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要有分寸
13620700000015

第15章 审时度势,进退有道(2)

第二位大臣当了宰相,而一夜未眠的那位落选了。

国王说:“一听说要当宰相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可见第一个人心里放不下事。当宰相,就要有腹中能撑船的度量。你看第二个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器啊!”

拿得起是一种功力,放得下是一种修养。拿起与放下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修养之一,我们只有果断清醒地放下应该放下的,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利害得失、祸福变故,接纳和融合所遇到的一切,才能腾出生命的空间,享有所拥有的一切。

选择与放弃是人生大智慧,它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拿得起放得下。

从前有一种蜘蛛猴,天性胆小,又聪明多疑,所以,捕捉这种蜘蛛猴很不容易。可是蜘蛛猴有个天生的弱点,那就是,它抓到手的东西就舍不得放下。当地的土著居民根据蜘蛛猴的这个弱点,把一粒花生米放在一个与蜘蛛猴手掌大小差不多的玻璃瓶中,当蜘蛛猴看见了瓶子中的花生米,便伸手进去把花生米抓住,攥成拳头的蜘蛛猴手掌却怎么也拿不出那个瓶子,但贪吃的蜘蛛猴,也不愿松开手。这样失去了一只手掌攀援的蜘蛛猴就很容易被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生活中不应把有些东西抓得太紧,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懂得这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行为为什么总是像蜘蛛猴那样,一旦有了抓住的机会,便紧紧地抓住,不舍得放下。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学会拿得起,更懂放得下,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趋向于圆满。

4.进退须有度,才能避祸端

一位哲人曾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刺猬型,一种是狐狸型。刺猬遇事只有竖起刺一招,而狐狸却可随机应变。其实,进退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刺猬”只是一味进,或一味退,最终走极端。而“狐狸”却总是会依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退有度,从而达到避祸的目的。

风平浪静时刻里的奋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人生中往往不总是只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只是一味地向前进是走不通的。人生之路崎岖坎坷,高耸入云,有寒不可御的雪山,也有深不见底,让人望而却步的悬崖。面对这些阻碍,你会如何做?“勇敢”地攀上雪峰?历史上多少骄子死在“高寒”之处;“无畏”地跳下悬崖?那只能粉身碎骨,永远无法达到幸福的彼岸。这时候,我们只能进,只有越过高山与悬崖,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远方。

元朝末年,豪杰四起,夺天下者比比皆是。比朱元璋早揭竿而起的人有,比朱元璋势力强大的人有,比朱元璋粮多地广的人也有,但天下却成了朱元璋的。这是为什么?“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缓”,就是正确的答案。缓称王的朱元璋以暂时的退让避其锋芒、养精蓄锐,在退一步中苦心经营着:粮更多了,墙更高了,兵更强了,马更壮了,从而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横扫天下,成为了得天下的王者。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我们的理想在远方闪耀,希望在彼岸召唤。我们当然要向着它前行。一味地退,我们只能站在原点,像一个懦夫在别人成功的欢笑声中碌碌无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进退体现在更微小的事物上。工作、学习中,当然要进,但也不能一味进,谁也不是永动机,长时间的努力之后适当的休息,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退须有度,才能避事端。做人既要意气风发也要平实厚重,不要在不应进的时候进,过于激进的态度会让自己看不到暗处的危险;也不要过于怕事,有些东西不能逃避,只有勇敢面对才能顺利解决;有些东西则要眼睁眼闭,不斤斤计较,落得宽大为怀。做人做事的进退之间要有度,一旦超过了度,你所有的理想都会落空。

海里有一种叫马嘉的鱼,其肉质鲜美,甚为渔人所爱。马嘉常潜藏于深海之中,不易捕捉,但是当春夏两季产半子鱼时,会随着潮水浮现水面,这就是渔人的大机会。马嘉行动敏捷,聪明异常,若有一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立刻逃之夭夭。

但马嘉有个致命弱点,便是生性倔强,不知进退。渔人深知马嘉的弱点,就将马嘉赶往一面网中。马嘉游过来,一旦碰到网,就愈朝着网往前行;愈陷愈深,就愈恼怒,于是鳃也张开了,鳍也展开了。就这样,它被挂在网的眼孔上,无法挣脱,只得束手就擒。

其实,在马嘉触网时,若不逞强就不会一头栽进网里;进了网里,若不生气动怒,鳃鳍齐张,也不会挂在网上,束手无策了。

进退有度,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不奢望成就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不强行去穿越本不属于自己的突破口,这样不但能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做得更好,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一个初次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自恃有几分才气,十分冲动,轻易便把经理得罪了。渐渐觉得自己在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几乎每次会议上他都会挨到批评。当他挨批成为会议中的保留节目时,他十分苦闷,由此生起了一走了之的想法。

在和朋友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之后,朋友问他:“公司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学会了吗?”他回答说:“没有。”“你愿意背着那些洗不清的罪名离开吗?”“不愿意,可是我在那里也一样说不清啊!”“那不一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何不学会了所有的业务之后再离开呢?”他仔细考虑了朋友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收拾好心情,低头实干,在公司源源不断地“充电”。一段时间之后,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他赢得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一笔又一笔的业务,也增长了他的信心和经验。而这时候他发现,那些中伤他的谎言也已不攻自破,他不想再离开了。

