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但是将它们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做法如下:将它们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所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把这种成药涂抹患处,疗效显著。
很显然,虽然“五毒”其名看似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却可“以毒攻毒”,实为一剂良药,有救人性命的功效。
趣味链接:“五毒”动物与端午节有关吗?
“五毒”动物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蜈蚣、蛤蟆和壁虎。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在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蜈蚣、蛤蟆、壁虎等,称为“剪五毒”。
妇女还要在五月初五早晨边手捶床边唱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
四五岁以下的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缠长命缕,传说可避五毒。为了避免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中去,人们还在小孩的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
街上的糕点铺子会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蝎、蜈蚣、蛤蟆、壁虎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美其名曰“五毒饼”。
012 ■ 奇香或奇臭的中药其疗效也神奇吗?
中医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内藏的奥妙无穷。其品类非常繁杂,无所不有;其味多种多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奇臭无比。
比如麝香奇香,阿魏奇臭, 但它们却各有其用。
在芳香药物中,麝香的香味最为浓烈持久、馥郁特异。它是鹿科动物雄麝体内香囊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内便散发出奇芳异香,吸引雌麝与之交配,以繁衍后代。
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还有脂肪、树脂、蛋白质、无机盐类等。它是开窍、通经、活血、散淤的珍稀药材,价格昂贵,每千克可值数万元。
虽然麝香的价格昂贵,但却是物有所值,它在临床治疗上有着显著的功效。
对于肿瘤患者,应用麝香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制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对于因脑出血、脑栓塞而造成半身瘫痪的病人,应用麝香配合治疗,往往能收到良效;对于患面神经麻痹而导致口角歪斜的病人,应用吊线风膏加入麝香粉外敷,则可以让病人早日康复。
不但奇香的麝香有治疗疾病的显著功效,中药中奇臭无比的阿魏也有神奇的疗效。
阿魏的主要成分是有强烈臭气的有机硫物,所以它臭不可闻。虽然如此,它却可以祛除痰涎、醒脑开窍,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病、癫痫、昏厥等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阿魏时不能嫌它臭不可闻,这是因为最臭者其疗效最好,不臭则不能治病。
趣味链接:灵芝“灵”在哪里?
早在1 000年之前,我国民间就流传着灵芝能起死回生的神话故事。灵芝的确是一味灵药,可是它“灵”在什么地方呢?
要想知道其原因,我们必须先来了解锗。
锗是一种金属元素,但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卓越贡献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们误解为对人体有毒害。
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知道它能与体内的“氢离子”结合,以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从而增强了体内氧的供应,有利于加速新陈代谢和延缓细胞衰老。而且,锗在人体内只作极为短暂的停留,不到24小时便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会有毒害。
据科学研究表明,在一些名贵的中药中都含有丰富的锗。其中,灵芝的锗含量最为丰富,是人参锗含量的四到五倍。
由此可见,灵芝之所以“灵”是因为它含有丰富的锗。
013 ■ 某些动物粪便也能做药材吗?
一般来说,动物的粪便都是又脏又臭的废物,只能当做肥料。然而,有些动物的粪便却是疗效显著的中药,有些还是名贵的中药材,它们在治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趣的是,古人也很讲究药名的“包装”,他们给作为药用的动物粪便起了雅致的名称。
五灵脂:五灵脂是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又名寒号鸟)、飞鼠或其他近缘动物的粪便。其性味甘温、无毒、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淤止痛的功效。它是妇科要药,主治血滞、经闭、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和蛇虫咬伤等症。
夜明砂:夜明砂是蝙蝠的干燥粪便,因可治夜盲症而得名。其性味辛寒,入肝经,有清热明目、散血消淤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热目赤、青盲、雀盲、内外障翳、疳积、淤血作痛等症。
望月砂:望月砂又称明月砂,为兔科动物野兔的干燥粪便。“望月”之名乃出自“嫦娥奔月”的故事:因嫦娥是与玉兔一同登月的,玉兔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观察周围动静,古人便把它视为随嫦娥奔月的祖先,其粪便的名字也因此而引申为望月砂。望月砂性味辛平、入肝、肺经,主要用于治疗目暗翳障、痨瘵、疳疾、痔漏等症。
蚕砂: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或用蚕砂做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蚕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
鸡矢白:鸡矢白即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性味甘咸,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等作用,可治鼓胀积聚、黄疸、风痹等病。
白丁香:白丁香即麻雀的粪便,又称为雀苏、青丹。其性温,味苦,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在服用时应注意:内服时研末为丸、散;外用时研细调敷或乳汁点眼。
虫茶:虫茶是我国湘、桂、黔交界山区的一种特殊的“茶”。它其实不是茶叶,而是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排出的粪便晒制而成的。当地山民收集这些昆虫排出的粪便,经特殊处理后当茶喝,其味甘甜,能提神醒脑、解热祛毒、收敛止血、降压祛脂、健脾和胃。它对消化不良、鼻衄、痔疮出血、牙龈出血和疖肿有确切疗效,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也有一定作用。
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是各类动物排泄物中药中最名贵的,极为难得。
趣味链接:鼯鼠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又被叫做“寒号鸟”?
