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13369400000092

第92章 太虚大师讲国学——中国佛教(12)

(四)性具性具义是观察十法界的有情,不但具一切善而且具一切恶;如到佛果,仍可现地狱、饿鬼、畜生之恶相而施教化,这不但就体性说是如此,就是依行相上去说也是如此。如果佛现金刚药叉明王等忿怒贪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在平常世间众生之恶相,是业感的幻化相,而到了佛果,亦可幻现这种恶相的行事来度化众生。天台宗特别发挥这性具的道理,所以有人称天台宗为性具宗的。这是天台学的第四宗要。

六、天台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一)天台学与禅宗的关系天台学和禅宗关系颇深,创始的慧文、慧思二师,都是修禅的禅师。到了智者成立教义的时期,禅宗尚未十分兴起,而当时一般佛弟子所修的禅定,要算天台之一心三观的禅为最高的禅定了。后来禅宗盛行,到了荆溪大师抗禅宗而宏一心三观之禅,其弟子梁肃有《删定止观》等。宋朝四明大师还是依着天台禅观而和当时的禅宗对抗,不相上下。元明以来,实习天台禅观者甚少,就是学天台的人,也多半流为净土宗,而不能与禅宗抗衡了。

(二)天台学与律宗之关系天台与律宗关系亦殊深厚,天台大师得法华三昧,以诸法实相普遍建立禅观教律,摄受一切徒众,于律当然重视。故智者于《四分律》有疏,并疏《梵网经》等。到宋朝灵芝律师,依天台教义阐扬律宗,立圆顿戒体。在先戒体之解释,多依法相,自此以后则宗天台。

(三)天台学与净土宗之关系智者大师之弘净土,曾著《十疑论》等。命终有说生兜率净土者,而多数则说生极乐净土。其次,天台宗弘净土最力者为蕅益大师,教宗天台而行归净土,以至现在天台宗学者,皆循行之。

(四)天台学与密宗之关系天台学成立时,密宗尚未兴起。唐以来而弘传密宗者,如一行之《大日疏》,多依天台教义。而天台大师对于古来所传杂密经咒,皆融摄无遗,故其修持的行法,多与密教相倚。今所盛行之大悲忏仪轨、水陆等仪轨,皆出于天台学者。因此日本之传教大师,既传天台宗,复学密宗而建立台密。故日本密教分两派,一为台密,一为东密。其学天台者,兼传密法。

(第三节)如来禅演出贤首教

一、贤首学之根据

先说贤首学所依据的经论。本来贤首宗所引用的经论很多,但是作为真正的根本依据者,即为《华严经》,因此贤首宗大多数称为华严宗。又贤首宗的初祖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都依《华严》修观判教,贤首、清凉亦专讲《华严》,就是到了圭峰,虽然以略摄广来偏弘《圆觉经》,而是以《圆觉经》为《华严经》一部分的。由此故说贤首宗的宗本所依只是《华严经》。至于贤首,虽亦疏《法界无差别论》、《十二门论》,而判教则多依《大乘起信论》。总说一句,贤首宗的根据,经为《华严经》,论则《起信论》。

二、贤首学之先河

贤首学的先河,大约可以说有两系:一是地论宗的慧光系,二是摄论宗的真谛系。地论就是《华严十地经论》。《十地论》的翻译,在北魏时有三师,一为勒那摩提,二为菩提流支,三为佛陀扇多。自《十地论》译出以后,研究《华严》者极盛。这三人译本,稍有异同,而参于译事者慧光法师,将异译会通为一而弘扬之,遂建立为地论宗。相传为华严第二祖的至相寺智俨法师,就是出于慧光系之下,由此可以知道慧光地论宗与贤首宗之关系了。至于杜顺和尚的所承虽不可考,而杜顺之修禅诵《华严》亦与慧光相近,后来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华严》盛宏,以《十地经论》本属《华严经》之一品,无须别立,因此地论慧光系遂归入华严了。

