里的出谋划策,使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赵普,最后得到的只是一般的官职。作为政治家、作为同赵匡胤有着特殊关系的赵普,对赵匡胤的做法是很理解的。因此,他没有发牢骚,而是一如既往的为巩固亲皇朝出自己的力。

劝主亲征

就在这个时候,各个方面来的警报都传到了汴都,宋太祖赵匡胤立即诏命石守信为统帅,高怀德为副,兴师北伐。

赵普入宫见赵匡胤,说:“李筠如果西下太行,直抵怀孟,扎寨虎牢,据住洛阳,将会养成大势,难以应付。另外,禁卫军里有许多曾是李筠的旧部,难保不生变端。陛下初定大位,人心未稳,此次北征关系重大。须统帅诸将亲征为最好。”太祖颔首称是。

石守信、高怀德朝见赵匡胤,礼毕,赵匡胤宣谕道:“二卿此行,慎勿纵李筠西下太行;必须迅速进兵,扼住要隘,自可以破敌。朕将亲自为你们的反应。”

二人叩头领旨,退朝后即整军出发。路上,又听说太祖派慕容延钊、王全斌出兵东路,夹击李筠,于是便大胆前进。大军行至长平,同李筠军遭遇,两军鏖战一场,未分出个高低来,天色晚的时候各自收军。

第二天又战,正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慕容延钊率军赶到,突入敌阵,敌人顿时方寸大乱。石守信、高怀德乘势掩杀,敌军败逃。宋军追了一程,才退了回来。

第二天,赵匡胤即下令亲自出征。大军陆续出发,将至泽州,敌人择险据守,扎下数营。匡胤便命进攻,一一摧垮,李筠跑入泽州。宋军追至城下,四面围攻,破城而入,李筠自焚而死。

过了一天,宋军又进攻潞州。守节向北汉主求援,北汉主刘钧早已逃的无影无踪,无奈,只好向兵临城下的宋军投降。宋太祖赵匡胤授以团练使之职。

平定潞州之后,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便成了宋太祖的心腹大患。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生长在太原,历事晋、汉、周三朝。周末任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匡胤禅位,加授中书令之职,命他移镇青州,以便就近压制。重进本来同匡胤并肩事周,分握兵权。匡胤受禅后,恐为所忌,常常感到不安;等到移镇命下,心中更是不满。李筠攻宋的消息传到扬州,重进派亲吏翟守殉到潞州联络,打算进行南北夹攻。

宋军迁延未克,赵普这次又劝太祖亲自出征。

“诸将统帅大军,重权在握;加之他们曾是周室将士,以周之将士攻周之贵戚,不有无虑。一旦有变,怎么办呢?以臣愚见,陛下还是亲征为好。”

“卿虑甚是,朕当亲征。”

十一月,赵普随太祖亲自出征扬州。重进见太祖亲自出征,心中非常惶恐,眼看城池难保,便举家自焚。重进死后,全城一片混乱,宋军一举攻克。翟守珣向太祖请求,将重进遗骨收拾装棺,予以埋葬。

赵普两次劝太祖亲自出征,无非就是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将帅兵变,危及初创的宋家基业。二李既然已经消灭,这位太祖倚重的臣子,便图谋起使宋王朝长治久安之策。

有一天,赵匡胤又微服来到赵普府第。赵普赶忙出来迎接,把赵匡胤引入厅中。拜见完毕后,也劝太祖要谨慎小心。

“如果有人应得天命,任他所为,朕也不去禁此吧。”赵匡胤又笑道。

赵普也知赵匡胤继位,虽说有天意,但“人谋”的成分有多少,他心里最明白。赵匡胤的辩解怎能消除这位忠臣的疑虑。

“陛下很圣明,一定认为普天之下,人人心悦诚服,没有一个人同陛下为难,但是臣却不敢断言。就是执掌兵权的诸位将帅,难道也是个个都可靠吗?万一他们瞅准机会,暗中发动变乱,祸起萧墙,到那时更不知所措,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为陛下考虑,垦请自重才是!”赵普说。

