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时期青少年公民与公德读本
13271300000004

第4章 加强道德修养,成就高尚品德(3)

再次,培养向心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让每一个成员都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同班同学里面,有人多才多艺?有人忠厚老实,但是既然同在一班,就千万 不要采取“能者多劳”的原则,而应该普遍分工,让前者可以表现,而后者可以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重要。”同班的每个同学都可以为班级做一些事,都可以“被需要”,由此肯定自己的“重要”。所谓“重要”,是指“对整体团体而言”。既然如此,这个团体怎能没有向心力呢?为团体所做的事,其实也是自己乐意做、应该做的,因为做了之后,对自己也有共同的利益及意义。《礼运·大同》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有能力而不去发挥,这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发挥而不是为了自己,就需要高尚的情操了。但是,团体的向心力一旦建立,每一个人就可以发挥能力了,因为这时既是为了团体,也是为了自己,真是其乐无穷。

要以仁爱之心待人

有一个小男孩,他总希望能见到上帝。他知道要见到上帝得走很远的路,于是收拾好一个小旅行箱,里面装了几个小馅饼和几瓶饮料,就上路了。

他走过三个城区,看见一个老奶奶。她坐在路边公园的长椅上,凝神望着在草地上啄食的鸽子。小男孩在她旁边坐下,喘息片刻,擦了擦汗,打开了小箱子。他拿出一个小馅饼正要往嘴里送,却发现老奶奶定神地望着他,好像很饿了。他于是把小馅饼送了上去,老奶奶感激地接过馅饼,向他笑了一下。这张笑脸真好看。小男孩想再看到一次,他又送给她一瓶饮料。老奶奶又向他笑了笑,小男孩高兴极了。

他们就在那里坐了一个下午,一边吃,一边笑,可谁也没说一句话。

天快黑了,小男孩觉得该回家了。他起身离开椅子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他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老奶奶,而她回送给他的是她最美丽、最动人的微笑。

小男孩回到家,妈妈马上发现,儿子的脸上带着无限的喜悦。她 问:“今天怎么了?你这么高兴?”

“我和上帝一起吃了午饭。”没等妈妈反应过来,小男孩又加了一句:“你知道吗,我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美丽的笑脸。”

就在同时,老奶奶也回家了,浑身喜气洋洋的。她的儿子十分奇怪地问:“妈妈,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

“今天中午我和上帝一块儿吃了馅饼。”没等儿子反应过来,她又加上一句:“你知道吗,他可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得多!”

以仁爱之心待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上帝。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你也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群体教育讲究纪律与合作,以维护团体的安定与和谐。但是,如果忽略个人的差异性,甚至抹杀个人的自由意志,那么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日行一善”,每天都要设法做一件善事,但是乡下地方生活单纯,要行善并不容易,于是同学相互帮忙擦桌椅,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其实,心态比行为更重要,因此设法时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亲切体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只要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又何必在乎是否日行一善?行善是最自然的事,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就应该是和谐的。可是,世间许多纠纷又是怎么来的?那是由于自己个人认识的偏差形成的结果再带进平常的生活中,有如巨大的魔法,让人无法逃避。

儒学家认为:“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离开人群,就没有行善的机会了。可是,行善仅仅是老师的教导或群体的要求吗?既然如此,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或不明事理的人就有很多借口不必行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在于:人性是向善的。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只有从“心”的敏感能力着手。

最生动的教材不是课本而是人生。我们目睹真人真事时,心中必有感触。曾经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从小家境极为艰困,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他从十岁起就须照顾母亲、料理家务,多年下来一如既往,功课还能名列前茅。

于是,媒体报道了这位小朋友的事迹,使他得到了一些捐助。但令人诧异的是,他经常转手救济班上家境清寒的同学。以小学生的程度,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也不大可能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却显然能在“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上有优良表现:在家孝敬母亲,在校热爱同学,还能认真念书、并且还无怨无悔。试问: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就是人心有仁啊!

