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13795900000006

第6章 几千年前的白种人入侵(1)

虽然古印度河文明被发现了,但20世纪初的印度人却并不一定喜欢这个发现。

实际上,这个文明的出现让他们的身世更加复杂了。在发现印度河文明前的百年里,印度人一直以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一部 分。雅利安,这个“光荣”的名字把他们和他们心中的欧洲“高贵”的血统联系在了一起,而不是和亚洲“低贱”的血统相配。

他们相信,几千年前在北欧生活着一群高贵的人种,叫雅利安人,在几千年前,其中的一支从北欧迁往了俄罗斯境内,再顺着欧亚草原到达了中亚,最后进入了印度,占领了这片没有人居住的荒芜之地。所以,印度人和欧洲人一样,都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19世纪,正好是人种学研究的高峰时期,大部 分的人们相信人种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人种聪明,有的则比较笨拙。那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雅利安人是最高贵的,犹太人是最低等的,这和我们现在的认知恰好相反,现在我们认为犹太人是最聪明的。

这种理论后来被希特勒所利用,希特勒认为,高贵的雅利安血统在欧洲只存在于德国,而在亚洲则只存在于西藏的某地,有一部 分雅利安人曾经顺着欧亚草原到达了西藏。他甚至派人去西藏寻找这些高贵的人,但无功而返。

在这样一个对西方崇拜、渴望脱离亚洲的氛围里,印度人却突然被告知,印度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文明,和欧洲毫无关系,的确不容易让印度的精英阶层所接受。

但这些精英阶层很少意识到,雅利安人,这个被他们视为光荣的称呼,也是一位英国人“赠予”印度人的。

在18世纪时,印度的雅利安血统还没有被认定时,人们普遍认为印度人的血统单独成为一体,既不同于欧洲人,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亚洲人,有可能是来自非洲的黑人,而黑人则被认为是最低等的人。当时统治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把印度人视为低贱的人种,认为其不配享有与英国人同等的地位。

但是,在这时,一位叫做威廉·琼斯的英国人进行了一项令英国人吃惊不已的研究,他宣称印度人和英国人是同种的。

1786年的加尔各答,琼斯爵士宣布了他的发现,不过,这个发现并非来自于任何实体的文物,而是出自一种语言的奥妙。

琼斯是加尔各答的法官,也是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他的时代,在印度的一部 分英国人正逐渐本地化,他们乐于承认自己是印度的一部 分,也愿意和印度人接触。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东印度公司的军队还在利用野蛮的武力摧毁印度的当地政权,将印度变成殖民地;另一方面,又有众多的英国精英开始学会尊重印度文化。

琼斯爵士是一位语言天才,他精通13种语言,旁通另外28种语言。在他的倡议下,英国人组成了一个研究机构,叫亚洲学会(The Asiatic Society),这个学会后来成了英国人研究东方文明的一个中心,并逐渐也对印度人开放了。

亚洲学会至今仍然存在,在加尔各答,学会与现在的加尔各答博物馆(Zndia Museum)比邻而居,甚至博物馆原来就是学会的一部 分,用来存放会员们发现和捐赠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直到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些古怪东西也是公众财富的一部 分,应当对公众开放,于是,加尔各答博物馆成了印度最早的博物馆。

在孟买,距离著名的孟买门不远,有着亚洲学会的一个分部 ,形成了一个公众性的图书馆。

也就是在成立亚细亚学会后,琼斯突然写文章 论述了一个堪称伟大的发现。他学习了印度人使用的古老梵语之后,宣称梵语和欧洲人使用的语言是同一来源演化的,并从语言学角度旁证了印度人和欧洲人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琼斯写道:梵语虽然古老,却构建得那么美妙,它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更丰富,并且比两者都要精致。但不论是在动词的词根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它们又都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共性,这些共性绝不是偶然可以解释的。这些共性如此强烈,以至于没有一个语言学家在检验过三种语言后,会不相信它们是从一个共同的来源演化来的(即便这个来源现在也许不存在了)。同样的原因(虽然不是这么明显),凯尔特语和哥特语虽然有了不同的混合,可也和梵语有着共同的来源,古波斯语也可以加入到这个名单之中。1786年2月2日,琼斯在亚洲学会发表此演讲,正式提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同源。这段演讲的原文可见《威廉·琼斯爵士文集》。——编者注这样,原本为欧洲人看不起的印度人、中亚(伊朗、阿富汗)人,都获得了身份的正统性。

琼斯爵士的研究掀起了轩然大波,欧洲人对于他的研究成果充满了敌视,认为他不应该凭借对语言的一知半解就胡乱地下结论。与此同时,印度的精英阶层却乐于接受这样的理论,他们的民族情绪正在逐渐积累,琼斯的研究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信心,英国人再也不能以血统低下为借口拒绝授予印度人统治权。

这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进入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不管是以后的政治学术团体梵社,还是纯粹政治团体国大党,都以作为雅利安人而骄傲。

后来的研究证明了琼斯爵士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已经相信,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茫茫中亚草原上、里海的附近,是雅利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雅利安人或者由于气候的变化,或者是其他原因,分裂成了两支,一支前往欧洲进化成了现代的欧洲人,另一支进入了伊朗、阿富汗,再越过兴都库什山脉,顺着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印度河谷地,最终扩散到整个印度。

印度人的自豪感持续了一百年,却又被另一事件——印度河文明的发现——而击碎了。另一个英国人马歇尔告诉他们:印度大地上有一个更古老的文明,这个文明不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个皮肤黝黑的民族创造的。这个民族可能真的来自于非洲,而雅利安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入侵者。

对于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来说,这样的事实他们能接受吗?

与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一样,他们考虑的不是事实,而是如何将事实变成自己需要的面目。于是,伴随着印度河文明,前前后后兴起了各种修修补补的理论。

首先出现的,是试图证明马歇尔只对了一部 分,印度河文明的确存在,但建设印度河文明的就是雅利安人。

然而年代学证据却表明,印度河文明始于公元前5000年,雅利安人在印度的历史却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两者之间有着几千年的差距,显然印度河文明更加古老。

当第一条路被堵上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找第二条路:证明雅利安文明与印度河文明的关联性。他们开始千方百计地把印度河文明变成“印度河—雅利安文明”,并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印度河—萨拉斯瓦提文明”(Indus\|Saraswati Civilization)。所谓萨拉斯瓦提(Saraswati),是雅利安人时代的梵语经典《吠陀经》中经常提到的一条河流。每一个文明都会有一批早期的经典留存下来,中国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希腊的经典是荷马史诗和柏拉图,犹太人的经典是圣经,对于印度来说,雅利安人到达印度后形成的第一批经典就是《吠陀经》,这些亦诗亦文的经典中记载了他们来到印度后的征战、生活片段。在《吠陀经》里,经常提到的是一条叫做萨拉斯瓦提的河流,但这条河不能和现在的任何一条河流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