“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全是朕的老朋友,想来他们一定不会发动叛乱。卿是不是有些过虑了。”赵匡胤不动声色地说。

“臣也不怀疑他们的忠心。但仔细观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好的领导才能,恐怕他们不能压服部下。如果军营中部下们威胁他们发动变乱,他们也不得不唯众是听了。”赵普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担忧。

赵普的这种担心正是匡胤所担心的。面对赵普的坦率和忠心,他不想再隐瞒赵普。

“朕从未迷恋过花酒,何必要出外微行呢?正是因为国家初定,人心是否都顺从,现在还难以预料,所以说进行私行察访,不敢丝毫有所懈怠啊。”

赵普说:“只要把一切大权都集中到天子手里,他人就不敢觊觎,自然就太平无事了。”

君臣又谈了一会,太祖便回宫去了。

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建隆二年,内外各将帅仍然没有变动的消息。赵普心里很着急,但是又不便经常进言,触怒一班武夫,不得已隐忍过去。到了闰三月,才见把慕容延钊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撤销殿前都点检一职,不再任命。自后又过了三个月,不见动静。直到春夏之交,太祖将赵普召入便殿,旁无别人,君臣二人开阁乘凉,从容座谈。

太祖感叹道:“自唐末到现在,数十年的时间,经历八姓十二君,篡窃之事相继发生,变乱不止。朕想息兵安民,定一个长久之策,卿认为怎么样才可以呢?”

“陛下提到这个问题,正是人民的幸福。依臣愚见,五代变乱,全是由于藩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如果裁抑他们的兵权,控制他们的钱粮,接收他们的精兵,何愁天下不安?臣去年也曾启奏过。”赵普起身答道。

“卿不要再说,朕自有处置的办法。”

赵普便退了出来。

太祖赵匡胤是部将们拥立的,这一点他自己明白。他不能也不愿采取过去新王朝开国君主杀功臣夺君权的办法,他想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并求一个长久之策。赵普的话给他提出了加强君权和长治久安的方针。这位触类旁通的君主豁然开朗,将赵普的方针演绎成一整套的政策和策略。他首要的任务便是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和赵普谈话后的第二天,太祖晚朝,让有司在便殿设酒宴,然后召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入宴。酒喝得正兴奋的时候,太祖屏退左右之人,对众将说道:“朕没有卿等,不会有今天。但身为天子的确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时逍遥自在。朕自受禅以来,已经一年多了,何曾睡过一晚稳当觉呢。”

“陛下还有什么担忧呢?”石守信等离座起身问道。

“朕同卿等都是故交,不妨直接告诉你们。这皇帝的宝位,哪个不想坐它呢。”太祖笑答。

众将闻言不对,伏地叩拜,说:“陛下怎么说出这话。皇位今天下已定,何人敢生异心?”

“卿等原本没有这种心思。如果属下贪图富贵,暗中活动,一旦生变,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不想这么做,也要骑虎难下了。”

守信等心里越加惊惧,哭着说:“臣等愚陋,想不到这些。乞求陛下哀怜,指示一条生路!”

“卿等且起!朕有几句话,要同卿等商议。”

守信等遵旨起来。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忽儿是壮年,一忽儿又到了老年,一忽儿又死了,总没有人能有几百年的寿数。追求富贵,无非是想多积累些金银,能很好地娱情乐性,使子孙们不至于穷苦罢了。朕为卿等着想,不如释去兵权,出外镇守大藩,多买一些良田,给子孙置一些不动的产业,再给自己多买一些歌童舞女,饮酒作乐,以享天年;朕且要同卿等约为婚姻关系,世世为亲,代代和睦,上下相安,君臣无忌,难道不是一条上策么?”

