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3613700000040

第40章 千 字 文(7)

“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做梦也没想到我军能先入咸阳,更没想到会在这里同将军见面,真是一场误会。”刘邦一见项羽就诚恳地说,“我入关之后,把所有的财产封存起来,只等将军前来接收。派人把守函谷关,是怕有盗贼进入。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将军您的到来啊!”

“那些情报可是你手下的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也不会生这么大的气。”项羽说,“好啦,不说了。咱兄弟俩今天一醉方休!”

在宴席上,谋士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可是,优柔寡断的项羽迟迟不动手。最后,刘邦见势不妙,找了个借口偷偷溜走了。

回到霸上驻地,刘邦立刻杀了多嘴的曹无伤。

沉默是金。在某些情况下,言语不可不慎,可谓历史的教训。

原文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yù)烹宰①,饥厌糟糠②。

注释①饫:饱食。这里指过饱。②厌:饱,满足。

译文准备一日三餐饭菜应平常,适合口味填饱肚子吃啥都一样。吃得太饱肯定不想宰鸡又烹羊,饿着肚子决不嫌弃酒糟和米糠。

故事链接

1.朱熹喝汤

朱熹是南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诗人,被誉为继孔孟之后最大的儒学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做学问,生活清贫简朴,常常和学生们在一起烧些粗淡的食物吃。他有一个学生叫蔡沈,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才华出众。朱熹看重他的人品和学识,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有一年七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朱熹教学之余去探望女儿和女婿。当他气喘吁吁赶到女儿家时,已近中午,女婿也不在。女儿多日未见父亲,十分高兴,忙准备饭菜,想款待父亲。无奈家境贫寒,拿不出好酒好菜。于是,只好烧了一碗麦面汤,汤里撒了点葱花,算是葱花汤。

女儿把汤端上饭桌,苦笑了一下:“父亲,小女无能,没有什么好吃的来招待您。”

朱熹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安慰道:“这样的饭菜很不错嘛,吃来不仅喷香可口,可以充饥,而且还能滋补身体。”

“父亲真会开玩笑。”女儿尴尬地说。

“不是开玩笑。女儿啊,俭朴度日不正是我家的好家风吗?更何况当今世上,还有许多人连葱花汤也没得喝呢!”朱熹端起葱花汤,喝得有滋有味。饭后,朱熹向女儿索来纸笔,题诗道:“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蔡沈回家后,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便把诗贴在墙壁上,作为自己治家的座右铭。

2.宰相曾国藩

毛泽东曾说,在近代杰出人物中,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日常生活却非常朴素。在腐败丑恶的官场中,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一天,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吃饭的时候,满桌子都是山珍海味。“不成敬意,不成敬意。”盐商一边敬酒夹菜,一边说着谦恭的话。而曾国藩皱着眉头,只是象征性地动了动筷子。饭后,属下问:“大人,刚才您怎么才吃那么一点,是不是觉得饭菜不可口?”曾国藩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在家里,他绝不允许铺张浪费。饭桌上往往只有一个菜,跟贫寒人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有人诙谐地称他为“一品宰相”。偶尔碰到米饭里面有带壳的稻谷,他不是把它拣出来扔掉,而是嗑开壳,吃掉里面的稻米。

曾国藩平素穿的是家人为他织的土布衣服,很少穿丝绸之类。仅有的一件天青缎马褂算是他的高档衣服,总放在衣橱中,只是过年或重大庆典才穿一次。所以,这件马褂穿了三十年依然如新做的一样。那时,总督府里常有这样一幕夜景:曾国藩孜孜不倦地读书或批阅公文,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认真地纺纱绩麻。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老家有一座百年旧宅,已呈破败之相。当时,曾门兄弟人丁日渐兴旺,经常有客人登门拜访,旧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哥,你回来看看吧,我把老屋给整修了一番。”有一次弟弟曾国荃出资七千串铜钱将旧宅修葺一新。可是,曾国藩得知后非常生气,他批评弟弟说:“新房入住则易,搬出却难,贻害子孙无穷。”一怒之下,他发誓绝不踏进新宅半步。后来,曾国藩每次回乡都住旧宅,从未进过新屋。

