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下属甘愿为了企业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其中离不开领导者的仁德广施。想要获得真诚的追随者,就要从“仁德”下手。
善用仁德的唐僧
可毕竟取经之路漫漫,沿途艰险,唐僧不但要和妖魔鬼怪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还要和自己的徒儿们搞好关系,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平衡徒弟之间的力量对比,只有这几样都做好了,才能顺利达到西天取得真经。为此,唐僧没少动心思,费脑子,也用了一些小权术。最终,不但徒儿们对他尊重有加,他也顺利取回真经。但是,唐僧不是天生的管理专家,他也是在不断地摸索中才逐渐领悟了其中的奥妙。
唐僧说到底,除了会吃斋念佛以外,不会降妖,更不能除怪,身体孱弱,力气活是干不得的。他的徒儿们可比他要强的多。大徒弟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奈何他不得。在花果山是美猴王,率领着一帮猴子天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好不快活。有点梁山好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后来被招安,封了个弼马温的小官,激怒了猴子,一时间让天庭重新认识了这个猴子的厉害,众多神仙莫说是前去擒拿,就连躲也唯恐避之不及。二徒弟猪八戒曾是天蓬元帅,只因为好色调戏嫦娥,被贬到下界成了一只猪。三徒弟沙和尚,以前也是天宫的卷帘将,为玉帝往来护驾,出入随朝。瞧瞧当时沙和尚和猪八戒厮打时说的话:
“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玉皇大帝便加封,亲口封为卷帘将。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只因王母降皤桃,设宴瑶池邀众将。
失手打破五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
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
这番话既有怀念自己过去的辉煌时代,也有因犯错被贬而流露出的懊悔和不甘。其心路历程也算坎坷,人生也算遭遇大起大落。如此可见沙和尚当时在天庭的官职不算小,虽然是个给玉帝掀帘子的,但好歹也是玉帝身边的亲信随从。可谓享尽荣华富贵,一时间也曾风光无限。只因失手犯错被贬下凡间,成为流沙河一霸。沙和尚武艺高强,忠心耿耿,一身使不完的力气,性格上任劳任怨,真是个好徒弟、好随从。
纵观这三个徒弟,哪个不在唐僧本领之上,哪个出身不比唐僧高贵显赫,可是他们却是唐僧的属下,是唐僧的徒弟,听命于唐僧的领导。从这里看,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了,到底唐僧使了什么手段,让这几个武艺高强、出身显赫、纪律散漫、性格不羁的徒弟乖乖地听命于他。
首先我们看一下唐僧的外部环境。在如来佛那里,在大唐那里,都是认可他的,给了他准入资格,委派他来执行西天取经的任务。经营人才好比孙悟空之类,“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其二是上级领导给予唐僧的处分权,可以念“紧箍咒”。孙悟空再厉害,他轻则可以罚奖金,重则可以在整个行业中间搞臭你,取消你的职业资格。但是猴王这样业务水平出众的徒弟,光靠几个硬条例、死纪律是管不住的,在唐僧收悟空为徒后,经过最初一段时间领导和部下的磨合,唐僧的领导艺术终于“炉火纯青”了。
自己的那半斤八两,唐僧自然知道。西行的路遍地妖魔,处处陷阱。刚离开长安,到了河州(今甘肃的临夏),就碰见几个小妖抓住他,幸亏太白金星这位老仙救了他一命。这还是在大唐国土呢,唐僧就已经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了,碰到姓刘的猎户就跪在路旁大喊“救命”。由此可见唐僧在对抗强敌,当面对刀枪时的本领实在不敢恭维。
孙悟空的出现,对极需要保护的唐僧,简直是天降甘霖。尤其看到悟空“打虎”等神威后,庆幸自己招了如此能干的部下。这时的孙悟空抱着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的感恩之情,唐僧怀着仰仗孙悟空其能力的期望,两人开始了磨合期。
“方才那只虎见了你,怎么就不动动,让自在打他,何说?”悟空道:“不瞒师父说,莫道是只虎,就是一条龙,见了我也不敢无礼。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剥这个虎皮,何为稀罕?见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三藏闻得此言,愈加放怀无虑,策马前行。
师徒两个走着路,说着话,不觉得太阳西坠,好一派安然自在。想当时,二人相处何其融洽。
