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3613700000039

第39章 千 字 文(6)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为农业是立国之根本,所以从帝王到百姓都把土地看得非常珍贵。古时候,帝王分封诸侯时,往往亲自拿起一块泥土,用茅草包了,郑重地递给被分封的人。可是,春秋时期的北方平原上却发生了这样一幕“封土”情景。

那时,由于晋国王室内部发生骚乱,晋公子重耳遭受迫害,长期流亡在外。一天,重耳和他的随从风尘仆仆地来到卫国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此时已是晌午,大家饥肠辘辘,都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像火球一样悬挂天空,田垅间麦苗稀稀疏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

“快看,那里有人!”有个随从喊了一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两三个衣衫褴褛的农夫停下手中的活,正围坐着吃午饭。

“我去看看。”重耳走下车子,来到农夫跟前,“求你们行行好,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重耳的嗓子都沙哑了,但语气非常诚恳。

“看这派头,你们是贵人哪。”有个上了年纪的农夫嘲讽道。紧接着,又哈哈大笑:“五尺高的汉子,却不能养活自己,竟向我等村野之人要吃的!眼下青黄不接,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多余的饭食给别人。”

老农说完,站起来,从刚锄过的地里捧起一大块土递给重耳,愤愤地说:“这个给你吧!”

“大胆村夫!”重耳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子,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贵族尊严的老农。鞭子刚举起,一位叫狐偃的大臣赶忙劝止道:“土地,是国家存在的根基啊。现在,上天通过村夫之手,把它赐给我们,这是好兆头啊。为何要发怒呢?请公子下拜受土!”

重耳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下跪叩头拜谢上苍。然后,他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他礼贤下士,文治武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基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但不要把她仅仅停留在美好的诗句上。每个人都应当经常到乡下,到田野里去,闻闻泥土的芳香,听听庄稼拔节的声音。

原文 孟轲敦素①,史鱼秉直②。庶几中庸③,劳谦谨敕(chì)④。

注释①孟轲: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敦:勉力,崇尚。素:素位。儒家中庸思想中提倡的安于素常所处地位的立身处世态度。②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③庶几:希望达到。中庸:儒家倡导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道德标准。敕:谨严,端正。

译文孟子崇尚安于素位,史鱼坚持正义敢言。想要中庸不偏不倚,恪守勤劳、谦恭、谨严。

故事链接

谏臣史鱼

在古代,有许多正直的官员,以敢于进谏流芳后世。在他们中间,有的谏言为明君听取,如触龙、魏征;有的进谏失败后遭贬,如屈原、韩愈;有的进谏失败而被杀,如比干、伍子胥。而人死后,尸体还继续进谏的,大概只有史鱼一人。

史鱼,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卫灵公当政时,身边有一个小人叫弥子瑕,深得国君宠爱。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臣蘧伯玉却得不到重用。

“亲小人,远贤臣。主公这样下去,可是要误国的啊。”看到这种情况,史鱼内心很忧虑,就多次极力进谏。卫灵公虽然表面上也答应任用贤人斥退奸人,但迟迟没有行动。

从此,史鱼终日闷闷不乐,哀叹声不绝,以至于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临去世前,他把儿子唤到病床前,说:“我身为朝廷命官,活着时不能进荐贤人蘧伯玉,劝退佞臣弥子瑕,惭愧呀!死后,还有什么资格享受丧葬大礼呢?我死后不要把棺木停放在正堂,放到北堂(即侧厅)就行了。”

史鱼去世后,家人含泪把棺木移放到北堂,治办丧事。前来凭吊的众人见状议论纷纷。这时,卫灵公也亲自来吊丧。

“子鱼德高望重,丧礼就是隆重些也说得过去。如此治丧,太寒碜了。这是谁的主意?”卫灵公厉声责问道。史鱼的儿子便将父亲生前的遗嘱告诉了国君。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这都是我的过失啊!待我回朝,马上照办,以慰子鱼忠魂。”又命人将棺木按礼仪安放正堂,隆重祭奠。第二天,卫灵公即传令,提拔蘧伯玉为上卿,黜罢弥子瑕的职务。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大加赞赏,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意思是,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正直。