身为朝廷重臣,曾国藩生活简朴,对子弟严格要求,是我们仿效学习的楷模。

原文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①。妾御绩(jì)纺②,侍巾帷(wéi)房③。

注释①异粮:指不同的食物。②御:指从事。绩:将麻搓捻成线、绳。③巾:头巾,这里泛指衣帽。帷房:内室。

译文假如亲戚朋友登门来拜访,长幼有别款待饭菜不可一个样。妻妾主内每日在家织麻把布纺,递衣递帽侍奉丈夫样样都不忘。

原文 纨(wán)扇圆絷(jié)①,银烛炜(wěi)煌②。昼眠夕寐,蓝笋象床③。

注释①纨扇:绢制的圆扇。絷:通“洁”。②炜:光明。③蓝笋:指青竹编成的席子。蓝,竹子青皮的颜色。

译文绢制的圆扇洁白又漂亮,银白色的蜡烛将室内照得雪亮。白天休憩,夜晚长睡,用的是青蓝的竹席、象牙雕饰的床。

故事链接

贫女“借光”

在公众场合,当我们需要别人提供某种帮助或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好处时,常常用“借光”这个词语。与“借光”相关的故事,大约最早出现于《战国策》。

很多年前,在一条江边,住着几户人家。每到天黑,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大家说说笑笑,非常热闹。照明用的蜡烛,由姑娘们轮流提供。

有一位女子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她觉得很羞愧,所以,总是第一个来,把屋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放得整整齐齐;收工的时候,往往最后一个离开,把门窗关好。

“咱们的房间真干净,做了那么多的活儿,连针头线脑也不见。”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但谁也没有留心究竟是谁做的好事。

有一天,这位穷女子因为家里有点事,来得迟了。当她走到门口的时候,忽然听到姐妹们正议论着什么。“真穷!连根蜡烛都拿不出来,就知道沾别人的光。”“等她来了,咱们把她轰走!”一个很大的声音说。

“原来她们嫌弃我呀。”穷女子心里很难受,她准备转身回去。

“不行,我得把话说清楚。”她想了想,又轻轻地推开门。屋里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一齐看着她。

“姐妹们,大伙儿刚才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穷女子似乎快要哭了,“我父母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就靠我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可是,晚上又买不起灯烛,只好到这儿来。我心里很内疚,所以,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儿。灯烛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儿光,你们又有什么损失呢?”

“是啊,多一个人,烛光不会暗淡下来;少一个人,烛光也不会明亮一些。我们为什么这么小心眼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余光,心留光明。做什么事都不能斤斤计较,要尽可能帮助他人。

原文 弦歌酒宴,接杯举觞(shānɡ)①。矫(jiǎo)手顿足②,悦豫(yù)且康③。

注释①觞:喝酒的器具。②矫:举起。③豫:喜悦,安适。

译文盛大酒宴伴随着歌舞弹唱,传杯接盏这酒喝得真酣畅。情不自禁手又舞来足又蹈,愉悦欢欣互相祝酒道安康。

故事链接

兰亭聚会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当我们唱起这首熟悉的歌曲时,心儿似乎也飞到了青青的草地上,流水哗哗的小河边。

在古代,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人们要举行修禊之礼,在水边沐浴,以禳除不祥。除此之外,也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踏青、临水宴宾等。公元353年的上巳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兰亭集序》记述了宴集的盛况和观感。

这天早晨,天气晴朗,和风习习。王羲之和好友孙绰、谢安以及儿子王徽之、王献之等四十多人来到了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

“好景致!”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抬头望去,只见兰亭环抱于崇山峻岭之中,树木葱茏,尤其是那片修颀茂密的竹林,更是青翠欲滴。半山腰,两股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在不远的山脚下汇合,形成一条浅浅的水渠,缓缓流淌,蜿蜒而下。

“爹,咱们玩流觞曲水的游戏吧。”王徽之提议说。所谓“流觞曲水”,是旧时的一种饮宴风俗,其方法是把盛满酒的杯子,放在流水的上游,任其漂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

“这地方倒非常适合。”谢安等人也极力赞同。

于是,大家纷纷在水渠边选好位置,坐了下来。有人早把酒杯漂到了水上。虽说没有管弦之乐助兴,但众人饮酒赋诗,也让人非常兴奋。

“大伙共写了三十七首诗,”有人说,“咱们编个集子,留个纪念,让逸少先生再做个序。”