守信听到赵匡胤这么说后,转悲为喜,拜谢道:“陛下竟能这样体念臣等,真是所说的‘生死而肉骨’了。

于是,大家又喝了一会儿酒后,高兴的离开了。过了一天,守信等都上表称病,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带上太祖特别赐给的财物,欢天喜地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只是消解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太祖面临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赵普提出的方针精神渗透到朝廷和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

在赵普的参赞下,一套改变了过去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而使其能依附君权运转的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制定了出来。

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使其互相制约。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为防军认为将领所私有。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乾德元年,太祖用赵普的谋略方法,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委以他任,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使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根基,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天下精壮充当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统率。

地方则以文人出任的知州和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才有效。通判是皇帝督察知州的耳目。此外,又在地方设转运副使,主管将地方钱粮的大部分输送中央,以限制地方的财政粮饷权限。

这样,就形成了干强枝弱并且内外上下相互制衡的体制。

赵普为了使这个体制正常运转,以便巩固新王朝,是尽心尽力的。石守信等到地方就职了几年,太祖想召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入朝掌管禁兵。符彦卿是宛邱人,父名存申曾任后唐宣武军节度。彦卿幼时就擅长骑射,壮年时更加骁勇,历晋、汉两朝,一直镇守外藩;周太祖郭威即位,授以天雄节度使之职,晋封为卫王。周世宗先后册立他的两个女儿为皇后。就连赵光义的继室,也是彦卿的第六个女儿。所以,周世宗加封彦卿为太傅,宋太祖又加封他为太师。这时,太祖因将帅多已去了别的地方,便想召彦卿。

赵普得知此事后,连忙进宫对赵匡胤进行规劝。

“彦卿位极人臣,怎么可以再给他兵权?”赵普直奔主题。

“朕一向厚待彦卿,谅他也不会辜负朕。”太祖不以为然。

“陛下怎么负了周世宗?”赵普切中要害。

太祖没有话可说,但是心中打消了召彦卿的念头。

新体制的运行,使五代藩镇的弊病一扫而空。

智者虽然事事都考虑周到,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赵普参与制定的方针政策,只是以防兵变、防藩镇跋扈、防官员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不是提高国力, 提高军力、政权、财政三方面的效力。所以,它虽然改变了五代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的国家,并且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种下了宋王朝以后走向“积贫积弱”的局面的祸根。

由于将帅手中无权力,指挥的效率就很低,军队战斗力削弱,使百余万宋军竟难以挡住辽和西夏的侵扰。又由于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结构,官吏冗多,行政效率低。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的财物,仍难以应对庞大的财政开支。这使得宋王朝在三百年的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对内不能消除官乱和民变,处在深重的统治危机之中。

这种“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赵普和宋太祖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太祖赵匡胤将中央和地方的政权部署完毕,新王朝大体上巩固起来,于是罢免了原职留用的后周三相范质、王溥、魏仁甫,任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事实上的宰相职务。

太祖对赵普十分的信任,凡是遇到国家大事,都会同赵普商议。有时在朝堂上没有决定下来,到了晚上,太祖还要亲自到赵普的府第去商谈。所以,赵普退朝后,怕太祖会突然驾临,总是不敢马上脱去朝服。

一日,天下起大雪,空气很寒冷,街市上车马人稀。赵普退朝后,吃罢晚饭,对门客说:“主上今天想是不会来了。”

“今晚这么冷,就是寻常百姓也不愿出门,况且贵为天子,怎么肯轻易出来?丞相尽可以早点歇息。”门客说。

赵普就脱去朝服,进了内室,刚要休息,突然听到叩门声,心下怀疑起来。

“圣上到了。”守门人跑来报告。

赵普顾不上换朝服,匆忙赶了出来,看见太祖立在风雪之中,身上落满白花花的瑞雪,急忙过去迎拜。

“臣赵普接驾过迟,且衣冠未整,应该待罪。”

“今夜大雪,怪不得卿未曾预防,怎么可以自称说有罪呢?”太祖笑答。

说完后随即扶起赵普,进入府门。

“已约定光义同来。他还没有到么?”太祖又说。

正说着,光义车马已到。君臣骨肉,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