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又名寒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名贵中药五灵脂,用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鼯鼠是什么样子的呢?
鼯鼠形似大蝙蝠,头宽、眼大而圆,背部毛呈灰黄褐色,腹部毛色较浅,前后肢之间有皮膜相连。它生活在长有松柏的峭壁石洞或石缝中,其窝形如鸟巢。白天,它就躲匿在窝内睡觉;清晨或夜间它就出来活动。
鼯鼠又被叫做“寒号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它在夏日时羽毛丰盛,而到了冬天它的羽毛就会全都掉光,昼夜鸣叫,故又被称为“寒号鸟”。
014 ■ “蒙汗药”是用什么药物为主料制成的?
在《水浒》、《醒世姻缘传》和其他古典小说中,我们常常见到绿林好汉利用蒙汗药窃取钱财的行径。对这一神奇的药物,不少人认为纯系无稽之谈。其实,古人对蒙汗药早就有过存疑和研究,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力图解开其奥秘,他们的这种努力是弥足珍贵的。
检核古籍可知,蒙汗药的药物构成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醉鱼草”说。醉鱼草,又名“闹鱼草”,属于马钱科落叶灌木,它的花和叶含有醉鱼草甙和醉鱼草黄酮甙。其麻醉性能,对鱼类尤甚。《本草纲目》中说:“渔人采花和叶以毒鱼,尽圉圉而死。”醉鱼草对人类的麻痹性能也很强,若人误食其花,不久便出现口干舌燥、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症状。
虽然主张“醉鱼草”说者为数众多,但据蒙汗药“醉人而不伤人”这一性质,“醉鱼草”说根本站不住脚。
二、“押不庐”说。周密《癸辛杂识》说:“回回国有药名押不庐者,士人釆之,每以少许磨酒饮入,则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别药投之即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著录过押不庐,并指出它是一种药草,麻醉的效果非常好,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但是,这一高麻醉性的药草仅生于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其他地区很难觅得。
到目前为止,蒙汗药的主药是否就是押不庐还难以断定。
三、“草乌末”说。顾名思义,草乌末就是用草乌研磨的粉末。草乌是中医的常用药物。《齐东野语》记载:“草乌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活。”经当代化学分析,草乌含有******、新******,以及次******等成分,而其中的******对人体的各种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具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明代朱棣主持编著的《普济方》中载有,用于麻醉的“草乌散”就是以草乌末为主料。
看来,以草乌末做蒙汗药的主料也不是不可能的。
四、“曼陀罗花”说。曼陀罗花是一年生的有毒草本,夏季开花,花冠似漏斗状,有些地方又叫凤茄花、洋金花、山茄子。曼陀罗的叶、花、果、茎均可供药用,各部分都含有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曼陀罗中起麻痹作用的正是这几种生物碱,其中以花的生物碱含量为最高,约有0.43%。这说明曼陀罗花的麻痹效果较叶、果、茎更佳。
南宋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睡圣散”这一处方时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服后即昏睡。”这段记载表明:至迟在南宋,以曼陀罗花作为麻醉药应用于外伤治疗已相当普遍。正因为曼陀罗花的药理已被不少人所熟识,又易采撷,所以绿林好汉用曼陀罗花末制成蒙汗药,使人食之不省人事,尔后窃取钱财。
“曼陀罗花”说较前三说,根据更充分,因此有不少古人甚至当代研究中医学的同志都认为蒙汗药的主料是曼陀罗花。
趣味链接:蒙汗药有解药吗?