但平庸的领导和能干下属的“磨合期”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悟空就对唐僧的无能、罗嗦、懦弱产生了厌烦,自己这个当年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处在这样一个人手下真是窝囊。当悟空打死几个拦路抢劫的毛贼后,被唐僧骂了几句,立马撂挑子不干,翻筋头飞走了。后悔得唐僧大叫:“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等南海观音做好悟空的思想工作,再与唐僧合伙骗得悟空戴上紧箍咒后,唐僧终于可以控制悟空了。但仅仅靠这种纪律处分和硬手段想让孙悟空就这么死心塌地地跟随左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说紧箍咒是骗着孙悟空戴上的,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忽略了孙悟空为什么会愿意再回来。
当孙悟空将老虎打死了以后,夜半休息之时唐僧拿着那个虎皮在干什么?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借着微弱的灯光给孙悟空做衣服,怕他冻着。
“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等样,才像个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残旧,那件直裰儿,你就穿了罢。”
《西游记》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唐僧关心徒弟的画面,虽然他的紧箍咒让孙悟空恨得牙痒痒,但他的恩情关怀也让孙悟空和众多徒弟们难以割舍,不管孙悟空回花果山多少次,每次之所以回来都是因为念起了师父的好。流沙河之战时,猪八戒前去降妖,我们看唐僧做了什么。
三藏欠身道:“徒弟辛苦呀。”八戒道:“且不说辛苦,只是降了妖精,送得你过河,方是万全之策。”
作为领导者的唐僧怀着关心和感激的心情问了一句“徒弟辛苦呀”。不管这句话有多么平常,但猪八戒在听到这句话以后心情很好,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甚至再让他战一次他也愿意。对于老实的沙僧,他也一样不忘关心,深怕沙僧挑担子太累。唐僧不但对身边的徒弟仁德,即便是想要害他的人他也一样仁德。
孙悟空出手打死了要害他的六个盗贼,他却教育孙悟空,孙悟空不服气出言道:
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再看第十六回:
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
“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些风的。”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
“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唐僧的仁德之心对妖怪都会怜悯性命,自然不会恶意算计自己的下属,唐僧虽然利用三个徒弟保护自己,但是又绝对没有恶意剥削他们的意思,而是带领他们一同努力,共同成长,一起成功。
为何唐僧能有众多追随者
许多人说,唐僧是个用人的高手,他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诚然,唐僧能让桀骜不驯的悟空、好色懒惰的八戒和中规中矩的沙僧保他去西天取经,更有小白龙当他的坐骑,确实可见一斑,他对周围人的影响之大之深更是可圈可点,正因如此,他弱不禁风却能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
唐僧的诚心人神可鉴,感化了众弟子。从孙大圣到孙悟空,这个石猴名字的改变,也昭示了他的命运在不断地变化。从一个与天斗、与神斗的猴王,成了唐僧的大徒弟,一路斩妖降魔,真可谓披肝沥胆,无所畏惧。如果说孙悟空只存有对唐僧把他从五指山下救出感激之情,不可能支撑着他一路西行。这里重要的一点是唐僧的真诚之心。唐僧的真诚向佛之心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特点,从始至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一心向善、求真求理的诚心不为权动,唐王与其结拜许以高位不为所动;不为威移,多次身陷囹圄,几乎成为妖怪口中食盘中餐也不退却;不为色诱,取经途中有女儿国国王为代表的美人女妖,想招赘唐僧都被他拒绝。这些都在无形中教化着悟空及其他人。唐僧的威武不屈、坐怀不乱让能上天入地的悟空动了真情,让经常意乱情迷的八戒正了心思,让老实本分的沙僧和小白龙没有二心。唐僧以求经礼佛,度化众生为己任,死而后已,不辞其远,正如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从第一天踏上西行的大路开始,遇到的任何一个人他都是仁心相待。孙悟空打死欲要杀他的强盗,可他却说:
“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噎噎”
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即便是路上不相识的路人他也是始终保持着谦和仁德。
那人左扭右扭,那里扭得动,却似一把铁钤拑住一般,气得他丢了包袱,撇了伞,两只手,雨点似来抓行者。行者把一只手扶着行李,一只手抵住那人,凭他怎么支吾,只是不能抓着。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三藏道:“悟空,那里不有人来了?你再问那人就是,只管扯住他怎的?放他去罢。”
