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的人生江湖
13620500000003

第3章 涉世之初,怀着不安分的“江湖心”一路狂奔(2)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了6年半,马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每个新学期,当马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张张新面孔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都会是一双双犹如盯着外星人看的眼睛。显然,学生们被眼前这个有着拿破仑般身材和“星宿老怪”般长相,而且与他们年龄相仿(1988年毕业时,马云刚刚24岁)的老师彻底震惊了!但是,这些特征是不足以征服他们的,幸运的是,上帝还赐予了马云一张可以胜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工作的“铁嘴”。马云的天赋也在这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喜欢搞一言堂式的死板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都能跟着自己一起互动起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即使是给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上课,马云也尽量采用全英文式的教学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对此还有很多抱怨,但渐渐地,他们就开始迷恋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了。

当时,马云的英语堪称是“杭州第一人”,很多单位都高薪聘请马云为他们做翻译,但马云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台,而是以兼职的身份发挥自己的特长。马云到杭州的一些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他讲课经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而且还讲得栩栩如生、激情澎湃,因此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就不上课了。因为每个班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会逃课去看马云“表演”,因此,马云也经常在无意中伤害到同事们的“自尊”。当时很多同事对马云都有意见,私下里开始纷纷调课,尽量避开与马云在同一时间上课。而且,同事们经常对马云诉苦:“你那边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我们这里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马云后来的创业伙伴、“十八罗汉”之一的韩敏,曾经回忆道:“当时马老师讲课从来不按照书本讲,而是海阔天空地跟大家谈一些海外奇闻。当时,同学们在大一时就开始报考英语四级了,这完全就是为了马老师而考的,因为大家觉得如果考不过就没脸见他了……”另外,与很多老师对待所谓的“差生”不屑一顾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是,马云对他们反而格外“关怀、照顾”。因为他很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小学、中学时,总是被大多数老师当作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对待,那种被歧视的滋味是不堪回首的,因此,马云对于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令马云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昔日的“差生”在经过他的一番调教之后,居然也能在课堂上满口英文,脱口而出了。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鼓舞和认可。所以,现在马云也经常说:“没有弱智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这句话让很多老师听了难免有些刺耳,但这却是马云的亲身体会,因为他深知被当作“差生”的苦恼和自卑,他更深知老师的关怀和照顾对“差生”的重大影响。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非常得意:“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笈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马云教书教得非常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中,读死书、做试卷是最没有能力的表现。

除了讲课讲得好并赢得学生的尊敬、同事的“嫉妒”和领导的欣赏以外,当时马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交了一群日后可以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他的同事,有在夜校等地方认识的生意人,也有崇拜他的学生。以至于若干年以后,无论是马云率队北上,还是杀回杭州,总是有一些不离不弃的伙伴与之形影相随,比如昔日的同事、现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彭蕾,昔日的学生周悦红、韩敏、戴珊、蒋芳等人,因为他们对这位马老师无比钦佩、崇拜,脑子一热也跟着他一起闯荡商界了。在后来的阿里巴巴创业元老“十八罗汉”的核心成员中,竟然有一半多人都是马云的学生,这在全世界的创业案例中也算得上是极其罕见的了。

多年以后,当马云无比自豪地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他自信地对着镜头告诉全中国亿万观众说:“天下没人能挖走我的团队!”敢说出这种话,是要有足够的底气的。这底气,便是来源于这批日后可以与马云走南闯北、生死相随的好伙伴。

刚刚从事工作的第一年,马云的工资每月大约有89元。这对一个刚刚毕业、又没有什么中、高级职称的人而言,马云或许没觉得拿这点钱很“委屈”,比起他那些被分配到地方中学教书的同学而言,能在省会城市任教,拿着一份稳定的薪水,已经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当时,高校就是马云的支点,而出色的外语水平、教学能力和人际交往天赋,也正是马云撬动整个地球需要的那根“足够长的棍”。

