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正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对寇准多读书以加深学问的批评是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一种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张咏这一“借书言事”的妙招着实让人敬佩,他不但保护了身为宰相的的寇准的尊严,也使老朋友能够从批评中醒悟,从而获益良多。寇准作为北宋名相与张咏的这一劝谏不无关系。
批评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巧妙的批评不但能使别人接受,更能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帮别人改正错误,找到自身的缺点,但批评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的话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像我们身上要沾染许多病菌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言谈行为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错误。采取积极的自我批评,才能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当我们批评别人时就没有那么容易和简单了,一定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1)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2)要有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如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者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就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把批评用作鼓励是最佳的批评模式
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亚迪森曾经说过:“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也就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说从正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快、更好。因为这种批评方法易于被对方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开展批评时,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几个问题务必要注意。
(1)就事论事,勿伤及人格
批评他人,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切勿把“陈谷子烂芝麻”统统翻出来,纠缠在一起,算总帐。这样做,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揭对方的疮疤,甚至伤害其人格,则会容易引起对方的愤怒,应该绝对避免。
(2)具体明确,切勿抽象笼统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要明确是就哪件事或事情的哪个方面进行批评,那么就以事实为基础,越具体明确越好。抽象笼统,“一杆子打死一船人”,别人就难以弄懂你的意思了。
(3)语气亲切,勿武断生硬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用语。如果态度诚恳,语气也必定会亲切,让人听了心里舒服;如果态度生硬,自以为是,别人也就不会买你的账。有的人批评人时总喜欢用“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这样做……”仿佛只有他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口吻只会引起人的反感。
(4)建议定向,勿言不及义
批评和建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对方能改正缺点、错误,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所提的建议当然应该是为对方指出方向。但有的人提的建议不具体,让人糊里糊涂,弄不明白。如有客人要来家吃饭,妻子对丈夫说:“你能不能不老在那看报?”不如说:“你能不能帮我摆好桌椅、碗筷,客人就要来了。”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婉言批评了丈夫的懒惰,同时给他指明了改正的方向。
巧妙的批评是一门学问颇深的口才艺术,只有批评批到“点子”上,别人才能接受你的批评,批评时尽量要委婉含蓄,才能让人真心改正自己的缺点。
8.直谏不如婉谏
[原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意]向人讲说劝解的困难,在于是否能深入了解讲说对象的心态,以便用适当的说法去顺应他,说服他。
这句话节选自韩非子的《说难第十二》,它讲述的是向君主讲说的困难,指出讲说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一般来说,向人讲说劝解的困难,在于是否能深入了解讲说对象的心态,以便于用自己的说法去顺应他,说服他。反之,如果不顺应讲说对象的心态,即使言之有理,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引火烧身,招致祸害。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讲述你的意见,应分清对象,顺应他的追求而发。摸清别人的心态是进言的关键之所在。
在历史上有许多忠臣,他们以不惧死的精神来打动国君,希冀达到他们谏言的目的,但结果往往是触动龙颜,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而触龙说赵太后这个经典的“婉谏”故事,却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带来了说服别人的妙处所在。
战国时代,赵国的实力在七国中并不算是最强大的,在赵燕文王驾崩后,由孝成王继位,其母亲赵太后摄政。
可是孝成王当时还年幼,就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摄政。
秦国趁此机会大举攻赵。赵太后转而向齐国求援。
齐国提出了严厉的条件。条件是:“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否则就不出兵。”
长安君是孝成王最小的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狭隘的母爱,使赵太后变成了铁石心肠。
赵太后坚决拒绝齐国要求,无论群臣们如何竭力劝谏都不答应:“如果再有人要我把长安君送去当人质,我就将口水吐到他的脸上。”然而,左师触龙却以迂回诱导的办法,寓理于情,说服了赵太后。
左师触龙装作若无其事地慢慢走了进去,首先抱歉地说:“我的脚有点毛病,行走困难,所以许久未向您请安,但又担心太后的健康状况,所以前来竭见……”
“我都是以车代步。”
“……那饮食方面呢?”
“都是吃粥。”
“我最近也是食欲不振,所以我每天要固定地散散步,以增加些食欲,也可以使身体健康些。”
“我可不能像你那样。”
至此,赵太后的表情才稍稍缓和了下来。
触龙又说:“我有个小儿子,名叫叔祺,非常不成材,真叫我感到困忧,我的年纪也大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向太后请求,给他个王宫卫士的差事,这是我一生的愿望啊!”
“可以,他今年几岁了?”
“15岁,或许太年轻了,但我希望能在生前将他的事情安排好……”
“看来父亲也是疼爱小儿子的。”
“是啊,而且超过了做母亲的。”
“不,母亲才是特别疼爱小儿子的。”
触龙以为小儿子叔祺谋事做借口,终于引出了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的话题了:“是吗?我觉得太后比较疼爱长安君嫁到燕国的姐姐。”
“不,我最疼爱的是长安君。”
触龙说:“如果疼爱孩子,一定会为他考虑到将来的事。当长安君的姐姐出嫁时,你因不忍离别而哭泣,之后又常常挂心她的安危而掉泪,每当有祭拜时,你一定祈求她‘不要失宠而回赵国’,而且希望她的子孙都能显贵,继承王位。”
“是啊,是这样的。”
“那么请您仔细想想看,至今为止有哪位封侯的地位能持续三代而不坠的?”
“没有。”
“不止是赵国,其他的诸侯怎么样呢?”
“也没有听过这回事。”
“为什么呢?所谓祸害近可及身,远可殃及子孙,王族的子孙并非全是不肖者。但是他们没有功绩而居高位,没有功劳而得到众多的俸禄,其最终结果就是误了自己。现在您赐给长安君崇高的地位、丰沃的封地,却不给他建立功绩的机会,万一您将来出了什么意外,长安君的地位能保得住吗?所以我认为你并没有考虑到长安君的将来,你所疼爱的是长安君的姐姐。”
赵太后被触龙的情理说服了:“好吧!一切照你的意思去做。”
触龙用巧妙的劝谏方式,最终打动了赵太后,并暂时拯救了赵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