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13531500000028

第28章 孩子爱顶嘴,不能成为你打骂孩子的理由(2)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无法交流吗?

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叫做:沟而不通。有些父母不是没有尝试过和孩子沟通,而是“沟而不通”,反而“沟痛”。为什么会这样子?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掌握好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一般家长和孩子进行的所谓“交流”,其实就是一种“审问”,他们带着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严,对孩子进行逼问,采取的是一种高姿态;对孩子说的话先入为主,缺乏必要的信任,对孩子的关心也仅停留在学习上,而没有深入到孩子心里。

江西教育频道《成长对话》栏目曾播放过这么一个案例:

曾强(化名),初中毕业,务农;曾伟(化名),14岁,曾强的儿子。曾强称儿子曾伟有网瘾,并且父子之间无法交流,于是带曾伟来《成长对话》栏目,希望心理专家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儿子的网瘾问题。

“我和我儿子无法交流,他有网瘾,我怎么说都不听。”曾强说道。

“你说你儿子有网瘾?”主持人问。

“是啊,每天上网上好久,还逃课。”曾强说。

“曾伟,你父亲说你有网瘾,你是怎么认为的?”主持人问。

“我没有网瘾,我就上三四个小时的网,又不会沉迷在网络中,怎么算网瘾?”曾伟说。

“你还说你没网瘾?每天上那么久的网,课也不上,饭也不吃,还不算网瘾啊?”曾强很生气地说。

后来在专家讲解了“网瘾”的定义后,主持人发现曾伟网瘾并不严重,曾强有点夸张。而经过专家了解,曾伟也并不是不想和父亲沟通,曾伟说,他父亲从来不听自己说的话,自己明明没去上网,父亲就是不相信。他觉得父亲不可理喻,于是就不再和父亲说话了。

作为家长,曾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对儿子的话先入为主,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怎么能和儿子沟通好呢?

所以在亲子交流时,特别是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许多家长对青春期不甚了解,对青春期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青春期很叛逆”这个层面上,并不了解其深层次的特点。当孩子的青春期突然来临时,家长不够敏感,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了,然后就对孩子进行盲目的打骂教育。

对此,家长要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理解孩子,为与孩子更好地交流打下基础。

(2)放下身段。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凸显,渴望得到认可。如果这一时期,家长还是像孩子小时候那样,居高临下地和孩子交流,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导致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能够理解自己。所以家长应该知道交流应是平等的,唯有放下自己长辈的架子,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交流才能够进行下去。

(3)积极倾听。

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不听孩子辩解,总是自以为是、先入为主。不听孩子说话,怎么能够了解孩子的想法呢?孩子的意见尚未完全表达出来就遭到父母的打压,他们又怎么会听家长的话呢?

所以,放下身段,少说话,多听孩子怎么说,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4)不要只谈学习。

青春期是个体学习压力较大的一段时期,同时也是身心巨变的一段时期。因此,在这段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仅要停留在学习上,也要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身心的巨变,使孩子对异性、对性充满了好奇,这时家长应对孩子多做引导和解释,解除他们的疑惑,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信任,而且更能够帮助孩子成长。

(5)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要给他们留下更大的空间,信任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探索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所以这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一些督促和点拨。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娱乐,也不要把孩子的活动空间局限在房间、教室,这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需求。如果有可能,家长还可以培养与孩子一样的兴趣,和孩子一起玩。著名作家刘墉,为了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学会了滑旱冰、上网聊天,甚至尝试和青少年一样扮酷,穿乞丐装。家长只有放下了自己的架子,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与他更好地交流。

本节家教智慧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双方的配合。家长要放下身段,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5

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妈 ,你怎么乱翻我东西?”

“以后进我房间要敲门。”

“好啦,知道了,我会注意的,我都这么大了。”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说过类似的话,都有类似的烦恼。长大了,烦恼也多了,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有些话不知道和谁交流,更让他们厌烦的是父母经常查看他们的东西,监视他们的言行。

而父母同样也有自己的烦恼。

“唉,我就是进他房间打扫卫生而已,看到东西那么乱就帮他整理了一下,没想到好心没好报。”

“我只是担心他,孩子这么大了,万一出点什么事,那我们该怎么办啊?”

“这孩子,以前什么事都跟我说,现在什么事都不说了,可是跟朋友却很能聊,甚至在网上跟陌生人都聊得很欢。对我们就什么都不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啊?”

“你说这么晚都没回家,我们能不担心吗?打了两个电话催他回家,有错吗?”

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凸显。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证明自己是个成熟的人,他们迫切地希望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因此父母过多的关心和帮助被视为其获得独立的障碍,而老师和其他社会人员对他的指导、教育也被看成是对自己的束缚。为了获得独立,青少年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抵触与排斥的情绪。

因此,作为父母,除了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跟孩子做好交流之外,还要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以免由爱生乱。虽然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依然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过度关心。

爱孩子是家长的共同点,本无可厚非。然而,爱有不同的形式,父母需要依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爱。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独立的愿望非常强烈,过度的关心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唠叨,觉得自己要求独立的愿望被压抑了。这个时候,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停止啰嗦,多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2)忽视孩子的自主性。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自己的事情。而父母这个时候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自主性,不尊重、不重视孩子的意见。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有权力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干涉;父母会因为自己是长辈,经历的事情比较多而忽视孩子的意见,甚至就算口头上已经答应了,也时常一转身就忘记了,让孩子的独立愿望受到打击。这个时候,父母应适当放权,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事关孩子自身的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对于孩子的意见父母一定要认真听取,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如若不能做到要说明理由,不要摆权威。