“好,笔墨伺候!”王羲之当时已喝了几杯酒,兴致很高。只见他走到一张石桌前,铺好纸张,挥毫泼墨。很快,序写好了。那娴熟的笔法,那婉若游龙的神韵,纯美的文句,让在场的人惊呆了!从此,《兰亭集序》成了我国书法史上最为亮丽的一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原文 嫡(dí)后嗣续①,祭祀烝(zhēng)尝②。稽(qǐ)颡(sǎnɡ)再拜③,悚惧恐惶。

注释①嫡:旧时指正妻及其所生长子,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嗣:继承,也指子孙后代。②烝尝:古代冬祭名“烝”,秋祭称“尝”,这里泛指祭祀。③稽颡: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悲痛或感激的心情。

译文子孙一代一代向下得传续,按时祭祀请求祖先多荫庇。磕头下拜虔敬按规矩,诚惶诚恐惟恐失礼仪。

原文 笺牒简要①,顾答审详。骸(hái)垢想浴①,执热愿凉①。

注释①笺:措书信文章。牒,古代书板,也指公文。②骸:指身体。③执热:酷热难解。语出《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灌。”意思是谁不愿在酷热时,以沐浴求得凉快。

译文书信文章应简明扼要,回答问话要审慎周详。身上脏了想要洗个澡,酷暑难耐愿意寻找清凉。

故事链接

1.奔马杀犬

一天,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与翰林院的甲乙两位同僚上街散步。“哒哒哒”忽然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三人赶快往路旁躲避,只见一匹枣红马飞奔而过,可能是受惊了。

“嗷呜”不远处又传来一阵狗的哀叫声。大家走到跟前一看,原来,一只黄狗卧在地上,身子痉挛着,折腾了一会儿,便一动也不动了。“我看见了,是马蹄不留情,踏到狗身上了。”“这条狗也该死,谁让它躺在路当中晒太阳呢?”“常言说,好狗不挡道啊。”临街店铺的人都跑过来围观,人们七嘴八舌地说。

“有什么好看的,走吧。”甲同僚说。于是,三个人说说笑笑继续往前走。“咱们试着各说一句话,记录刚才发生的这件事。”欧阳修提议道。

“好啊,你俩比试比试,我做裁判,看谁叙述得好。”乙同僚应和道。

“那我就在永叔(欧阳修的字)面前献丑了,”甲想了想说,“有犬卧通衢(大街),逸马(狂奔的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一听,笑道:“如果让你编写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怎么能那样繁琐呢?”“不知永叔先生有何高见?”甲小心翼翼地说。当时的人谁不晓得欧阳修的文才呢?

“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只用了六个字。

“永叔果然简洁。不过照我看,似乎粗疏有余,精细不足,”乙同僚说,“出事的原因不清楚,倘若犬是立着,或者跑着,或者在狭窄的小巷,何至于丧命呢?再说,奔马究竟是怎样‘杀’犬的,也语焉不详。如此看来,甲公略胜一筹。”

“是啊,当简则简,当繁则繁。”欧阳修仔细一想,觉得他说得很有理。

文无定法,合适即妙。这种繁简取舍的功夫,需要长期磨炼才会谙熟于心。

2.暮春咏归

春末夏初,鲁国曲阜郊外。

清澈的沂水哗哗地流淌着。太阳高挂天空,散发着热量,热得让人觉得有点烦躁。若是跳到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一定会非常惬意的。河边,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围着孔夫子席地而坐,似乎谈论着什么。

一会儿,孔子站起身踱步走到河边,凝望着向前奔流的河水,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滚滚的河水,一去不复返啊!”

“先生,我们会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几位高徒早已站在他的身后,恭恭敬敬地应道。

“大家干吗这么严肃呢,随便聊聊各自的愿望吧。”孔子笑着说。于是,几个人又坐回原位。

“一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仰人鼻息,日子很不好过,而且还遭受灾荒。如果把它交给我治理的话,有三年光景,我可以使人人有勇气,懂道理。”子路爽直率真,向来快嘴快舌。听了他的话,孔子只是微微一笑:“冉有,你说说看。”

“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我还是有点把握的。只需三年时间,我就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我做不到,留给贤人君子吧。”冉有小心谨慎地答道。

孔子没加评论,把目光转向公西华:“你的抱负怎么样呢?”

“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公西华边说边作揖。

“曾皙,你怎么在弹瑟啊?”孔子说,“让老师听听你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