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韩非子的思想里却透露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韩非子在《外储说》中有“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的说法,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办事,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规律办事,集中众人的智慧办事,则定能达到“人定胜天”的境界。
1.心动了就赶快行动
[原文]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大意]不让自己所怀疑的事物去破坏自己所认定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困难。
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大多数人只能居于平庸,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很要的一点便是缺乏实干精神。
实干精神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人喜欢夸夸其谈却又不肯动手之人。如果你认定一件事情,那么就不要怀疑,心动了就赶快行动,努力地干下去,终会有奇迹发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抢得先机者才能大赚特赚,落后者即使苦苦追赶也无济于事,这一点在新兴产业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看准了某一市场,再加上实干的精神和一群为之奋斗的同仁,那么你离成功就会只有一步之遥了。亚马逊神话的缔造者贝索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索斯出生于1964年,上大学时,贝索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十分热门,毕业生找工作容易。但大学毕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因特尔·贝尔实验室的邀请,反而到一家新成立的实验室任职。因为由哥伦比亚大学两位教授创办的实验室,旨在建立一个通过全球通讯网进行国际贸易的新型公司,更对贝索斯的发展构思。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实验室,贝索斯工作得很不错,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被提拔为公司发展部和顾客服务部经理。贝索斯非常敬业,这不仅深受所在公司老板的喜爱,也令他客户敬佩。在业务来往中,他认识了一家信托公司的老板戴维·肖,这位老板非常看重他,称他“极具企业家精神”。他也对戴维·肖评价很高。两人相见恨晚,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贝索斯跳槽到了戴维·肖的信托公司,主要销售金融软件,四年后他升为了公司副总裁。
1994年5月的一天,贝索斯忽然感悟到:当时仍不算普及的因特网,居然以每年2300%的速度飞跃扩张!他认为这里大有商机,便开始了琢磨网络带来的商业机会。正好戴维·肖让他负责开拓因特网领域的新商机,他分析之后认为,由于书籍浩如烟海,大书店也难以包罗进去,读者为找一本书费心周折还往往找不到。网络可以快捷完成这一任务,因而建立网络书店具有远大的前景。
贝索斯的这一构思,戴维·肖和其他管理层成员都表示赞同。于是贝索斯前往加利福尼亚,说服著名电脑程序员希尔加盟公司共同创业。希尔也是个有名的工作狂,与贝索斯一拍即合。1994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立,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电子商务元年”。
开办网上书店,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公司吸收员工入股。贝索斯的父母虽然不懂因特网为何物,还是将用来养老的30万美元拿出来,支持儿子去成就他的事业。
1995年7月,新公司正式开张。公司开业后,每周的营业额都有所上升,两个月时每周的营业额已达到2万美元。1997年7月,“亚马逊”股票开始在美国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8美元,后来一路飙升到94美元。仅两年的时间,贝索斯的父母因投资30万美元而一跃成为亿万富翁。
到了1998年第4季度,亚马逊图书公司的总营业额高达2.5亿美元,这年公司全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业务扩大后,公司总部迁到西雅图商业区,现在已拥有四座大楼。
短短的几年中,亚马逊成为世界最大的书籍、音乐和录像带的网上销售商,年销售额最高时达140亿美元,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神话。
1999年9月29日,贝索斯代表亚马逊公司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位“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宣布:“从明天开始,你们可以在亚马逊网络里发现你们所想购买的任何商品!”这标志着亚马逊公司已由单一的图书销售,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网络销售公司。
贝索斯的成功是其高瞻远瞩的结果,更是敢想敢干的结果,这正如一句广告台词说的那样:心动了就赶快行动。
2.干大事要从小事着手
[原文]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无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
[大意]英明的君主在隐微之中能发现细小的坏事,因此民众不会产生大的阴谋;对细微的过错实行小的惩罚,因此民众不会发生大的****。这就是所谓的“要想战胜困难应应该从容易处开始”,“干大事要从小事着手”。
没有几个人出身后非富即贵,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大多依靠自身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踏上事业的颠峰,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之一。
被誉为美国“黑人民权卫士”的马丁·约翰逊,一生“瞄准黑人市场”,办报刊、电台、化妆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成为黑人自强不息、白手起家的典型。他为满足黑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做出了不懈努力,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大富豪,进入《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排行榜。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约翰逊小时候家里很贫困,他能事业有成,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刻苦勤奋和好心人的帮助。
约翰逊1918年出生于阿肯色市的一个黑人家庭,他出世的时候家里很穷,住在黑人常住的小铁皮屋里。屋漏偏逢连夜雨,8岁的时候他父亲在锯木厂的意外事故中丧生,全家只能靠母亲当佣人的收入维持一家3口的生活。
尽管生活很艰辛,母亲还是用微薄的收入让一对子女上学读书。1933年,约翰逊一家迁往芝加哥,在黑人生活的芝加哥南区落户。约翰逊进入清一色黑人的杜塞博高中学习。
高中毕业后,母亲实在没办法供他上大学,就实打实地把情况告诉了他。约翰逊理解母亲,毕竟她还要供另一个孩子上学。学习成绩好,又热爱学习的约翰逊为此深感遗憾。
就在约翰逊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时,上帝派来了帮助他的贵人。当地一个著名的黑人企业家——自由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佩斯了解到约翰逊的情况后,当即表示要支持这个优秀的青年上大学。
约翰逊听说佩斯出钱让他上大学,心里十二分高兴。佩斯见了约翰逊,和蔼地说:“我们黑人也需要更多的文化人,你就放心地读书吧!”约翰逊说:“我怎么感谢您呢?”
