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抓周,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操》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一期,即一周岁。
到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谈到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时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
现在大部分家庭当然已不会相信抓周会有如此神妙的功能,但抓周作为一种富有童趣的游戏,仍为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趣味。
趣味链接:为什么孩子生百日称为百岁?
自婴儿降生之日起,至一百日,古称“百日”,也称“百晬”,又称“百岁”、“百禄”。由于旧时医疗水平有限,婴儿出生一百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
“百”在我国文化观念中,有象征圆满的意义,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婴儿“百岁”之日,这天往往要进行庆贺,叫“过百岁”、“做百日”等。
给婴儿庆祝百岁的习俗至少在宋代便已趋流行。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梦粱录》也说:“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此后兴盛不衰。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京兆》说:“一百日后,名曰百禄,请客与满月时同。”
过百岁是婴儿成长过程中,除周岁外的又一重要礼仪,在这一礼仪中,同样凝聚着亲友的祝福和呵护。这些祝福和呵护寄寓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寄寓在各式各样的富有象征意义的食品、衣物、饰品中。幼小的孩子就在亲友的祝福和呵护中渐渐地长大。
020 ■ 旧时民间的“借寿”习俗是怎么回事?
旧时,人们受鬼神观念的影响严重,认为人的寿数都是一定的,寿命长短是由上天来决定的。并且他们还认为寿数与物品一样,可以借用。要是家里有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家人就会采取借寿的办法,为病人借来一定的岁数,供他使用,以延长他的寿命。
借寿这天,子女、至亲斋戒沐浴,载斗米,米内插秤杆、剪刀等物,上蒙红色丝棉,捧赴庙中,祈祷于神,泣告苍穹,愿减己之寿命,以延病者之年,用以表示孝心。也有亲戚、朋友关系不错的,自相邀集十来人,亲往郡庙,虔心拜祷,各愿借寿一岁,求神祇延长病人寿命,使之痊愈,得以治理家中未完之事。俗传,此举必须心甘情愿才会灵验,以十人为出借最佳。
如果为病人借了寿,病人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上天的神祇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祷谢上苍;如果病人还没有好转的迹象,病情还在一天天恶化下去,自愿借寿之人就要祷告上天,请求收回前愿,以防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说白了,借寿完全是家人出于好心,让病人有个盼头,精神支柱不垮的一种心理安慰。是一种善意美丽的欺骗。
趣味链接:中国人的虚岁是怎么计算的?
外国人说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真实年龄,一个是虚假的年龄。这种说法倒也不错,中国人确实有两个年龄,所谓的真实年龄,就是周岁;所谓的虚假年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岁。
对于“周岁”肯定很多人都明白,可虚岁是怎么回事,确实容易让人犯迷糊。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其实,在生活中,“虚岁”的概念一般是用于男人的。民间有“男进女满”的说法,意思是说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
虚岁的计算,在真实的年龄上加一岁是其中一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是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出生的,那么他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按这种方法计算,这个孩子满周岁时,就已经快三岁了;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么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已经到两岁了。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了。
021 ■ 过去人们见面行拱手礼时,为什么一定要用左手扶抱右手呢?
拱手礼,是古代作揖礼的一种。古人在行拱手礼时,一定是右手成拳,用左手扶抱右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吗?
古人之所以这样行拱手礼,是因为古人把揖礼分为“吉拜”和“凶拜”两种。他们认为,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攻击别人,用左手扶住右手就免除了要攻击别人的嫌疑,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为吉礼,反之则为凶礼。
就见面礼的初衷而言,中国人创行的抱拳拱手礼与西方人的伸手相握礼都表示友好和尊敬之意。但有一种说法认为,抱拳拱手有与对方保持距离的内敛和封闭色彩,而伸手相握则有急于接近对方的张扬和进取因素。
因此,近现代学者对这两种礼仪展开了很多讨论,大多对此说不以为然。如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就两种见面礼作了比较,得出了拱手礼优越于握手礼的结论。
他在书中说拱手礼的优越之处在于,一是避免了因皮肤相触得传染病的可能;二是在行拱手礼时,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自己,不会感受对方的压力。而握手则既有得病之虞,又有被动伸手、任人宰割的感觉。
林先生之说,貌似颇有几分道理,不过仔细分析可知,在现实生活之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若某人手上有皮肤病的话,那他也是羞于与别人握手的,甚至某人得了灰指甲都羞于出手,这还担心什么皮肤病呢。而拱手礼似乎有轻描淡写的嫌疑。因此,现在世界上所通行的大多为握手礼,握手礼已经定格成了一种国际交际礼仪。
趣味链接:什么叫抱拳拱手礼?