在大学教书期间,马云买房的趣事是很值得一提的。那时候,像马云这样的穷老师,并没有太多的闲钱,所以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选择住在教师宿舍。马云和大多数同事、朋友不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借了钱,拼拼凑凑地在离学校不远处买下了一套还算比较大的房子。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教师福利的逐渐改善,当同事们都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之后,马云却又把原先的那套房子卖了,在西湖区文华路买了一套将近200平方米的房子,这也就是日后常被人们提到的阿里巴巴的创业基地--湖畔花园。

精明的马云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会在房子上“下工夫”,都觉得只要有地方住就行了。若干年后,当谈起当年的购房心得时,马云颇有感触:“如果要我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我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我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把现在的这套抛掉,去买套更好的。”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多数人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有些人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些人连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还有些人甚至会经历家庭的变故、九死一生。也许很多人在这些磨难面前都倒下了,但殊不知,成功前的磨难是人生经验中最珍贵的财富,只有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才能看到成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自断后路,从优秀教师到精明商人

创业者没有退路,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马云

在大学任教的这段时间里,马云曾在西湖边上发起了第一个英语角。渐渐地,他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了名气。因此,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请马云做翻译,一时之间,马云根本忙不过来,可以说是应接不暇。于是,他便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专门请退休的外语老师来做翻译。

当时海博翻译社的第一个月总收入是700元,可房租却是2400元。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礼品,马云亲自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四处进货。除此之外,马云还销售过一年的医药,其推销的对象上至各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经过几番努力,海博翻译社在1994年的收支基本持平,到了1995年,开始赚钱了。海博翻译社在赚钱之后,马云就不再管它了,几乎都是靠手下的人管理。

1994年圣诞节后的一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一名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和马云闲聊,不经意间,他们就聊到了互联网。其实,他们两个人都不懂互联网,但是这并没有抹杀他们对互联网的兴趣。外教比尔讲得非常激动,马云听得也非常激动。这时的马云已经想到辞职下海,自己创业了,只是他还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1995年年初,马云受人之托,去美国洛杉矶负责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的翻译工作。在这期间,马云专门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去找比尔。非常喜欢互联网的比尔就带着马云到西雅图的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在这里,马云看到了两间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坐着5位对着电脑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根本不敢碰电脑,因为他可以说对电脑一窍不通,而且那时的电脑不像如今的PC那样小巧,在硕大的电脑面前,马云有些害怕,他不敢碰,生怕弄坏了赔不起。当时这个公司的人对他说:“不要紧,你就用吧。”说完,公司的人打开Mosaic浏览器,并键入Lycos.com,然后对马云说:“你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就可以了。”于是,马云便小心翼翼且略显笨拙地在键盘上面敲了个“beer”,继而就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心想:“怎么没有我们中国的啤酒?难道是中国的啤酒不出名?不好喝?没有知名度?那么,网页上有没有北京、浙江、杭州?总会有中国的吧?”于是,马云又在后面敲了Chinese,结果屏幕上跳出两个英文单词“NODATA”,马云又敲了Chinahistory,可是只找到了一个对单词的简单介绍。对此,马云感到很疑惑,于是便问道:“为什么有些能搜索到,有些却搜索不到呢?”该公司的人就告诉他说:“要做个homepage放到网上去,然后,全世界的人就都能搜索到了。”听到这里,马云想,如果能给海博翻译社做一个homepage,那么全世界就能搜索到它了,于是,马云便提出让对方帮自己做个homepage,对方很快就答应了他这一请求。然后,马云就一直守在机器旁,等着海博翻译社的网页完工。按照马云的要求,制作人员在海博翻的网页上写上了业务报价、电话、地址和信箱等信息。中午,马云就离开了这家公司。晚上,马云竟然就收到了5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都来询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竟然还是来自海外华侨的,而且还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的第一家中国公司。”此时,马云觉得互联网真是太神奇了,他兴奋地对VBN公司的负责人说:“你在美国负责技术工作,我到中国负责找客户,咱们一起来让中国企业上网。”