正直忠诚,是做人的第一品性。史鱼是忠于国家的典范。

原文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yí)厥(jué)嘉猷(yóu)①,勉其祗(zhī)植②。

注释①贻:留赠。厥:代词,那个。嘉猷:忠告,好的谋划。猷,谋略,方法。②祗:敬。可用以加强词义,这里有敬奉、谨守的意思。植:树立。此处指立身处世。

译文聆听谈话要了解人家话中道理,与人交往须辨察对方脸色变化。留赠给人的应当是良谋忠告,勉励为人要谨守立身之道。

原文 省(xǐng)躬讥诫①,宠增抗极②。殆(dài)辱近耻③,林皋(ɡāo)幸即④。

注释①省躬:反省自己。②抗:抵抗,防止。极:极端,过度。③殆:近。④林皋:指退隐之地。皋,沼泽,水边高地。幸:幸好。即:靠近。

译文对别人的讥讽告诫要躬身自省,要时时防止增加过度的荣宠。得意忘形时往往就临近了耻辱,幸好有林泉山野可以及时地归隐。

故事链接

莼鲈之思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江(今江苏苏州)人。他为人旷达,不拘小节,富有文才,淡泊名利,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名士。齐王司马冏多次征召,他才来到都城洛阳,在大司马府做了一名属官。

那时,西晋王朝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司马冏做事骄横,生活奢侈,整天迷恋于宴席歌舞当中。他常常不问朝政,赏罚不明,根据自己的喜恶用人。张翰在司马冏手下当官,心中充满矛盾,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自言自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有一年秋天,刮起了凉飒飒的西风。张翰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细切的肉)的美味,顿时萌生了思乡的情绪。他对别人说:“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舒适随意,怎能因为贪恋官位和名望而被束缚于千里之外呢?”于是,他脱掉官服,命人驾车,不辞而别回故乡去了。

回家后,张翰常独自垂钓于湖边,高声吟诵于陋室。在野花芬芳的田野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着他那舒展的呼号。

不久,齐王司马冏参与“八王之乱”,兵败被杀,许多追随者都受到了株连。而张翰因擅离职守,早被齐王除名,得以免祸。

朋友称赞他说:“你真有先见之明啊!”张翰只是笑笑。

张翰见西风而思莼菜鲈鱼的故事,成了文人的千古思乡佳话。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名作《水龙吟》中有这样的句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为权势地位所诱惑,能够及时远离潜在的危险,是做人的智慧。

原文 两疏见机①,解组谁逼②。索居闲处③,沉默寂寥。

注释①两疏:指西汉疏广、疏受叔侄。汉宣帝时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少傅,在任五年,双双称病还乡,后世用为“功遂身退”的典故。②解组:解下印绶,指辞官。组,系官印自绶带。③索居:孤独生活。

译文疏广、疏受,见机避祸,解印辞官,有谁逼迫?独居日子,悠闲自在,不谈是非,安于寂寞。

故事链接

二疏散金

汉宣帝时,东海兰陵人疏广酷爱读书,研读《春秋》很有心得见解。他待人宽厚,彬彬有礼,教育子弟循循善诱,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传疏广进宫就职。”宣帝久闻疏广大名,便特意下诏征他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是皇太子的老师,地位高,待遇优厚。疏广入宫后,专门教授太子刘奭(shì)读《春秋》。不久,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身份被举荐为太子少傅。叔侄二人每天除了给太子讲解经典著作外,还谆谆教导他将来要做个明君。

太子每次入朝觐见宣帝,疏广总是走在前面引导,疏受跟在后面陪护,有礼有节,仪态典雅。宣帝看在眼中,喜在心里:“这叔侄俩作为太子老师,配合得真默契,这是寡人的幸事啊!”

