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波段炒股才赚钱
13800600000005

第5章 干预之手引导市场进退(1)

【有效而直接的印花税调节】

截至2013年2月26日,A股账户数已达1.69亿数据来自中登公司官方网站。。可以说,股市的涨跌不再单纯是一个市场运行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股市涨得太高了,就会堆积泡沫,一旦泡沫越来越大,最后破灭,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而股市过度下跌,使得亿万股民被套牢,民怨载道,也会影响股市的融资功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形成恶性循环。涨得快了,管理层不高兴;跌得惨了,股民们不高兴;不涨不跌,大家都不高兴。

当实体经济出现异常时,政府就会干预市场,通过抑制投资来控制经济过热风险,或者通过加大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样的,当股市出现了异常,过度上涨或者过度下跌,政府同样会动用“干预之手”。如果说实体经济的调控政策对股市产生的是间接影响,那么管理层针对股市进行的调控,则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我们先看管理层如何改变投资者交易成本。

说到交易成本,想必每个投资者都很清楚,其一般包括印花税、交易手续费、过户费用,其中印花税为财政部收取,交易手续费为证券公司收取,过户费用等为相关服务机构收取。不同的证券公司有不同的手续费收费标准,证券公司有时还会进行相应的促销活动,如在某一时间段降低手续费率、针对不同的客户性质采取差异化的手续费率等。比如有些证券公司会对每月交易量达到一定金额标准的客户实行打折优惠。过户费每手0.1元,不足1元按1元计收,此费用很小。笔者在这里要重点讲一下印花税。

印花税是财政政策针对投资者交易收取的一个税种,这是一个不得了的税种。只要你交易,你就得交税,不管你赚还是赔。而且中国的印花税历史都为股民所诟骂,股市没见涨,税倒是一路飞涨。以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为例,2005年全年印花税达67.3亿元,2006年印花税达到179.4亿元,2007年更是高达2005亿元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在短短的两年间增长了近29倍。而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计分红807亿元,2006年共计分红1330.7亿元,2007年共计分红2831亿元数据来自李静、周俊:《1799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背后》,《投资者报》,2008年6月9日。,大家一目了然,上市公司的分红被印花税拿走了一大块。所以说,股市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抑或是猴市,投资者都是一盈二平七亏,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是包盈。

股市印花税不但是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也是管理层有效调节股市的一种工具。通过调整印花税率,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者交易意愿,影响股市的走向。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马上就会想起2007年的“530惨案”。2007年5月,由于股市连续上涨,出现了全民入市炒股的热潮,连路边的修鞋匠、菜场的大妈都能对股市“黑马”“白马”侃侃而谈。为了抑制这股投机热潮,财政部于5月31日凌晨公布,将现行股市交易印花税率从1‰上调至3‰。于是5月30日股市一开盘便出现暴跌,从5月29日至6月5日,上证指数最大跌幅达到21.5%,深证成指跌幅达20.8%,很多股票出现连续4个交易日跌停的走势。印花税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是直接、快速而且有效的。

2008年,股市进入了熊市,投资者信心不断被摧毁,股市一跌再跌,从6000点之上跌到了近1700点。管理层为了提振股市,同样动用了调整印花税的手段来影响股市走向。2008年4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3‰下调到1‰。投资者读出了管理层提振市场的意图,于是大量资金入场,推动了股市的上涨。上证指数4月24日在下调印花税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大涨304.7点,冲击3600点,涨幅达9.29%。当然,由于股市下跌未到位,实体经济未企稳,股市依然处于下跌的趋势之中。到2008年9月19日,管理层再次对印花税进行了调整,税率下调后又改为单边征收,意在鼓励投资者买入后长期持有,卖出才收税。显然,此举透露的信号表明股市出现了中长期机会,即政策鼓励长期持有而非短期投机,通过解读这一政策的意图就可以对股市作出相应的预判。之后,股市又出现了一波大涨的行情。

对于印花税的调整,我们可以按以下列出的模式进行操作:当管理层提高印花税,对股市进行调控时,退出股市回避风险;相反,当管理层为刺激投资者信心,通过降低印花税来提振股市时,往往会出现较强的反弹行情,此时可以介入股市。但需要注意的是,调控对于股市的影响会出现短期直接有效,而后效果递减的规律,如果实体经济及股市趋势未得到扭转,调控短期影响股市后就会减弱,股市还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运行轨迹中。因而对于这种调控出现的效果需要采取波段操作的方式,即当减税刺激股市上涨时应第一时间参与,获利后及时落袋为安;同样,当调控使得股市出现了短期过度的下跌,回避风险后同样会出现快速反弹的机会。这一点,投资者需要辩证、动态地来对待。