佩斯打断他,说:“你先别说感谢的话,支持你上学,我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在我的企业里兼职,工资抵账。可以吗?”
约翰逊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条件不可以答应呢?他向佩斯点了点头。佩斯说:“那好,咱们一言为定!”
就这样,约翰逊一边在芝加哥大学就读,一边在佩斯的公司里兼职。佩斯让他兼职,一是为了减轻约翰逊的心理负担,二是让他得到锻炼的机会。在佩斯的支持下,约翰逊边兼职边上学,一直到读完芝加哥大学。
1939年,约翰逊担任自由人寿公司内部月刊《监护者》的编辑。这本内部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本公司的职员和客户,他们大多数是黑人。在创办这个杂志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悟到:黑人也有精神需求,他们需要自己的杂志。当时不少地方有黑人小报,但却没有一本全国性的黑人杂志,约翰逊决定创办一本专为黑人服务的杂志《黑人文摘》。
万事开头难。当时只有24岁的约翰逊,刚刚大学毕业不久,身无分文,办杂志困难重重。在母亲的支持下,他用家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500美元,正式拉开创办杂志的序幕。约翰逊用贷款的500美元作邮资,向一批黑人企业家及各界人士发出了两万份征订函。他还走访了一些熟悉的黑人企业家,佩斯等人当即表示对他予以支持。
“佩斯先生真是个令人尊敬的人!”约翰逊想,再多些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就好了。信函发了那么多出去,到底能收到多少订户的回函,约翰逊心里并没有底。截止日期到了,他一算回执,有3000个订户、6000美元的现金。这下好了,启动资金有了保障。
质量是杂志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因此约翰逊精心准备《黑人文摘》的稿件。他邀请权威人士撰写专稿,提高杂志档次。主题上他公开对抗种族歧视,从多方面满足黑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该杂志开辟有“如果我是黑人”栏目,请白人中的知名人士发表对种族问题的看法。1942年11月1日,第一期《黑人文摘》推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黑人文摘》以捍卫黑人权益、反对种族歧视而备受黑人群体欢迎,约翰逊因此被称为“黑人民权卫土”。到了1943年6月,才创办半年的《黑人文摘》发行量便达到了5万份,这年年底又猛增到10万份。约翰逊在第一个年度内就还清了债务,还有盈余。
有了《黑人文摘》做基础,1945年11月约翰逊又推出了另一本叫《黑檀树》的杂志。该杂志重点在宣传黑人的成就,借以提高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本娱乐性的杂志,迎合了许多黑人的心理,上市后也大受欢迎,到1947年该杂志的发行量就达到了30多万份。
两本杂志的发行量上去了,紧随而来的广告量也大增,使约翰逊赚了不少钱。此后他于1951年停办了《黑人文摘》,创刊《色彩》和《喷射》,这两本杂志也大受欢迎,《喷射》半年就发行达30万份。从1970年起,约翰逊向多元化经营发展,买下两家电台,成为自由人寿保险公司最大股东,还创建化妆品公司和出版公司,成为黑人中的大富豪。
曾经一无所有的马丁·约翰逊,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终于登上了事业的高峰,成为黑人成功的一大典范,这种奋斗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善于利用朋友的智慧
[原文]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大意]观点相同的就彼此肯定,取舍不同的就相互反对,这是人之常性。
韩非子在《奸劫弑臣第十四》中提到了对意见的肯定和否定的问题,这在成事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物以类聚,人以君分。正所谓志同而道合,道合者必是自己可以信赖得过的朋友。
朋友有许多种,不同的类型的朋友会给予我们不同的帮助,但有一种朋友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就只能够在事业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伙伴,这种利用朋友的智慧而成大事的做法,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但却以微软帝国的二位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最为典型。