(3)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

青春期是个极具个性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父母时常会因为思维没有跟上孩子的节奏而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打压。孩子穿什么衣服、理什么样的发型、作息时间如何等等都要受到父母的管制。回想以前,家长自己是否也曾这样?没有个性的人是不会被人注意的,家长不应阻碍孩子的个性张扬,相反,要鼓励、支持孩子去张扬自己的个性。

(4)要给孩子留“面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暴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非常关心“我”,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虽然说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意识已经逐渐形成,比较关心自己的内在,但是对于他人的评价、对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也颇为关心。走在大街上,尽管没人注意他们,可是他们还是会觉得大家都在注意自己,于是,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刻意做到最好,唯恐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青少年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他们追求时尚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在同伴中显得落后。在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干涉青少年的活动,对穿衣提出批评,对交友进行批评,在外人面前也不给孩子留面子,直接批评孩子。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妨碍了他们的独立成长,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点面子,适当放权,千万不能在外人面前过多批评和干涉孩子。

本节家教智慧

家长要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将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鼓励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孩子的青春期,家长只需在大局上做出指点,适度地给予孩子一些约束便可以了。

6

家长教育青春期孩子的“五大忌”

青春期的少年,虽然比较反叛,需要教育,但是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青少年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的指导,而有些孩子之所以不与家长交流,是因为家长的做法让孩子无法信任他们。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方法用错,时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家长在这一时期要注意“五大忌”:

(1)忌恐吓与冷落。

吴毅,15岁进了3次看守所,原因都是参加斗殴。

吴毅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以前他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还是挺乖的。可是上了初中后,由于没有适应,学习成绩一路下滑,自己和父母都很担心。一次月考,吴毅考得非常差,父亲知道成绩后,十分气愤,便对吴毅说:“你这样子有什么用?还不如趁早出去打工好了!再这样下去就别读了!”这件事之后,吴毅也很内疚,同时又害怕父亲真的不让自己读书了。他开始用功学习,可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成绩依然没有提上去,父亲也没说什么话,看了成绩单后就走了,之后也不再关心吴毅。吴毅感到非常失败,认为自己就这样了,于是便不再认真读书,后来认识了一个所谓的大哥,做了地头蛇。最后就来到了这里。

青春期的少年是需要鼓励的,切忌恐吓、冷落。经常性的恐吓、冷落会使孩子体验不到父母的爱,相反,还会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长期的恐吓、冷落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况且,青春期也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长期的恐吓、冷落会让孩子停止自我探索,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

(2)忌看“坏”不看“好”。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美,特别是身边亲人的赞美。然而,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时,家长经常是“看坏不看好”,忽视孩子的优点,而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时,就抓住不放,夸大其词,对孩子进行严厉批评。

在心理学中有“强化”一词。所谓“强化”就是奖励某行为结果,使得该行为的结果出现的频率增加。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时也是一样的,要多鼓励孩子,孩子犯了错误,需要一定的批评,但不能夸大其词。一般家长认为,将结果夸大能够震慑孩子,其实不然,如果孩子没有在心底里认同这个结果,那么夸大其词不但不能收到震慑的效果,相反,孩子会不屑一顾,甚至将事情进一步闹大。

(3)忌在对比中扼杀孩子的积极性。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们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

无论孩子做得多好,总是有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做得更好。今天孩子考了90分,家长会说,邻居家的孩子都考了95分,你这算什么;下次孩子考了98分,家长又会说,邻居家的都考了满分,不要骄傲,继续努力;等孩子考了一百分的时候,家长又会说,现在考个满分算什么,考满分的人到处都是。家长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可是这种对比会打击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丧失积极性。

家长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的时候,切忌用对比扼杀孩子的积极性。马克思说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着重表扬,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然后才是引导孩子不要骄傲。

(4)忌偷看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是一个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多事之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生理发展。身体的发育、神经稳定性发育不够、第二性征的出现,加上思维结构的不完善、外部环境的复杂影响,使得青少年容易冲动、对异性好奇、思想片面,伴随而来的是早恋、网瘾、打架斗殴等问题的出现,这些现象让许多家长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担心,害怕他们误入歧途。

为了更好地了解、指导孩子成长,很多家长认为身为监护人,家长有权力知道孩子的一切,于是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翻看孩子的日记等。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暴涨,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当然也具有隐私权,而家长的这种做法恰好与他们的想法相悖,这必然会让他们产生反抗心理。

因此在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时候,家长切忌偷看孩子的隐私,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让孩子信任自己,主动地说出内心的困惑,然后再对其进行指导。

(5)忌盛怒时教育孩子。

人在发怒时会产生意识狭隘的现象,这时个体只注意到当下面临的事情,而无法关注到其他事情。个体在发怒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引起个体发怒的事件,不会追究这个事件的起因,寻求解决方法。

面对青少年的问题和失误,切忌选择发怒的时候教育他们。因为这个时候,家长无法理性地处理事情,易听片面之词,也不能够听取孩子的解释,因此,很容易错怪孩子。

盛怒时是不能够教育青少年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好先平息自己的怒火,然后再来探究整个事件的原委,认真听取并分析孩子的解释,这样才能公平处理。

本节家教智慧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家长在各方面处理得好,便能够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段时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不但会影响亲子关系,还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孩子甚至会因逆反心理过强,而酿成更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