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就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理性地作出建设性、积极性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的能力。抗逆力一词的英文resilience的原意是物体受外力弯曲或变形之后能很快恢复能力。这样的恢复能力往往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抗逆力作用可以拿树枝作比喻。秋风过后,地面上有很多散落的树枝,一种树枝掉落时间比较长已经干枯发黑,当你去试着折断时,一开始你会感觉到很硬,但你稍微用力,它就断成两截。另一种树枝刚从树上落下,甚至还带有绿色。这样的树枝虽然感觉上没有前一种树枝那么硬,但你要把它折断很不容易,因为它能弯曲能恢复,这样的树枝还带有生命力。同样,抗逆力就是一种生命的张力。
强大的抗逆力和终极的人生目标(动机的四个同心圆中那个最小的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强大的抗逆力能帮助我们找到终极目标。人总要经过磨难才能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那个终极目标就像是一颗埋在土中的种子,如果没有力量冲破泥土的压力,它就会被越埋越深,离人的意识越来越远。所以如果遇到挫折轻易放弃,我们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而失去方向。反过来,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的生命就更加坚韧不拔,遇到挫折就有更强的抗逆力。有一位华人牧师,一辈子传道。晚年却不幸得了肺癌,在弥留之际,呼吸困难,十分难受。他的儿子是加州一个有名的医生,他就问儿子:“这是不是肺癌病人最难受的时刻?”儿子痛苦地回答说:“你感觉到是,就是吧。”这位牧师却面带微笑说:“感谢主,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体会到一点点耶稣钉十字架的痛苦。”这种逆境中的喜乐见证的是一个找到自己终极目标的生命何等强大。它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甚至死亡。
需要指出的是,抗逆力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的自我意识和有效的自我控制是强大抗逆力的基础。我们先来读一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天某农夫的一头老骡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痛苦地哀嚎着。农夫赶来看了看情形,决定放弃。因为这头骡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更何况这口井迟早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骡子埋了。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骡子看到一铲接一铲的泥土落在身上时,开始绝望而歇斯底里。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就安静下来了。原来骡子忽然有了一个主意,每当泥土落在它背上时,骡子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骡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最后,这头骡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跑开了。
让我们用谦卑的心来体会解读这骡子的故事。
这个寓言展示的是一种伟大的人生哲学:抖落泥土,升华自我。多少人却被生活中落下的一铲泥土所埋葬。一件不愉快的小事,我们会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长年耿耿于怀。于是这一小铲泥土就把你的快乐、希望、平安都埋葬了。因为你非但不能抖落这负面的情绪,反而在上面孕育出毁灭性的仇恨和报复。骡子的获救是个奇迹,但是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些关键的步骤。
首先,骡子改变的是自我意识:从一个可怜委屈的受害者转变成为一个积极勇敢的自救者。心没有死,于是就有了希望,有了信心。
其次,因为有了自我意识的改变,骡子就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了自己和环境的互动。骡子把人们铲下的埋葬自己的泥土化作了升华自己生命的奠基。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动作“抖落”和“升华”。抖落是升华的前提。可惜的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是宁愿被埋死也不愿抖落。因为我们无法消化怨和恨。骡子当然有理由恨它的主人:“我为你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你非但见死不救还要落井下石。”如果被恨充满,一个人就无法抖落。每一铲尘土都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骡子故事的最后是高潮,他没有报复惊呆的人群,而是昂首走过他们。有的人在困境中和得意时完全是两副嘴脸。子系中山狼也。中国的历史,许多是成者为王的道理。败者不是被杀就是卧薪尝胆,伺机复仇。许多没有宽容,许多是扭曲的人性。
骡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积极变化往往不是从改变外在的环境开始,而是从改变内心的自我意识开始。要培养孩子的抗逆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意识。其次,我们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人生原本就是一个在挫折中学习成长的过程,经历的挫折越早,所付的代价越小。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因为过多关爱而导致抗逆力下降。同样被老师当众批评,我们小时候虽然难受但是还能接受。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甚至有一个大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没有做好接待新生的工作就自杀了。反观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要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代。这样的反差(脆弱的心理准备和更大的挑战)已经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样的现实就更需要加强从小的挫折教育。这应该成为父母给孩子准备的一门必修课。
其实让孩子经历规矩就是经历挫折。做规矩的一系列原则都适合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例如,做规矩需要爱,要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除了他承担该承担的后果,同样离不开爱的陪伴。过分严厉的规矩所培养的孩子就像那干枯的树枝,虽然一开始强硬,但没有真正的生命力。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杀人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010年10月的一个晚上,有一个叫药家鑫的大学生驾驶一辆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开车回家,一个不小心,就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张妙撞倒。当药家鑫看到张妙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时,就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让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演变成杀人案。药家鑫并没有任何前科,在同学家长眼里也是一个很有礼貌的青年。更让人不解的是,药家鑫的父亲对孩子从小就非常严厉。可以说药家鑫从小在家庭经历了规矩和挫折。当药家鑫伏法后,他的父亲非常后悔,他意识到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对孩子的规矩过分严厉,导致孩子过分地害怕承担责任。在车祸现场,药家鑫唯一想到的就是逃避责任。我想如果其父在对孩子从小的严厉中能循序渐进,鼓励孩子承担能承担的责任,甚至和孩子一起承担一些责任,这个年轻人就有勇气面对车祸的责任,生命就不会停止在这个偶然的事件中。所以和孩子一起经历挫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培养孩子抗逆力的重要环节。
挫折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经说过:“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涵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确实只要父母自己留心,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挫折的好机会。例如,有一个孩子在游乐场上想玩秋千时,发现别的孩子正在玩,就开始有情绪。孩子的妈妈既没有自己直接找那个秋千上的孩子商量,也没有马上哄孩子去玩别的。而是抓住这次机会帮助孩子经历挫折。下面就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蹲下来):妈妈知道你很想玩,对吗?(说出孩子的感受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这样孩子会好受一点,因为他感到你的理解和爱)。
孩子点头。
妈妈:但是现在别的小朋友在玩,太不巧了。我们想想办法好吗?(把孩子从消极的负面情绪中引导出来,有积极面对的能力)。
妈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一下,他玩一会儿让我们玩一会儿,然后再让他玩,你说怎样?(教育孩子更具体的操作方式,让理性的语言替代感性的情绪。孩子的应答很重要,这样这个建议就是我们的方法而不是大人的方法,提供商榷的榜样。注意,这位妈妈一直用“我们”而不是“你”,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和自己在一起经历这个过程)
妈妈接着让孩子练习一下商榷的语言,然后自己和孩子走过去和秋千上的孩子交流。很多父母听到这个事例说在现实中别的孩子往往还是不肯让。虽然这样的结果还是会让孩子受到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尝试是不必要的。相反,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父母总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个明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坚韧不拔的态度,孩子就会受到教育。现实中巴菲特做到了,虎妈做到了,狼爸也做到了。所以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