【供求关系影响股市走向】

截至2011年11月15日,上证指数全年累计下跌接近10%,不堪与全球各主要股指相提并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仍然保持着同比9%以上的增速,领先全球。显然中国股市在2011年似乎并没有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在供需失衡、资金分流和预期恶化三重因素影响下,显得力不从心。而在2012年,即便股市已经跌得很深,甚至跌到2000点之下,GDP也保有近8%的增长率,但股市同样没有出现什么机会,除了年末有一波反弹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处于下跌状态。之所以出现“跑赢全球经济却跑输海外股市”的现象,长期的供需失衡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商品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股票作为上市公司的证券化商品,同样受供求关系影响。那么,股市中供求关系如何变得失衡,又是怎样影响股市的走向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供求关系的变化。

一是新股的发行。当新股大规模发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申购,申购期会使这些资金冻结,从而限制可流动资金。例如2007年10月,中国石油(601857)在中国大牛市巅峰IPO(首次公开募股),网下网上冻结资金高达3.3万亿元。这必然会使得股市出现短期的资金失衡,同时新股上市交易后,会分流部分资金来进行买卖,最终造成供大于求。因此,大量新股发行,对股市来说不是好消息,上市的公司家数越多、发行金额越高,对股市的影响就越大。2011年9月底,中国水电(601669)的百亿元IPO计划,给当时已经疲弱的A股市场增添了巨大压力。虽说扩容和股市下跌没有绝对关联,但我国股市扩容过快继而导致股票供需失衡却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新股发行会分流资金,对股市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关注新股发行的情况。

新股的发行会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因而管理层会通过控制新股发行的节奏来对市场构成影响,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股市太弱的时候暂停新股发行。行情好才有人认购新股,2007年新股曾制造了不败神话,凡是新股上市大都翻倍,更有甚者如宏达经编(002144,重组后更名为宏达高科)首日上市即上涨了538.1%,赚钱效应使得投资者迷恋新股,从而壮大了打新队伍。但股市低迷之后,新股就很难发行了,人们态度悲观不敢参与申购,即便申购之后股票也不再如牛市一样,上市即大涨,甚至出现破发。如2011年5月,24只新股登陆,16只上市首日便宣告破发,庞大集团(601258)更以首日高达23.16%的跌幅成为破发“冠军”。行情好的时候,新股上市翻番,行情不好的时候,新股上市即破发。

新股与行情热度有很大的关系,而最为直接的调控手段就是在股市低迷时暂停IPO,而在行情回暖后又重启。行情不好的时候,暂停IPO,能够暂时缓和市场的悲观情绪,其主要作用是让投资者看到管理层通过调节供求关系来推动股市的意图,因而短期股市能够走稳。而重启IPO则会对投资者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股市实际运行情况来看,IPO的暂停与重启只是管理层的一个调控手段,并不会马上对股市的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这样来看: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投资者情绪高涨,股票供不应求,重启IPO并不会一下子改变这种供需平衡,因而股市能够继续震荡上行;而行情不好的时候,即便暂停了IPO,现有场内股票也不被看好,股市同样很难走强。管理层只会在股市表现好的时候重启IPO,此时短期回避后仍可继续参与,而管理层在下跌后暂停IPO,短期出现波段机会参与获利后也要及时卖出,等待市场真正底部的出现。

二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除了通过IPO融资外,上市之后还会在股市上继续融资,以便扩大经营范围或补充资本,形式上虽然与IPO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融进去的资能否带来投资回报,特别是在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监管还不尽完善的A股市场更是如此。融资猛于虎,上市公司再融资对股市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分流资金,另一方面会打击投资者信心。2008年中国平安(601318)天量再融资的传闻,使得中国平安股价暴跌,大盘连续剧烈下挫。由于对股市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最后中国平安不得不放弃了天量再融资的计划。此后浦发银行(600000)再融资同样带来了股市的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叫苦连连,连续不断的再融资成为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再融资,成为时时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因而,波段操作需要参考新股发行节奏,了解市场每个阶段再融资的需求量,再作出相应的操作决策。

2011年前三个季度A股市场再融资额达到3513亿元,同比增长53%,加上IPO融资额2333亿元,总额达到了5846亿元,合计融资总量基本与2010年持平。持续不断的扩容压力让部分投资人士对救市政策产生了不信任感。股市本来就处于弱市,除了不明朗的经济预期和高通胀的威胁,再加上大量的再融资,使得股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