比尔·盖茨在中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被哈佛大学录取。一般的孩子,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大学,会利用进大学前的漫长假期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比尔·盖茨也可以如此。可是,程序员的工作和计算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无暇考虑怎样去玩,而是和他的好友保罗一起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是渴了喝一罐可乐,饿了吃一张馅饼,他们在计算机前通宵达旦地工作,与此同时,两个人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进步,使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快临近开学了,比尔·盖茨不得不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报到,但是,他的心里却仍然想念着计算机的工作。哈佛大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这使比尔·盖茨喜出望外,因为他可以在此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了。比尔·盖茨平时把主要精力用在计算机上,但在临近学业考试时,他却全力以赴、昼夜加班突击背笔记和必考的内容。就这样,他保证了每门课程都能获得及格成绩。而在计算机方面,他却达到了没有哪个同学能与之相比的程度。
为了与比尔·盖茨及时联系,保罗来到波士顿。他已经退学,专心在计算机行业寻找新的开发项目。
比尔·盖茨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想着计算机领域的开发,而且主要的心思用在了计算机上。他几次想退学去干计算机开发,可是,由于父母的反对和未找到合适的项目,他不得不继续在哈佛上学。而他的好友保罗则是一有计算机世界的新动向,就跑来告诉比尔·盖茨。有一次,保罗在一份杂志上见到了一台微型计算机照片,就拿着它来找比尔·盖茨。比尔·盖茨见说明文中写着“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可与商用型号的计算机相匹敌”,比尔·盖茨超前的思维能力使他有意识地对保罗说:“看来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两个人为此兴奋不已。他们在朦胧中看到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因为比尔·盖茨和保罗擅长的是计算机程序,如果计算机得不到普及,那么,对程序的需求也就不会兴旺,相反,当计算机普及的浪潮到来时,人们对计算机各种程序的需求就会自然地成为一种必然,这样,比尔·盖茨和保罗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两个天才少年用他们自发的兴趣和天才的头脑,预见到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出现,并为之准备了优秀的头脑。
比尔·盖茨和保罗在喜出望外过后,决定大干一番。他们决定为新诞生的微型计算机编制语言,也就是系统软件。他们超前的思维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便于可应用的程序,计算机就毫无可利用的价值了。说到做到,比尔·盖茨马上给生产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打电话,要求编制可使用的程序。该公司的创办人已经接到了好几个这样的电话,所以,对比尔·盖茨说道,如果你真的做成了,就应该拿来试试。比尔·盖茨和保罗抓住这个非常渺茫的机会,立即进了哈佛大学的计算机中心。两个孩子昼夜奋战,一刻不停地干起来。经过连续八个星期的奋战,他们为微型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取名为“登上月球”的游戏程序。在实验后,他们认为可以让这个程序工作了,于是,就由保罗带着这个刚刚诞生的程序,乘飞机到新墨西哥州的微型计算机诞生公司去试用,而比尔·盖茨则留在学校等待保罗的消息。他的心情是紧张和不安的。与比尔·盖茨怀着同样心情的保罗,抑制住紧张的情绪,按照设计步骤在实验室里操作着。结果是,第一次实验就获得了成功。
当实验成功后,保罗干的第一件事是奔向电话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接到电话后,和保罗一样兴奋。但当微型计算机公司提出立即把他们设计制作的程序推向市场时,比尔·盖茨立即冷静了下来。这个聪明的少年,不仅有过人的才能,而且有着超越一般人的思维能力。他懂得,市场上需要的是完善的产品,而他设计的程序则刚刚经过实验,还必须经过反复实验,直到完美无缺之后,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在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已经意识到,一个大好的商机已经来临了,为此,他决定离开哈佛,和保罗一起开办软件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