刘奭十二岁时,学业大有长进。“时间过得好快呀,一晃就是六七年。”疏广常常想起远方的家乡。有一天,疏广对侄子说:“常言道,知足常乐。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今天,咱们叔侄俩备受皇帝恩宠,可以说功成名立。如果再不隐退的话,恐怕会后悔的。不如现在告老还乡,尽享天年。”疏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叔侄俩几次上疏,称年迈多病,恳求返回故里。

宣帝不得已准奏,厚厚地赏赐了二人。临行那天,长安城东门外冠盖如云,热闹非凡。众人摆下酒席果品为二疏饯行。在悦耳的鼓乐声中,叔侄俩乘坐豪华车马徐徐而行。路旁围观的人们感叹地说:“真是少见的贤人啊!”

疏广、疏受回到故乡,乡邻们纷纷登门嘘寒问暖。二人登上宅院旁边的土台子,将赏赐的黄金散发给了大家,并天天在家中设宴。这样过了一段日子,疏广的子孙沉不住气了:“怎么不给后代留点金银?”他们便暗地托同族老人去说情。

老人劝说疏广:“你也该替晚辈们考虑考虑,给他们购置点田地房产才是,千万别坐吃山空呀。”疏广沉思良久,说:“我怎么不给子孙做打算啊?我家已有不少田产,只要他们勤力耕作,生活不成问题。如果我留下这些金子,会贻祸子孙的!”老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叔侄俩死后,乡邻对他们的散金之德念念不忘。为了教育后人,便将当年散金的土台子进行加固,保护起来,取名为“散金台”。

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

原文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①。欣奏累遣②,戚谢欢招③。

注释①散虑:排散忧虑杂念。②欣:欢欣。奏:进,来。累:疲累烦恼。③戚:悲伤,忧愁。谢:辞别,指离去。招:招致,来到。

译文探求古人古论,思考至理名言。排除忧虑杂念,活得自在逍遥。喜悦如果增添,烦累自然排遣;忧愁一旦离去,欢乐也就出现。

故事链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文学家。因其门前有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一天下午,差役骑马送来一封信,称郡守将派督邮到县里来巡察。

县吏知道陶渊明的脾气,就提醒道:“大人,您刚上任八十多天,到时候可要穿戴得整整齐齐,去恭迎人家,以示敬意。这对您以后提升有好处。”

“一个小小的督邮也值得逢迎!”陶渊明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毅然取出官印,脱下官服,打点行李,准备回老家。

第二天,天还不亮,陶渊明已经坐到小船上出发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长满乱草),胡不归?”他早就想过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一路上,小舟如梭,晨风吹拂着衣襟,陶渊明觉得非常惬意。“到什么地方了?”他不时地催问船夫。“快了。”船夫笑着说。那个时候,东边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

天色大亮,陶渊明远远地看见了那熟悉的老屋,还有门口随风摇曳的柳树,他不由地加快了步子。

“父亲回来喽!”在门口玩耍的几个孩子高兴地跳着,簇拥着他进了院子。首先跃入他眼帘的,是墙角那丛淡淡的菊花和那棵茂盛的松树。

“给您接风。”妻子摆好了酒菜,给丈夫满满斟了一杯酒。陶渊明一边手端酒杯,小口品咂着;一边斜靠南窗,望着外面。白云无声无息地飘过,几只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多自由啊!”陶渊明忍不住地赞叹道,“云无心以出岫(山),鸟倦飞而知还。”

从此,陶渊明摆脱了污浊的官场,开始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并给后人留下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

做人要有骨气,这就是陶渊明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原文 渠荷的(dì)历①,园莽抽条②。枇杷晚翠③,梧桐蚤凋④。