其次,说到摄论真谛系。《摄论》最初译者是真谛法师,所译《摄论》虽与唐玄奘所译文义有异,然亦为传世亲之学者。真谛《摄论》,说第八识通于染净曰无没识,这种说法却和《起信论》说阿黎耶识有觉不觉的意义相当。《起信论》也是真谛所译,又为贤首所依宗,其义与旧《摄论》又颇多相似,因此说摄论真谛系亦是贤首学的先河之一。不过,后来玄奘重译《摄论》,真谛摄论遂归入法相宗而不弘了。

其次,若天台之学说,于贤首学影响尤大。但天台学迄今与贤首学并存,因此留待天台学与贤首学比较中再说。

三、贤首学之成立

贤首宗学的根本建立和天台不同,天台学虽发端于慧文,继传以慧思,但是教观具体组织的成立,全在智者大师。而贤首学的根本建立,则在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贤首不过继承其说,重为结合补充而已。

(一)杜顺之法界三观及十玄

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传华严者向称为初祖。他有二种著述:一为五教止观,二为法界观门。在法界观门建立三观: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融观。这三观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观相等,真空绝相观就是空观,理事无碍观就是假观,周遍含融观就是中观,但内容不同。杜顺三观,每一观门中有十门,其含融观中的十门,即有名的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藏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玄为贤首宗较天台宗一心三观更充实更殊胜之义。其次,五教止观,也就是五种观门:一我无法有门;二生即无生门;三事理圆融门;四语观双绝门;五华严三昧门。这五种观门,即为贤首宗五教的根据。但有人说此五种观门,不出杜顺而出于智俨,今未考定。

(二)智俨之六相五教

智俨为贤首学之第二祖,他有《华严搜玄记》、《孔目章》等。所说明者,除阐扬杜顺十玄无尽之理外,其最显著者为五教之建立,所以此宗的五教可归为智俨的建立。次为六相的弘阐:一同,二异,三总,四别,五成,六坏。相传此六相观,系一梵僧教智俨修习的。这六相说,具见在《地论》中,而广为说明和注重,则始于智俨大师。

(三)贤首之三时十宗

贤首大师虽说是集华严学之大成者,但他多分是承传前两师之学说。如三观、十玄、五教、六相等,在贤首之所说中,仅曾略为变更组织。而此外贤首之所立者,为十宗与三时十仪。

1.十宗十宗者:一我法具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这十宗的建立,其实贤首是根据于法相唯识宗所传而建立的。此十宗的前七宗,完全同于玄奘、窥基之所传;至第八宗,则贤首另开为八九十三宗了。因此,十宗说为贤首所立。但是这十宗,后来又约为六宗,即将前六合为一宗,名随相法执宗。第二为唯识法相宗,此全为对法相唯识而立者。第三真空无相宗,即是一切法空宗。第四藏心缘起宗,即真德不空宗。第五真性寂灭宗,即相想俱绝宗。第六法界圆融宗,即圆明具德宗。兹将法相唯识的八宗和贤首十宗、六宗表列于次:

2.三时三时也是贤首创立的:一先照时;二转照时;三还照时。先照时,谓佛先说《华严》,度大乘根,如日出先照高山。转照,为度三乘人说三乘法,令渐次证入佛之菩提。三还照时,谓说《法华》等会三归一,如日没时仍照高山。这三时义,同《金光明经》中之所说。又三论中之吉藏法师立三种法轮,亦同此三时义。而开转照时为三时,即同天台的五时。不过分两种三时以说,其组织较为善巧,内容仍是相同的。兹将吉藏三时,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表列如次:

此贤首三时,等于天台之别五时,仿通五时而有一念一化等十时建立,此十时亦为贤首所立十法门中胜义之一。

3.十仪在天台有化仪四教,贤首扩充之以立十仪,较天台的四仪更为圆满。言十仪者: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通三际门,十重重无尽门。此十仪和四仪的比较,至后再说。其他若十身、十对、十门悬谈等,兹亦从略。