在行到高老庄之时,孙悟空想要问路,可少年因心中不愉快所以不愿回答,自然招惹了齐天大圣的不满,动用手段让对方动弹不得。唐僧见后,以诚相待,虽然只是一句“悟空,那里不有人来了?你再问那人就是,只管扯住他怎的?放他去罢。”但却足以显示出唐僧的仁德。
唐僧为让徒弟们转善,耐心教导,无论是打杀强盗劫匪,还是除掉变化多端的妖魔,肉眼凡胎的唐僧虽不识真妖魔,但他执著于教化悟空入道,除尽心中杀戾之气,中间虽几次施紧箍咒加以惩处,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
老僧人要与唐僧比富有,孙悟空看不过,但唐僧并没有放弃利用机会教化孙悟空。
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虽然后来孙悟空没有听话,但也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再也不犯,也算没有辜负了唐僧的耐心教化。整个西行路中,唐僧的一句“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不知又说了多少遍。
唐僧的毅力远胜《西游记》中的任何人和妖,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可唐僧没有一刻放弃,翻山越岭,吃了上顿,下顿不确定,时不时还会有妖魔要吃他,可即便这样,唐僧的毅力还是异常的坚定。不偷懒,不取巧,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即便爬也要爬到西天,修成正果造福百姓。而西游记中的妖怪当中有很多都曾是佛祖菩萨和大罗金仙座前的仙童,或是坐骑,也随着主人修炼了不少时间,但只因他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总想通过吃唐僧肉走长生不老的捷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被收服、或被消灭,终难成正果。
唐僧放大时间和空间让徒弟展尽才华。在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唐僧或是骑马赶路,或是席地而坐,唐僧给自己的空间只有一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而对于他的弟子他却给足了空间和时间,八戒常常在化斋时因偷懒而耽误大家进食,有时也会因贪图美色让人啼笑皆非,更会因胆小怕事让师傅落入虎口,但唐僧总是给八戒很多的自由度,给他更多的机会在挫折磨难中得以净化心灵,皈依善性。
在春晚中有一则相声对沙僧有些戏谑,意指其平庸无能,但唐僧对他从无怨言,从不埋怨,真心善待。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行到凤仙郡,得知那里连年干旱,百姓苦不堪言,唐僧心生仁慈之心:
三藏道:“徒弟们,且休闲讲。那个会求雨,与他求一场甘雨,以济民瘼,此乃万善之事噎噎”
唐僧一念的仁慈使得本应该遭遇大祸的凤仙郡得到了甘露,并且换来了“万户千门人念佛”,用自己的行动和慈悲感化了一城的众生。
唐僧以山的博大雄厚,水的至善至柔,包容和感化着自己那些不尽如人意弟子,激活他们本性中的真与美,与其共同实现求取真经的宏图大愿。
同样也就是因为那一份厚重的仁德之心,才促使了那么多人甘心追随于他,也才有了德行高尚人人敬仰的大唐和尚。
仁德造就领导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变得平淡和稀少,真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趋势。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越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越需要人间真情。在寂寞的生活中,领导的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以让人感动,都体现了领导魅力的所在。
现在的下属都很辛苦,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强度和难度也在增大,都需要得到理解和关怀,尤其是希望主管能够理解,能知道他们的不容易。员工过生日时,你有没有送去一个祝福?员工生病时有没有一个问候和探望?员工的家里有难处和困境,有没有表示过慰问?员工是否有生活烦恼,你是否提出你的意见和帮助?这些生活的点滴,虽然与管理无关,都能体现领导魅力,要让员工用心工作,就要用心关爱你的员工,他的工作、生活,甚至情感。
战国初期吴起是一个常胜将军,除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外,他对将士的关爱也是常胜的重要原因。当一个士卒的心归属于他的时候,士卒就会将生命置之度外,奋勇杀敌,这是他的领导魅力影响所致。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意思是说,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