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要有分寸
13620700000026

第26章 求人办事,口吐莲花(1)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巧。会说话的人往往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不会说话的人,却处处受限,寸步难行。古今中外,独领风骚,成就大业者,都是会交朋友、会说话的杰出典范。然而,说话不懂得分寸,往往会使原本有望成功的事情趋向于失败。说话有分寸,做事才会更加顺利。

1.对人说三分话

著名将军、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真正的领袖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必要时还得保持沉默寡言。无独有偶,在戴高乐之前几百年,中国明朝时期的吕坤在《呻吟语》中曾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呻吟语》的圣人,只不过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也许我们做不到像《呻吟语》中的圣人,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成为看透不说透者。

贺若弼,隋灭陈中的名将,其父贺若敦乃是南北朝时北周的大将,素以威猛出名,曾任金州总管。在参加平定湘州之战中立有大功,自以为可以受到朝廷的封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被奸人所诬,不赏反被降职。心中愤愤不平的贺若敦当着使者的面便大发怨言。

当时权臣宇文护早就对他有所不满,想要除之而后快。此次听到使者的话之后,便马上将贺若敦调回,迫其自杀。在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完后,他拿着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要让贺若弼记住他的临终遗言与血的教训。

十几年后,早已是大隋天下。贺若弼也早已经成为了隋朝的右领军大将军,任吴州(扬州)总管镇守江北,成为了灭陈的前线,在灭陈战役中任行军总管。但是在灭陈后与同为名将的韩擒虎争功,使得隋文帝杨坚心中极为不快,认为他一心想要贪功邀宠。贺若弼甚至在他人面前大表不满说,就连不如自己的杨素都已经坐上了尚书右仆射的高位,而他还是一个将军,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便有一些好事之徒将他的这些气话告诉了杨坚,杨坚便派人捉入狱中,但是后来又念及他有功,将其放回。

谁知贺若弼不但未曾警觉与收敛,反而进一步地夸耀他与太子杨勇的关系极为密切。后来,杨勇失宠被废,他又为杨勇鸣不平,文帝将他招来质问道:“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众人面前多次大发厥词,说他们什么也不会,只会吃饭,言外之意便是说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了?”贺若弼只得伏地请求,文帝将他消职为民,一年之后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并不重用,杨广篡位后,贺若弼由于对炀帝的奢侈进行非议,最终被隋炀帝所杀。

贺若弼父子的悲剧使我们更加明白了那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更不可以意气用事,说一些与事无补的怨言。对人只说三分话,对于不平与偏见最好的处理方式更是坦然地处之,心平气和、不努不怨、知止节欲。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在说话问题上惹祸被杀的比比皆是。人的嘴巴除了吃饭之外,便是要说话、要交流的,而你要交流的话很可能便会惹起祸端,所以国人只好话到嘴边留三分。君不见,在说话问题上有了技巧,便有可能会仕途一路通畅,事事顺利。但是也有俗语说:“多干活,少说话,寡言少语威望高。”看不惯的不说,看到真相不点破,不懂的不懂,懂了的也装不懂,要你从来不吐露真情,不说真心话,你必然会受上司的重视。在中国,说话是一门大学问:你越是不说话,越是装哑巴,你的城府便越深。如果你懂得见人说三分话的话,你便一定不会吃亏,因为你会掂量话的分量,预料话出去的结果。

《新唐书·列传·苏味道》中描写苏味道说,此人乃是赵州栾城县人……他对宰相府的各种规章制度极为熟悉,而且极为擅长随口回答皇帝的各种问题,向皇帝报告事情。但是他作为宰相,只不过占了一个宰相的位子而已,从来没有对国家大事有所阐发,作出贡献;他只是极为圆滑地应付差事,为自己谋取利益。苏味道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事哲学,他曾经告诉他人说:“在决定事情的时候,不要明明白白地表示态度。如果你明确表示了态度,而后错了,你就要后悔。凡事含含糊糊,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就行了。”因此,当时的人叫他“模棱手”。苏味道之所以可以平安地待在宰相的位置上到老,与他别样的处事哲学有着必然的联系,看透不说透,对人只说三分话,从来不会对人掏心掏肺,这本身就是交友、处世的秘诀所在。

李先生在一家知名的外企工作,有一次,项目经理告诉他,企业需要一个宣传案的具体策划。在经过了大家的讨论之后,李先生按着经理的意思加班加点地完成了策划。但是当策划被交到项目组领导那里时,他却被狠批了一顿。

在领导面前,李先生说,这方案是他们小组中所有人都经过讨论得到的结果,而且,他们的项目经理也非常赞同,这个策划案有60%都是项目经理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领导竟然直接将项目经理叫来,当面对质。主管领导追问项目经理:“听说这都是你想的,就这种东西还能叫方案,还值得你们那么多人来集体策划?我看你这个项目经理还是不要当了。”

从主管领导的办公室出来后,李先生又被项目经理狠批了一通,项目经理告诉他,以后说话之前动动脑子,不要一五一十地把什么都说出去。

可见,有些话真不该说,正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揭人短的老实话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特别是喜欢“快人快语”的那种人,在人际交往中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他会让你在人际关系上屡遭挫折。而一个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以怎样合适的方式说话办事。实话并不一定要实说,而是可以幽默、婉转地说,或者延迟一些说、私下里说,当众说是一种最不理智的说法。同样是说实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其效果便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职场新兵应该长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总是轻易地把别人当做知心朋友,动辄一吐真心,更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行为。听别人倾诉时,千万不要有如果自己不把心掏出来就负了一份人情的想法。人际关系是变化无常的,今天的知心朋友或许就是明天势不两立的对手,万一哪句话犯了对方的禁忌,你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就成了握在他手中的把柄。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成熟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世故通达。

