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时期青少年公民与公德读本
13271300000023

第23章 公共场所,谨遵规章(2)

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除了各种形式的教育以外,环境对人们公德意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实践表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如果他在好的环境中,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容易发生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相反,在差的环境中,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会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环境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改造和优化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硬件”对“软件”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各单位在搞好生产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建立与当今社会公德要求相配套、相适应的社会公共设施,为职工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公众场所更需公德

公共场所是一个社会公德水平的集中展示平台。回想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谁都难免穿梭于各个公共场所,和其他社会成员在这个空间有所交集,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此相互影响,而个体行为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公德高低会如水面上的涟漪轻轻地扩散开去。

培养社会公德心,管理部门责无旁贷

记得多年前的一天,在某著名景点参观时,我发现路边的公厕旁聚集了很多人,三三两两手中扯着长长白白的带子。走进一看,不免目瞪口呆:这些人正把公厕里的公用卫生卷纸拽着往自个儿手提袋里装。

在公厕里放卫生纸,是旅游部门为游客设置的一项便民服务,也是提升城市文明的举措之一。但这种硬件上的改良,却难掩公德心缺失所带来的尴尬。要想打造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更应在提高市民公德心这个“软件”上下功夫。

无论是将公厕卫生纸据为己有,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不文明行为,都能反映出某些人习惯于占小便宜、只图自己方便而漠视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

要提高全社会的公德心,除了公民提高自我修养,对违反公德的行为敢于阻止外,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也非常重要。公德心缺乏具有很大的传染性,如果对于个别违反公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不及时予以纠正和惩罚,就容易让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加以仿效,造成更大程度的混乱。

在某些大城市,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地铁站因为乘客较多而用回形围栏限流。

当大部分乘客依次通过时,总有个别乘客翻越围栏直接进入地铁,而管理人员却在一旁视而不见,导致其他乘客不满或者干脆也翻栏进入。毫无疑问,这里面虽有个别乘客的素质问题,但其他乘客的仿效却是管理人员失职所致。

当然,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本身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做到公平、公正管理,才能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不至于引起公众对社会公德的更多怀疑。

公德就在举手投足间

正值春暖花开时,各地景区的游客渐渐多起来。景区门票收入一天天增加,但烦恼也随之增多:名贵花木屡遭攀折、在池塘边明目张胆拉网捕鱼、遛狗留“地雷”愁煞保洁人员……人们不禁感慨:看公德,进公园!

日常生活中类似见怪不怪的小事,却折射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社会公德这堂课,我们还得补多久?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生俱来就要面对社会公共生活。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而良好公共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法律来约束,更要靠道德来 维护。社会公德,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当然,在拷问社会公德缺失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诸多欣喜之处:自觉排队、路口不抢行、不闯红灯、守时不迟到等也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看起来,这些并非难事,举手投足即可做到。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社会公德建设?难就难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能否给社会公德留下重要位置,难就难在举手投足间能否保持住对社会公德的那一份坚守。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有刚性法规制度强行入轨,更要靠柔性的社会公德来支撑调节。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举手投足,多一点认识,多一点行动。

“弓”中有德

现实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其实并不难,有时候只需“弓”一下身子而已。

阳春三月,某公园内游人众多,徜徉于春的气息。一对恋人手挽着手,说笑着从对面走来。男青年右手一挥,将揉成团的废纸向不远处的垃圾桶扔去。没想到技术欠佳,废纸团在垃圾桶盖上弹了一下,落在旁边的草坪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猜测,两位年轻人可能会毫无顾忌地径直走开,继续二人的卿卿我我。

然而,我错了。男青年难为情地笑了笑,抽出恋人挽着的手,快步上前,弓下腰,从草地上捡起废纸团,将其稳稳地投入垃圾桶中。

无独有偶。一个周末,我到住所旁边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打篮球。突然起风了,篮球架下几个空矿泉水瓶子顿时被风吹得到处滚动,有的还滚到篮球场地中间。

这时,只见在一旁玩耍的四五位小朋友,叫喊着奔过来,弓一下腰,迅速捡起正在地上打滚的空瓶子,赛跑一般冲向远处的垃圾桶,跑在前面的小朋友还不时回头看一下落在后面的同伴……不论是公园里的年轻人弓身捡起废纸团,还是校园内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弓身捡起空瓶子,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公德,也存在于弓下腰的那一瞬间。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甘于、敢于弓一弓腰,动一动手,跑一跑腿,多替他人想一想,把各自该做的事情做好,遵守社会公德就不会是难事。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资本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列,社会公德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社会公德涉及的只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但它是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基础,其价值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

社会学将社会公德视为一种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不同,作为社会资本一部分的社会公德,本质上是信任、信用和互惠的文化规范。

它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调整人们的行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满意度、幸福度、认同度。在一个共同体中,社会公德等社会资本积累越深厚、供应越充足,社会成员间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加。社会公德不会因使用而减少,但会因不使用而枯竭。社会公德可无限积累,具有可再生性、非短缺性,会因大范围地频繁使用而增加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公德的需求呈加速扩张之势,而社会公德的有效供给则呈明显滞后,其后果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社会公德的供给不足,使公众已有的生活质量降低,这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环境的人为损坏。社会公德的缺失,使人际关系恶化,对立和戾气弥漫,如话题涉及的两例事件。不讲社会公德,也使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社会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行车抢道和加塞,与不排队同出一辙,会人为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不遵守社会公德,还将带来一个更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对社会认同的破坏,使社会公德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社会公德建设事关物质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马虎不得、忽略不得。

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是社会成员普遍树立公共空间意识,普遍养成公 共关怀和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的生成和不断扩大,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共图书馆、公园、公路、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广场、超市等,都是与人类文明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神气质是平等、开放、透明、兼容并包。公共空间的特质,要求公众树立公共空间意识与之匹配,保护、尊重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德发生的场所和存在的依据。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公众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资源与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它要求公众在公共生活中尊重、包容、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同舟共济。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滋养社会公德的源泉。

社会公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这是社会公德建设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仅有一套理论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社会公德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仅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灌输这套理论,并辅以考试和学分,也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公德教育不能仅以思想理论和知识教育的面目出现,而是必须同时以实践教育的形式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展开。创造出灵活、新颖、有吸引力的社会公德实践教育模式,让社会公德意识和理念真正与受教育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是社会公德教育努力的方向。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还要针对公众的知识、文化、教育的背景、年龄结构、生活生存境遇,乃至地区差异,作出尽可能详细、周密的安排和设计,动员社区的力量、集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共同搞好社会公德教育,保障社会公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器重和崇尚社会公德,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公德的光辉一定能映照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