注重公德意识

我往返办公室时常常经过一块油漆简陋的指示牌。黄底上漆了粗大的红字,简单写着“桃子——任摘——一公里半”。有一天,和丈夫一起开车出去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说:“我们去找找看。”

一路驶去,不到半公里,又碰到另一块黄色的“桃子”指示牌,有个红箭头指向右边。

“没有一公里半嘛。”我说完才注意到原来有一条小泥路从大路岔开。上了小路,又看见小些的指示牌,只有红箭头,指示我们到田里去。

我们来到田的另一边,这才发现另一个红箭头,指示我们顺着小径开到树林深处。小径上每过一个转弯,或者似乎前无去路处,总有另一个指示箭头。

整整是一公里半的地方,有条黄狗欢迎我们,好像一直在那里等着似的。我们在树荫下把车停好,旁边有辆小拖车,还有两条狗,几只猫,桃树一望无际。屋里似乎没人。

附近有张木头桌子,上面放了好些篮子和一张招牌,上面画了果园地图,还写着:“各位朋友,欢迎光临,桃子五块钱一篮。钱请放在下面的狭槽里。摘多摘少不拘。”

“我们怎么知道打哪里下手呢?”我丈夫问。

“唔,”我高声说,眼望着狗,“你们这几个家伙要摘桃子吗?”

狗叫起来了,跳来跳去,然后冲到前面领路。这里的例行手续显然就是这样了。

我们跟着狗到树林里去,树上长满熟了的桃子。我奔到一棵树前面,我丈夫到另一棵树旁边,两个人后面都跟着一条狗。篮子装满了,我们往回走,新朋友领路。

我们把篮子放好,取出皮夹子。一只大得我从来没见过的虎猫在放钱的狭槽一旁睡着了。“你说猫会点数目吗?”我问。

“照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形,”我丈夫回答说,“猫恐怕还会找钱呢。”

我们拍拍那几条狗,跟它们道别。这时有辆汽车开到。“你们住在此地吗?”驾驶的人问。

“不,可是它们会指点你们怎么做。”我说,“朝向狗猫那边点。”那人细读招牌上的指示,随即拎了一只篮子,跟着边叫边跑的狗到果园去了。

我们开车慢慢离去,回头一望——好一个纯朴的乐园。

繁华的都市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人们都学会了虚伪、欺骗,但人们内心其实都向往一片真诚自由的净土。

多年以来,公德意识,一直是大家呼吁建立而束手无策的社会风气。原因有二:一是力量有限,个人所考虑的范围往往只是自己家中的秩序和美感,出了家门就是公共场所,是政府的工作;二是少数人的行为使大家觉得力不从心,比如,我曾多次看到豪华轿车停在红灯前,车窗降下,丢出烟蒂,吐出口香糖。

少数人的作为不应该影响大家的信心。那么,如何具体朝着理想的公德意识发展呢?首先,公共权力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首要武器。其次,多数人主张: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个人生活富裕之后,大家就会要求公共领域的品质,如空气、饮水、噪音方面的污染,会受到大家的批评,然后延伸到生活习惯,如卫生、清洁、秩序、守法等,都会逐渐在舆论的监督下,朝向更高的水准去发展。我们相信,一个富裕的社会比较容易提高公共建设的品质,并且可以维护较好的环境。

有些人可以穿着短裤、拖鞋在街上闲逛,但是到了五星级的饭店或高级餐厅前,就会自惭形秽,有些不好意思了。理论上确是如此,可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少数财大气粗的人,还是照样在各地的旅馆中,大声喧哗,顺手牵羊。

因此,真要培养公德意识,还是要靠教育。怎样的教育呢?北京市曾经对中学生作过调查,发现品性优良的学生与犯案的不良学生,两者的是非观念在认识上完全没有区别,只有在行为方面分道扬镳,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善恶,但是,明白是一回事,做不做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套用哲学家的话,不良少年可能是“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缺乏实践的力量。然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知道进步到喜欢,再进步到快乐,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其中关键在于建立“公私分明”的观念。

人都希望自由,但是人人如此,反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紧张关系。因此,自由须与平等结合,人人平等,则自由自然需要规范及约束。以这两者为基础,才有安全、秩序、人身保障可言。所谓“公私分明”,不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而是分为:如果没有“公”,则“私”的权利与义务是无法落实的;如果没有“私”,则不仅违反天性,也无法形成活泼有力的“公”。