抱拳拱手礼也叫江湖礼,其礼拜方式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大拇指屈、其余四指伸开展掌在外,双手相合,抱腕当胸,称拱手礼。
拱手礼是后辈向师长所行之礼。后来扩展到平辈和朋友间也行此礼,表达恭敬之意。右手成拳代表武力,左手伸掌掩住,是告诉人要谨守法度,遵守国家和社会秩序,不能以武犯禁;屈起左手大拇指,是告诉人要谦虚谨慎,绝不要自称老大;左手伸开的四指代表德智体美,右拳五指与左手伸开的四指合起来,叫做五湖四海。
022 ■ 信中的“此致”和后面的“敬礼”该怎样理解?
人们在写完信后,通常要在信的末尾处写上“此致”二字,然后再另起一行写上“敬礼”;“此致”后面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在“敬礼”后面则要加感叹号。甚至现在的电子邮件也有自动添加这两句话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敬礼”人们一般都懂,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
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这里的“此”字,并不是针对后面的“敬礼”而言的,而是指前面书信中所写的内容。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的意思。“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人们在生活中,这种用法还有很多,例如,人们写回信时,末尾用“此复”;下通知时,末尾用“此通知”;发布命令时,末尾用“此令”;出布告时,末尾用“此布”。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煞尾语。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趣味链接:何以用“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
人们常用鸿雁来代称书信,有时也代称邮递员。你知道这种代称的来历吗?溯其源,它的来历跟汉朝的苏武有关。
汉朝时,匈奴对汉朝很不友好,苏武出使匈奴时,被单于流放北海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得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023 ■ 佩戴戒指是怎么来的呢?
佩戴戒指的由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蛮说。蛮说认为这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为了防止她跑掉,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他所有。这种说法似乎解释不了男人戴戒指的由来,由此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第二种是崇拜说。这种说法认为,戒指源自古代的太阳崇拜。古代戒指是将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日轮,认为它像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象征着皎洁的月亮。
第三是禁忌说。这种说法认为,戒指异名“指环”,史书中称“约指”、 “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于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上。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
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佩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谨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趣味链接:“男左女右”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我国传统的戴戒指为什么也分男左女右?
“男左女右”的习俗在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比如说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坐落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究其根源,这一讲究起源于何时呢?
据考证,“男左女右”的习俗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在传统上一般将大、长、上、左视为阳;将小、短、下、右视为阴。男子体强性刚,属阳于左;女子体娇小,性温柔,属阴于右。
而在男女佩戴戒指的问题上,传统礼教认为,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在戒指的佩戴上有“男左女右”之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惯。
024 ■ 人们尊崇福神是为了祈求多福吗?
福神最初源于福星,在民间有很多种福神形象,比如民间年画“天官赐福”中的天官是最常见的福神。画中的天官身着朝官红色袍服,绣龙玉带,手持大如意,慈眉悦目,五绺长髯,一副雍容华贵之像,像是很有“福”的样子。
据说,天官是道教“三官”之一,三官的职能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所赐之“福”,也包含着财运,所以有的年画,又把天官作为财神。
关于“天官赐福”的来历,民间有一 则很有趣的神话传说。传说从前有个叫陈子祷的人,长得温文尔雅、俊美绝伦,和龙王的三公主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后来分别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生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
这三兄弟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为民间做了很多好事,得到了当朝太师的赞许和百姓的敬仰。后来,封建统治者为了让人们在精神世界中有所企盼,就把天官敕封为“紫薇大帝”,掌管“赐福”;地官封为“青灵大帝”,掌管“赦罪”;水官封为“赐谷大帝”,掌管“解厄”。这也就是全国各地“三官庙”里的上元、中元、下元“三元大帝”。
后来,人们为了祈求多福就到三官庙里去拜天官,请求天官赐福给自己。在古时候,有人为了能生个儿子,往往也有拜天官的。另据记载,从前民间戏班子开场戏的“天官赐福”,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来的。
趣味链接:民间年画“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有什么象征意义?
民间所谓的“三星高照”,通常是指福、禄、寿三星。“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年画中也常常把福、禄、寿三个神仙凑在一起,合称福禄寿。它们分别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因为这三种都是健康人所需要的,所以福、禄、寿三吉星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春节,许多人家的墙上都换上了喜气洋洋的“三星”年画。
福、禄、寿三星,在我国流传年深月久,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我国民间一向将福、禄、寿三星作为交往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幸福、吉利、长寿的象征。正如江南民间小曲中所称颂的:
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子下祥云。
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025 ■ 祭灶习俗与熟食习惯有关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灶的习俗,后世把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定为祭灶节。每当此时,人们都忙碌着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祭灶,在先秦时就是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祭灶的日期,在历史上一般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几个说法,后来逐步演变,祭灶的时间也变为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祭灶习俗分为送灶和迎灶两个部分。所谓送灶就是恭送灶王爷上天。在送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为什么要送灶呢?因为灶王爷每年要在这一天上天言人间善恶,如果说了哪家的坏话,哪家就必定倒霉,走厄运。所以民间把送灶活动也看得很重,不敢有丝毫怠慢。故而有的家庭还会在灶前供上一盘糖瓜,希望灶神吃了它以后,不说他们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