1995年3月的一天晚上,在杭州马云的家中坐着他的24位朋友,都是马云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之所以找他们来,就是想听听他们对互联网的看法。马云对他们说:“我要辞职,我决定做互联网。”接着,马云就开始宣传互联网,他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讲完后,朋友们问了他5个问题,马云却都没有回答上来。于是,24位朋友中便有23位反对他做互联网,都劝他说:“你开酒吧、饭店、夜校都行,但干这个绝对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如果你要真想干的话,那你可以试试。”对于朋友的这些意见,马云并没有听反对意见,反而是听了那位支持他的朋友的意见。第二天一大早,马云就立即到学校辞职,然后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六七千元,又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元,然后,马云就给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计算机老师何一冰打了电话说:“你听说过互联网吗?我们一起干互联网吧!”何一冰很快就认可了他这一提议。

于是,1995年4月,中国的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就成立了。公司只有3名员工--马云、妻子张瑛和何一冰。而此时距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还有整整4个月时间。

1995年5月9日,马云制作的中国黄页开始上线了,他先从身边的朋友开始,让他们在网上做生意。他的生意经就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联网有什么优势,然后,再向他们要资料,并通过EMS把资料寄到美国,由VBN公司将各个公司的homepage做好,然后打印出来再寄回杭州。马云将这些网页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一一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资料。此时,离中国能通互联网还有3个月的时间,因此,朋友们还不能实际看到自己的网页,很多人都在怀疑马云在编故事。对此,马云对朋友说:“你可以给你们法国的朋友打电话,给你们德国的朋友打电话,也可以给你们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电话费由我来出,如果他们说没看到你们的网页,那就算了;如果他们说看到了,你们只要付我们一点点钱就可以了。”当时,中国黄页的收费标准是一个homepage,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是2万元,而其中的1.2万是给美国VBN公司的。

就这样,马云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虽然他的中国黄页还没有被别人完全承认和认可,但已经有一丝发展的希望了。

寻梦互联网,中国黄页“骗子”

我是在黄页赚钱时走的,那年黄页的营业额是700万。我马云不会在失败时放弃,只会在成功时离开。黄页毕竟是我们的儿子,不管黄页今后怎样,我们都不会动它一根手指。

--马云

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经历艰辛和挫折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业者才会变得更加成熟,才能变得更加坚强,才能具备一个成功者必要的能力和素质。当然,马云同样也要面对磨炼这一关,他必须要闯过去,只有这样他才能成功。后来,成功的马云对自己遭受的种种磨难总是怀着一种感激的态度,他说,创业者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正确的对待方法就是正视失败,然后再重新开始,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直到现在,有两件事是让马云终生难忘的,对此,他曾说:“不管怎样,自己都要感激这段经历,是这两件事让我成熟起来的。一件是在创业刚起步时受骗上当,另一件是与人合作时被人拆台。”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哪种打击或挫折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我们面前。1995年4月至1995年8月期间,也就是中国黄页起步的阶段,是马云创业路上最艰难、最凄惨的日子。中国黄页成立的时候只租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只有一台马云从美国带回来的486电脑,当时的5万元资金在付完房租之后就只剩下6000元了。此后的资金短缺就一直困扰着马云,马云最惨淡的时候中国黄页的账上只剩下200元。看着资金日益枯竭,局面却迟迟打不开,马云真的是一筹莫展。

虽然当时的中国黄页在互联网上推出之后,许多海外华人看见了都非常高兴、激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家中国人创建的主页,于是他们纷纷致函来电,这给了马云莫大的鼓舞,可是,中国黄页在国内的业务开拓却是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现实就是这样,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或行业在早期也必定是寂寞的。中国黄页就是这种状况,它在启动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之前根本都没有听说过互联网,而且还对这种网上广告的做法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马云的每一笔业务都谈得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