由此,与水的精神联想到一起,随着地形的改变而更改流向,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与实际做事结合,那就是随心所欲事半功倍了。

2.多旁敲侧击,少单刀直入

话没有直接说明白,而是利用隐含的意思,使他人领会自己想表达的真正意见的方法,叫做旁敲侧击。旁敲侧击的说话方式大有学问,这本身是一种谈话策略,精明的人往往说话讲究算了说,糊涂的人却往往会说了算。

什么叫算了说?即在说话之前,先看看是谁在听、在哪里听、提出问题的角度、说话的程度,即深度、广度与高度。而一旦这些都考虑进去之后,再根据分析琢磨的方案循序地进行。有些人可能会是你的领导、上级,该说的还是要说,关键是你以怎样的形式去说。这样一来,旁敲侧击的说话方式便会极为有效了。

旁敲侧击在于旁与侧,并非正面,而是学会在旁面、侧面去提醒对方:这种敲与击或是弦外之音,或是通过震动的余波去触及他人的联想与反思。敲与击在这里都不是拼命地敲、拼命地击,而是轻轻地敲、软软地击。这种力度往往侧重于可以引发对方的警惕反应,而又可以容纳最佳的火候。这样既不会伤害到他人,也不会伤了和气,恰到好处,这才是旁敲侧击最难掌握的分寸。

但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人说起话来都比较直,这些人办事成功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说话过直,无法打动他人,所以才会造成这种局面。所以,当我们有话要说的时候,不妨来点偏的,这样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很多话并不需要直接说出来,在话中带出来就行了,更不要有直言的意思,而是靠暗示来表达。于是便有了一语双关、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等旁敲侧击的艺术性语言。

在齐国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在盛怒之下,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绑上了殿,并要召集左右的武士将这个人肢解了。为了防止有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干预,他甚至下令说:“如若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君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呢?大臣晏子眼看武士们就要对那个人进行肢解了,便急忙上前说:“且慢,让我先来试第一刀。”众人都感觉到非常奇怪:“晏相国平日里从来不会亲手杀人,今天这是怎么啦?”

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他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在要肢解人的时候,你知道他是从哪里开始下刀的吗?”齐景公一听此言方从愤怒中清醒了过来,他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人早已被吓得半死,待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的时候,真是一点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的脖子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多旁敲侧击,少直来直去地单刀直入,往往会使事情办得更加顺利,单刀直入的说话方式对于知己知彼的好友来说,也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放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样的直来直去便多有不妥当的地方了。在与不相熟、不能交心的人进行谈话的时候,最好多旁敲侧击少单刀直入。旁敲侧击是从题外话开始说起,而这题外话又必须是与当事人有关的。这便需要说话者具备相当巧妙的说话技巧了。只有这样,才可以办成他人办不成的事,才可以一举达到成功。

曹操对自己的二儿子曹植的才华十分欣赏,于是便想要废掉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告诉贾翊,征求他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立即哈哈大笑,他已经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废曹丕的事情了。

南朝的时候,齐高帝曾经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只有那么几个,而臣子却有无数个,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让自己没有台阶下,更不会如同傻瓜一样,见什么说什么,他们会想出一个好的方法,直说不行的话,便从侧面下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得到上级的宠爱与重用。在那么多的大臣中,伴君如伴虎,想要立足,没有一点心机是不行的。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不可有话就直说,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旁敲侧击,少单刀直入。

195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在苏联进行访问,并准备搭机去苏联另一城市进行参观,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到莫斯科机场送行。正在这时,飞机出现故障,一个引擎怎么也发动不起来。机场地勤人员马上进行紧急检修,尼克松一行只得推迟登机。

勃列日涅夫远远看着,眉头越皱越紧。为了掩饰自己的窘境,他故作轻松地说:“总统先生,真对不起,耽误了你的时间!”一面说着,一面指着飞机场上忙碌的人群问:“你看,我应该怎样处分他们?”

“不,”尼克松说,“应该提升!要不是他们在起飞前发现故障,飞机一旦升空,那该多么可怕啊!”

尼克松的话中既有辛辣的讽刺、涩涩的挖苦,又有着无声的指责,但是这些话却是以表面上看起来如同夸奖一样传了出来。听了这些话,除了苦笑,勃列日涅夫一行人什么也说不出来。尼克松并没有说什么难听的话,自己又何苦要落得个“神经过敏”的把柄呢。不直接说出指责对方的话,只是旁敲侧击,这样的批评实在是高明,表面上好像什么都没有,而且这样的话听起来也不疼不痒,但是它里面却藏着“玄机”。

所以,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也不能直说,这种时候,旁敲侧击绕道迂回便成了人们最佳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它不仅可以给人留下面子,同时也可以达到指责、批评的效果,这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日后一定要多个心眼,从侧面下手,这样才可以处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说话注意场合

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一件事: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与另一位曾经多次荣获过“先进个人”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参会的同事与领导对二位退休的老教师的工作与为人都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极为得体的肯定和赞扬。自然,两人相比之下,那位曾经多次荣获过“先进个人”的老同志所获得的美誉更多。

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极为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面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到此处也就可以了;但是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个人”的赞扬中深得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

老先生的话还没有落音,一位坐在他对面、平日里与他关系并不融洽的青年教师突然抢过了话头:“不,不是你不配当先进,而是我们不好,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中那不肯饶人、又让人难堪的含义令人无法接受,老教师的脸上立即出现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整个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