可是,问题并非如此单纯,由于“公”是大家组成的世界,并无特定对象及性格,有如一群陌生人,那么“私”的好坏表现就未必可以得到适度的反应了。

换言之,公共权力不论如何有效,毕竟会有死角和盲点;并且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团也可能用公共权力来保障私利,形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因此,公德意识的培养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外在的公共权力制约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丢垃圾、排队上车、轻声说话、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二是由于自己感受别人与我同样是自由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所以心甘情愿地表现了公德心。由此再进一步,就是热心于公益活动,担任义工,奉献爱心以求改善大家的环境和生活品质。

当我们减去一分责怪别人的心,就会增加一分珍惜自己的情。不管社会上多数人如何或少数人如何,我们有责任使自己的生活行为合乎自己的要求。帮助别人,不必奢求回报;守分尽责,不必企盼掌声。人与人之间若是公私分明,至少我们个人可进可退,可以做到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只能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见阎王的路上,路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

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服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开始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为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安逸的生活原来也是一种地狱啊!它虽然没有刀山可上,没有火海可下,没有油锅可赴,可它能渐渐地毁灭你的理想,腐蚀你的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痛苦,日理万机有时反倒是一种充实的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你看那些富人,钱多得早就花不完了,还在拼命做事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生命力。

劳动具有一种永恒的崇高性,甚至神圣性。一个人不管他怎样愚昧,怎样忘记他崇高的职责,只要他切实认真地工作,总是会有希望的。相反,只有在懒惰懈怠中,才会永远绝望。劳动,即使是拜金主义的、极其卑贱的,也是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真正想出色地完成一件工作,这本身就会把人越来越近地引向真理,引向自然界的安排和规则,也就是真理本身。

在这个世界上,最确凿无疑的真理是:了解你所要做的工作,并认真去做你所要做的工作。

从总体上来说,除了通过劳动,命运不会再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改变我们。一开始那个还没有成形的混沌世界,纯粹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发生不停地旋转运动,逐渐开始了岩层的分化,开始了球形流动,因而它不再是混沌,而是一个圆形 的、结构严谨的世界。一旦这个世界停止旋转:情形又会怎样呢?原先那个可怜的地球,正是由于它不停地旋转,所有不平坦、不规则的表面自行分散;没有规律便渐渐地变得有规律了。

找到了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他不必要求别的什么幸福了。他有了工作,这是一个生活目标,他找到了生活目标,他会向这个目标前进。工作就像用高尚的努力,从人生的酸臭的泥淖中挖掘和疏浚出来的一条畅通的水道,它在那里就像一条被水流越冲越深的河流,滚滚向前;逐渐把最遥远的草根下起腐烂作用的臭水排除,用它那清澈的流水把一片恶臭的沼泽,变成一片绿色的、丰茂的草地。对于草地本身来说,那是多么幸福,不管那河流和它本身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严格来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劳动。除了能从工作中得到知识以外,你不能从其他地方得到知识,其他的知识都是一种假设,一种有待在学院里进行辩论的东西,这种东西,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实,就只能在空中飘浮,在逻辑概念的旋涡中转来转去,转个不停。无论哪一种怀疑,只有用行动才能把它消除掉。

你是否认为富有耐心、勇气、毅力、克制力、敞开心扉、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便下次做得更好,等等,也是极有价值的美德呢?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所有这一切,也都来源于劳动。所有这些美德,你都应该在与客观事实的强大力量进行残酷格斗的过程中,把握在这场搏斗中你和你的同伴先后上场的秩序,在这种或那种场合中,不遗余力地而且是旷日持久地加以学习。没有参加过劳动的人,是不会具有任何美德,也不会有一技之长的。

人格就是力量

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行为的才智,没有善良的聪明,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们都只会产生坏的影响。

正直人品表现为襟怀坦荡,秉公持正,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正直的反面则是伪善狡诈。正直的人,对人对事公道正派,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虚伪狡诈的 人伪善圆滑,曲意逢迎,背信弃义,拿原则做交易。正直和真诚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只有真诚才能正直,反之亦然。观察一个人,可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他是真诚直爽,还是虚伪圆滑;是光明正大,还是阴险诡诈。这是区别人品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