四、贤首学之演变

(一)慧苑之刊定慧苑为贤首的高足弟子之一,贤首的弟子本来很多,但是后来很少真正能传承贤首的学说者。慧苑不但不传承其学,且批驳之。慧苑对于贤首之五教不满意,作《刊定记》以辨之,以为五教是依天台四教立的,五教之中除了顿教,就全同四教。然而顿不应立为教,何以故呢?以顿为所诠之理,不应指为能诠的教法。因此他另立了四教:一迷真异执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满教。因其叛逆师说,后说贤首宗人把他摈出宗外。其实慧苑之义未可厚非。

(二)清凉之恢宏贤首学之弟子中,既然没有亲承弘传者,且为慧苑刊定说所乱,遂不昌明。后至第四祖清凉国师,始全盘接受,整个宏扬,且于义理不足者补充之,作《华严疏抄》及《悬谈》。前三祖弘扬的《华严》为六十卷译本,至清凉乃依八十《华严》,其抄统摄一切经论,提纲教海,纲目全张,故欲得贤首学的大全者,须研究清凉的《悬谈》、《疏抄》,故余有称华严宗为清凉宗之议。清凉国师所处的时代很好,三论、唯识、天台、净土、律宗、禅宗、密宗,均极其发达。清凉国师于唯识、三论、天台、禅宗等义,多有能融摄于华严中者,故为于贤首学能发扬光大之一大师。

(三)圭峰之敛削圭峰为贤首宗第五祖,虽承传清凉之学,但其自身是出于禅宗,所以他趋重于禅,曾著有《禅源都诠序》。其次,则舍《华严》而力宏《圆觉》,既以禅宗为宗要,同时又宏《圆觉》,均有敛削圆教而就顿教之势也。

(四)宋以来之衰落贤首学在唐时经过会昌之难,甚为衰落。虽宋朝有长水、源净诸师之宏扬,但其势仍微,仅对于《起信论》等稍有缵述,抱残守缺而已。

(五)明清来与天台之对抗明朝天台宗有幽溪、蕅益等宏演,对于贤首五教,每讥其不如天台四教之有断证位次等,因此明清间之贤首学者续法大师等,仿天台四教仪,有贤首五教仪及五教开蒙等之组织,遂为明清来所传之贤首学。

五、贤首学之述要

已说贤首学的成立和演变,则可知其宗学的大略,今复将其学之要点略为述之。

(一)五重法界五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五一真法界。这五重法界说,为贤首宗开立之说。约言之,前四是相对的,有差别的,可安立的;第五一真法界则是绝对的,无差别的,不可施设,不可安立,不可言说的。又可以说全是相,则前四法的相,完全是别依于一真法界的相而起的,即是性起。虽四一不同,而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不外四,四亦不离于一。然此五重法界说,颇近唯识宗的四重真俗谛说,智者应详。

(二)六相六相也是华严贤首学的要义。一同相,就是同类;二异相,就是异类;三总相,即一法之全体,如一屋相为总相;四别相,如户窗等,是屋的别相;五成相,总合则成;六坏相,别具则坏。这六种相,无论何法,均可依之以观察。

(三)十玄十玄为杜顺所立,已如前说。不过贤首后来对于十玄稍有变动,因此讲十玄的有新旧两说。兹列表如次:

对于每一法一事皆可作十玄观,此十玄义不能广释。如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一能摄多,多复摄一,虽复互摄,而仍各具本位,不碍不坏。举此一门,余可例释。十法门中,若贤首宗之说十身,亦为殊特。十身有两种,一种就佛身明十身,二就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融合而为十身。就总义,一切法皆为佛法身,他宗皆有此义;若分别说国土身,虚空身等,则为此宗胜义也。