航行中的船只,在预见到大风浪的来临时,并不是要迎头冲上去,而是要暂避到无风的港湾处去。在自己实力强大时,迎头痛击对手是谋略,而在明知不敌之时,暂避锋芒更是智慧。知道进退的人,才能利用时机成就自己。只退不进,是懦夫;只进不退,是莽夫。进退得当,才能从容面对成败,潇洒成就人生。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进,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

进,单就前进而言,容易。别人进,我也进,同进同乐,岂不快哉!不用自己的思考,不用独特的视角,不用出众的智慧,顺着大流走,那样就万事俱佳了。

但退,却不像世俗所见尽然。在茫茫人潮趋之若鹜争抢前方金苹果的时候,旁若无人地从容而退,才是一种昭然、一种风度。

进退应依据形势具体而论,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与退乃是紧密结合的一体,是缺一不可的组合。唯有进退有度,才能使自己远离祸端,从而为自己的前行建立起更为安全的保障。

5.留退路,才有出路

现代社会中,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而不是用近视眼看世界。在环境好的情况下要想着为自己找个退路,在困难的环境下要懂为自己找出路。

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时,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事方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而问听众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并没有说对与错,“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为自己留下退路,日后遭遇危机之时,才会有出路可言。”

事间万事皆相生相伴、相互联系,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却受着外界条件方方面面的约束。这造成了我们对身边的事物认识有限,也就使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考虑不周。并且在很多时候,因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可以预期的,有些却是不能预期的。因此,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多做一些准备,为保全自己留一条退路。

公元228年,为了能让蜀国一统大业,诸葛亮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亲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并命令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在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地叮嘱,街亭地方虽然不大,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这场战争就必败。并且,安营扎寨最好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谨慎小心,不能有任何的失误。

马谡到达街亭之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来部署兵力,而是刚愎自用,骄傲轻敌,擅自将大军调到街亭山上去安营,副将王平指出了将兵营安置在山上的坏处:一无水源,二无粮道。如果魏军将他们围困到山上,并切断水源,断绝粮道,那么,蜀军将不战而败。要求马谡按照诸葛亮所说行事。马谡却认为自己通晓兵法,有时候诸葛亮还要请教他关于兵法的问题,你王平连字都不会写,知道什么兵法。并且认为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兵家常识,将大军部署在山上,就会让大军义无反顾,这是致胜的秘诀。

王平再次劝诫这样布兵是很危险的。马谡见王平仍旧对他的部署不满意,非常生气,认为丞相既然将主将的位子给了他,部队的指挥就是他全权负责,如果这次失败了,他甘愿斩首示众,绝对不会连累王平。王平再次表明自己正是因为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的百姓负责,才请求马谡遵循诸葛亮的指令。马谡最后仍旧没有听从王平的劝告,固执己见的将大军安置在了街亭山上。

魏明帝曹睿知道马谡将大军安置在街亭之后,立刻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张颌领兵抗击。张颌在到达街亭后,侦察到蜀军安置在山上,大喜,立刻命令军队切断山上的水源,断绝山上的粮草,将马谡及大军围困在山上,然后放火烧山。蜀军又饥又渴,导致军心涣散,还没有开始打仗,就自乱了阵脚。这时候张颌再趁势攻击,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大败。

因为这场战争,导致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的整体布局被打乱,结局是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而马谡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背水一战获得胜利,没有想到却导致痛失街亭。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只有将爱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马谡在街亭的战争中,就是因为没有想到给自己留有后路,他认为将后路切断之后,可以激发将士们的战斗力,却没有想到,在切断退路之后,给予魏军的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留退路”可以给人以极大的力量,甚至改变整个战争的局面,但是“不留退路”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当年毛泽东高瞻远瞩,不与敌人硬拼,退守农村,大打游击战,不也一样可以大败敌人吗?退往往是一种随局势调整计划的智慧,而一味的死守,不留退路看似英勇,实则有勇无谋。当年,希德勒电令保卢斯元帅死攻斯大林格勒,而不让其抓住有利战机,先行撤退,结果遭到红军合围,从而将30万大军送进了战俘营。所以不留退路并不是最佳的策略,学会变通,依据形势来调整自己的计划,该退则退,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只看到自己前面的路而往往忽略自己的退路。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退路往往是另外一条进路。一个善于给自己留有退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留有退路,可以使我们不至于一败涂地。退路很可能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带来希望。退路并不是转身离开,而是在转身之后为自己选择另外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做事还是经商,都应学会掌握与运用机变与权变之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给自己留好退路。

生活中总有些人坚持着要全力以赴、背水一战,不留余地。但是这种做事方法却往往无法使整件事情趋向于圆满。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想到给自己留条退路,那么说话和做事就能做到不疾不徐,不愠不火,恰到好处。

“狭路相逢勇者胜”,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些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的做事方法,如果是针对自己的,有些时候是激励潜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如果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话说得过绝、事做得太过分,没有给自己留出一点退路、一点回旋余地的话,便很容易会把事情弄僵,使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说不定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