据《水浒传》记载,蒙汗药不仅有解药,而且其解药的药性特灵,吃了之后,只需半个时辰,中毒者便似梦方醒。
那么,其解药是什么呢?对此,史无明载。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坐拿草芯具有催醒作用,但其可靠性尚值怀疑,因为明代朱棣主持编著的《普济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书对此均无记载。
有人认为甘草绿豆汤可做蒙汗药的解药。如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同神妙。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一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余每试之,不及甘草,又能加之甘豆汤,其验尤奇。”另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甘草对天仙子有解毒作用。而天仙子的主要成分是莨菪碱、东莨菪碱等生物碱,与曼陀罗花的成分相近。
根据《千金方》和《本草纲目》的记载,甘草绿豆汤作为蒙汗药的解药是极有可能的,加之甘草、绿豆都是易得之物,配制极为简单。
虽然如此,对于蒙汗药的解药为何物,人们仍未得出十分可信的结论。其中的奥秘,尚待进一步探研。
015 ■ 针灸用于医疗是怎么发展演化的?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利用按脉络、刺穴位的方法来治病。
我国古代医学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内外上下的功能。它不仅存在于体表,而且和五脏六腑相连,构成无始无终的环状循环系统。其中干线叫经脉,支线叫络脉。整个经络系统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网,输送气血、养育人体。
穴位则是经络系统的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节经络系统的作用。如针刺病人的“足三里”穴,可以消除胃部疼痛。
通过按脉络、刺穴位的方法,针灸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其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在针灸治疗方面都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春秋时的“神医”扁鹊、东汉时的“医圣”张仲景、三国名医华佗和唐代名医孙思邈等都是负有盛名的针灸大师。
追溯历史,针灸的起源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相传,远古时有个农夫。有一天,他在地里锄草时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在回家的路上又不小心碰伤了小腿。可这并非祸不单行,而是因祸得福,原来他的腿虽碰伤了,但肚子却不疼了。后来,那个被碰伤的小腿部位在中医上就被称为“足三里”穴,并传留下针刺“足三里”穴可治胃痛的医疗方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就已经比较普遍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医,最著名的是扁鹊;现在还有许多古代文物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医术的发展进程。
针灸发展到汉、晋时期,逐渐趋于完备。在该时期,人们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一些总结性的针灸著作也出现了,其中西晋人皇甫谧撰写的《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比较重要的针灸著作。
唐代开始在太医院中专设针灸科,有针灸博士、针灸助教进行教学。
宋代是针灸大发展时期,新的穴位被不断地发现。1026年,翰林医官院医官王惟一科学地总结了古代针灸学成就,整理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铸造了两个人体铜模型,全身有穴孔。按针灸学的传统观点,《黄帝内经》载的穴位叫“奇穴”,《图经》不载的穴位叫“别穴”,合称“经外奇穴”。
元、明、清时期,随着针灸学的发展,人们整理和编纂了一些针灸学专著。这无疑对针灸学的总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推动针灸发展的主要是针灸医疗实践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很多新疗法,如电针、耳针、手针穴位等等。
今天,新发现的穴位已有100个以上,针灸治疗的内容日益丰富。同时,它也已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
趣味链接:针灸铜人有什么作用?
针灸铜人是由宋代针灸专家王惟一设计铸造的、用于针灸的人体模型,一共两座。
针灸铜人同真人身高差不多,体内铸有内脏器官,体表铸有穴位。铜人穴位是当时的范本,铜人则被用来指导医官院针灸科学生学习和考试。考试时,用蜡涂敷铜人穴位,如果刺中了穴位,就会有水银流出;反之,则扎不进针。
针灸铜人对针灸学的推广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惜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