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3613700000028

第28章 百 家 姓(19)

訾:古代有訾陬(zōu)国,居其国者遂以訾陬为姓。据说帝喾的一个宠妃即訾陬氏人,訾陬后又演化做单姓訾。一说訾姓原本为祭姓,因祭祀要杀牲,祭姓的后代认为姓“祭”不祥,所以改为字形相近的訾姓,或将祭姓读音易为zhài姓。

辛:夏禹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封其支庶子于莘(shēn,今河南开封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国也称有辛、有莘、有侁(shēn),其后人遂以地名莘或辛等为姓。商汤所娶有莘氏,即其国之女。又今陕西合阳东南亦曾是古代莘国故地,姒姓,周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居此国者也有以莘或辛为姓者。

阚:春秋时齐国大夫止曾居住于阚(今山东汶上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子孙遂以阚为姓。一说黄帝后裔南燕国(与北方燕国并非一国,在今河南延津东北)王族中有封于阚邑者,后代以阚为姓。

那:春秋时诸侯小国权国(在今湖北当阳东南)被楚所灭,楚把权人迁徙至那城(在今湖北荆门东南),权国王公后裔遂有以那为姓者。

简: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号续简伯,他的后人或以简为姓,或以续为姓,或以狐为姓,故简姓、续姓、狐姓同源同宗。

饶:战国时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其子孙遂以饶为姓。又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于饶,他的子孙后代也以饶为姓。

空:古代有小国名空,居其地者称空侯氏,空侯氏后代遂以空为姓。又商代始祖名契,契的后裔中有封于空桐(今河南虞城)者,子孙遂以空桐为姓,继而又演化出单姓空。

故事链接

1.晁错与“七国之乱”

西汉时,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官员叫晁错,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作“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pì),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像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来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吗?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恤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zī)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害怕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被无辜地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刘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起兵,哪里是为了诛杀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之已晚。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2.抗金英雄辛弃疾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消灭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人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人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奔到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被贬谪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先后担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作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3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原文 曾毋(wú)沙乜(niè),养鞠(jū)须丰。巢关蒯(kuǎi)相(xiànɡ),查(zhā)後(hòu)荆红。

注释

曾:相传夏禹之后第五代君少康中兴夏室后,封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建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被莒国所灭。鄫国太子出逃到鲁国为官,其子孙后将原国名鄫去掉偏旁邑,表示离开了故国都邑,只留曾字以为姓。

毋:战国时齐宣王封其弟食邑于毋邱,以延续田氏齐国的祖祀,其子孙后代遂以毋为姓。

沙:相传神农氏时有大臣夙沙氏,他的后代遂有以沙为姓者。又春秋时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后裔中的一支受封食邑于沙(今河北大名东),子孙后代以沙为姓。

乜: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乜,子孙后代遂以封邑为姓。

养:春秋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出逃至楚国,楚王封赏他俩大片田地以作养地食邑,其故址在今河南沈丘东与安徽界首西之间,他们的后代遂以养为姓。

鞠:相传周族始祖后稷的孙子出生下来时手心有菊形花纹,因古代菊与鞠字相通(一说生而有纹在手称作鞠),所以给他起名叫鞠陶,鞠陶后代遂以先祖名中鞠字为姓。

须:相传中古时东夷族首领太皞(hào)的后裔,春秋时期先后在济水流域建立了须句、任、宿、颛臾等国,其中须句国人后来便以须句或须为姓。一说燕国有附庸小国密须国,密须国公族后代遂以密或须为姓。

丰:西周初周文王灭了商朝崇侯虎的封国酆(今陕西户县),将其改作酆邑,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第十七子)于酆为邦侯,酆侯子孙后去偏旁邑字,以丰为姓。又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丰,子孙遂以丰为姓。

巢:相传远古时代巢居的发明者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以避免野兽侵袭,史称有巢氏。夏禹时封有巢氏后人建巢国,巢国人遂以巢为姓。

关:夏朝末年有贤臣龙逢,因其封邑于关,世称关龙逢。当时夏帝桀荒淫暴虐,沉溺酒肉,不理朝政,关龙逢屡屡直谏,触怒了暴君夏桀,结果被囚禁杀死,关龙逢子孙后便以关为姓。

蒯:春秋时卫灵公太子蒯聩(kuì)欲杀灵公夫人南子,灵公大怒,蒯聩被迫出逃到晋国。后卫国内乱,蒯聩趁机回国即位,是为卫庄公。卫庄公后裔子孙遂以蒯为姓。一说晋国大夫蒯得后代以蒯为姓。一说商代有蒯国,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其国人后遂以蒯为姓。

相:夏朝第五代王名相,建立都城相里,故城在今河北省境内,居住于相里的王族后裔遂以相为姓。又商朝第十二代君名河亶(dǎn)甲,也曾居于相地,他的后代中亦有以相为姓者。

查:春秋时,齐顷公有子食邑于樝(zhā),“樝”通“楂”,故其后代子孙以楂为姓,后又去掉木字旁改姓查。

後: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太皞裔孙中有名後照者,他的子孙遂以後为姓。此“後”姓不同于“后”姓,“后”姓另有起源。

荆:西周时鬻熊立国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称荆国,为楚国前身,故楚国也称为荆楚,楚国后裔子孙中遂有以荆为姓者。

红:西周周夷王时,楚王熊渠趁周室衰微,不断兴兵吞并周围小国,并封长子熊挚为鄂王。熊挚字红,故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其字红为姓者。又汉高祖刘邦后代中有楚元王刘交,刘交之子刘富封地于红,刘富子孙后代遂以封地红为姓。

故事链接

1.曾国藩的另一面

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皆我所不及。我所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插话道:“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