(四)性起天台宗有性具义,华严宗对之说性起义。性起就是十玄缘起,亦名法界无尽缘起。如清凉《悬谈序》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万法资始于真界,即性起义。贤首学者谓天台性具只具而已,此宗说性起,则不但性具,而且性起为事实,故又胜于天台。

六、贤首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贤首学和禅、律、净、密的关系,与天台和禅、律、净、密关系不同。在净、律、密三宗之中,虽多引用华严贤首学为它的依证,而贤首宗本身则对于净、律、密未生多大之关系,唯对禅宗则很有关系。如智俨判顿教就是专为摄入禅宗,后来清凉亦习禅宗,至圭峰则本出于禅宗,故后之贤首学者亦近禅宗。

(第四节)贤首学与天台学之比较

一、五教与化法四教

贤首五教为小、始、终、顿、圆,天台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天台四教成立在前,贤首五教成立在后,说五教是仿四教立的,在慧苑法师已有批判。说小、始、终、顿、圆五教,除了顿教、小、始、终、圆,就是天台的藏、通、别、圆,不过改个名目,又加上个顿教罢了。但是慧苑说顿教是所诠之理,不应立为能诠的教法,因此说五教即是四教,五教和四教的比较,无甚殊胜。且在天台宗,虽不立顿教,而四教各说有离言谛,此离言谛就是顿教理,而在四教之外,反显天台学者的善巧。然清凉对慧苑之说,曾为贤首辩护,谓顿教者,一言顿诠胜义;此一言,就是顿教。这说虽极有理,而此只言单语总摄一切要义的言句,是散在各种经论之中,仍不能指定那一部经论是顿教,故其顿教义仍不能成立。然考贤首之立顿教,全为摄入当时之禅宗,故只有禅宗的语录可以判为顿教。复次,须注意者,天台化仪四教的顿教和这五教的顿教,字虽同而意极不同;天台顿教属设化的形式,贤首顿教为能诠教体。

二、十仪与化仪四教

贤首的十仪,虽然说是仿天台四仪建立的,但是十仪比较四仪确是完善得多,其建立的意旨,深远奥妙,大有胜进。兹表摄之。

十仪中的第二门,就是天台的渐教,第五门即天台的不定教,第六即秘密教,第七门即顿教。其余各门,则超出天台的四仪了。

三、三时与五时

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的组织虽不同,而内容是同的。贤首的第二时就摄了天台的第二、第三、第四三时。其次,天台有通五时,贤首依之立十时。一一念时,二一化时,三三际时,四同劫时,五异劫时,六念摄时,七重劫时,八异界时,九相摄时,十收末时。这十时所观之境,更为广大深玄,实胜于天台通五时之义。兹表如次:

四、同别圆与兼纯圆

贤首判华严为别教的圆一乘,而称法华为同教的圆一乘,以法华虽为一乘圆教,而其中实摄有各种方便,而华严则为根本的纯粹的圆教一乘也。可以说华严为特别整个的圆教一乘,因此论天台所宗的法华为同教一乘,不及华严的别教一乘。但是,在天台说华严虽本是圆教一乘,而兼有别教之法。圆教是实,别教为权。华严既兼别教故带有权法,而不及法华为纯圆至实之教。

然两宗之争点,于吉藏法师之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稍可释之。假若直从佛智的自证境界而说,佛的自证境界到最圆满者,实为华严;若从佛的大悲方面以言,佛的教化之圆满当属法华。又天台法华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觉他方便之法;贤首华严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自觉究竟之境。若总佛陀的全体大用以观,必须总摄二宗之圆义,方是智悲双足的佛法。

(第五节)结论

天台智者大师,在中国佛学史上为最博大圆融之一人。因此智者大师在当时,实集隋以前中国佛学的大成,其智力非其他祖师所可及。然而有可惜者,在当时虽亦有《摄论》、《地论》等译书,因其传宏不广,智者未多引用。其他若净土、禅宗、法相、真言等,或因印度未传,或因弘传未广,因此其学未能广摄。又大师于三藏,多弘于经而少弘论,亦一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