注释①的历:光亮鲜明。②莽:密生的草。这里泛指园中草木。③晚:指季节晚,这里是说冬季。④蚤:通“早”。

译文夏季池塘荷花艳丽又妖娆,春季园林草木抽出嫩绿的枝条。枇杷树冬日里仍然青翠,梧桐叶子在秋天早早零凋。

原文 陈根委翳(yì)①,落叶飘摇。游独运②,凌摩绛霄③。

注释①委:枯萎。翳:通“殪”,树木枯死。②运:指飞翔。③绛霄:云霄。

译文可叹老树根已衰萎枯死,落下的叶子在风雨中飘摇。而悠游的鹍鹏正独立翱翔,展翅凌空直冲上九霄。

故事链接

李愿在盘谷的日子

公元792年,才华横溢的韩愈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他满以为这下可以被授予官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谁知,却久久被冷落。这一等就是十年。

九年后的一天,韩愈还在京城长安寓所等候安排,心情很郁闷。

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屋:“退之,我回来看你啦。”他就是韩愈的好友李愿,一直在太行山里一个叫盘谷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韩愈非常高兴:“老朋友,你怎么来了,快说说盘谷的情况吧。”

“盘谷泉水淙淙,土地肥沃。春天有鲜花,夏天有碧荷,秋天黄叶飘飘,冬天白雪皑皑。抬头远望,时常有雄鹰在蓝天翱翔。”李愿娓娓道来。

“真美啊,”韩愈好像沉醉其中,“那个地方人多不多?”

“可以说人迹罕至啊。你想想,盘谷地处大山之中,曲曲折折,地势险阻,谁愿意去啊。清静得很呢!”李愿继续说,“我开了一小块地,种了些瓜果菜蔬,自用绰绰有余。有兴致的话,我常常一人爬到山上登高远眺,顺便采摘点野果。天气炎热的时候,就整日坐在大树下乘凉,或者跳到清凉的泉水里美美地洗个澡,或者坐在水边钓钓鱼,沿着泉水散散步。每天起居没有固定的时候,没有乱糟糟的宴会歌舞,没有公文的烦恼。可谓天高皇帝远,独自任逍遥。”

“我也真想喂饱马,驾上车,跟你一道去盘谷啊。”李愿的一番话,说得韩愈心驰神往。

李愿住了几天,就要回盘谷去了。韩愈亲自为他斟酒饯行,并挥笔写了一篇传世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辛辣地嘲讽了当时社会上名利之徒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自己对隐逸之士的赞美之情。然而,韩愈还是不能忘情于效力朝廷,他并没跟随李愿回盘谷,而留在朝廷,成为一代著名的文豪,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原文 耽(dān)读玩市①,寓目囊箱②。易(yóu)攸(yōu)畏③,属(zhǔ)耳垣墙④。

注释①耽:沉迷。玩市:市场。东汉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在书摊上只看不买,因为他看上一遍就能背诵下来。②囊箱:指书箱。③易:轻视,轻易。:轻车。帝王使臣多乘车。这里指东汉党锢之祸严重,朝廷耳目常轻车简从打探搜集文士言论,予以迫害。攸:所。④属耳:倾耳听。此指窃听。

译文最好是沉迷读书徜徉于书摊,满眼见到的都是书袋和书籍。发表议论最怕是轻易随便,要防止隔墙有耳为此惹麻烦。

故事链接

曹无伤之死

公元前207年十月,沛公刘邦率军十万进入秦朝都城咸阳,临时驻扎在附近的霸上,并派兵扼守函谷关。十一月,项羽以四十万的兵力攻破函谷关,向关中进发。

“沛公肯定不堪一击。”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在心里反复地琢磨。“何不投靠项羽呢?”有一天,他派人向项羽密报说:“沛公有称王关中的野心,准备任秦王子婴为相,还想独吞秦宫的金银财宝。”

“我非灭了这小子不可!”项羽一听,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明天一大早,进军霸上。

得知消息,项羽的叔父项伯念及张良(刘邦的谋士)当年的救命之恩,连夜飞奔沛公军营,劝张良赶快逃离此地。

“沛公有难,我却逃走,这是不义的行为啊。”随后,张良把项伯引见给刘邦,说明了情况。经过一番权衡,刘邦决定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少量随从来到鸿门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