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辛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是西安支宁知青,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反正生产队的人都叫她小辛。小辛老师常扎一对短辫,胖乎乎、憨敦敦的,讲课时用浓重西安口音的普通话。“天安门”的“天”被她读作“千”。
在以文盲人口为主的生产队,城里来的小辛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当时生产队的小学只有一二年级,而且在一间教室上课,教室的里间便是小辛的家,她吃、住、办公都在这里。
小辛老师到我们队上后,队上专门派人给她打了一个小土炕,我们都去搬炕面子、土矶子。安居之后,基本的生活保障工作则由我们和老师自己去做。我们村吃水不方便,要到六七里外的井上去拉,每次拉来的水一半倒在老师的缸里,一半用来班里搞卫生。小辛老师只有一口缸,学生口渴了打了报告,拿起水瓢就是一肚子凉水。春夏秋冬,莫不如此。我们基本上每两周到井上拉一趟水,二年级留了几级的“老四”个大力壮,最能干,由他掌着架子车,我们一群毛毛兵连推带搡,边走边玩,一大桶水就拉了回来。烧柴比吃水更麻烦,我们那里烧火常用的是沙蒿,要过长城到十里地外的内蒙古地界去拉。因为路远,沙子大,仅凭人力是不行的。老师从生产队借了一个大红草驴,套上车子去了,大家分头捡好柴后集中。一路上,车陷到沙子里草驴拉不动时,毛毛兵便发挥作用了。
第二年春天,生产队里来了一个照相的,辛老师和大家合了影,然后站在风中来了个单人照。等照片洗出后,黑糊糊的,十几个人的合影是张二寸小照,照相师的水平实在太凹了,当然山里孩子头一遭照相,也不会处理表情,照片上的孩子们有的龇着牙,有的皱着眉,有的像是在笑,有的像是在哭。而小辛老师那张单照稍好一点,她穿着那件灰色的风衣,肩挎搽油皮包,面带微笑立于风中,盐池春天的风把她一缕头发刮在了脸上,虽说有点飘逸,但还是不太美气。
那年秋天,小辛老师回城了。据说是到西安什么缝纫机厂还是服装厂当工人。我大妈是她在生产队最好的朋友,小辛老师也经常姐姐长姐姐短的,显得特别亲。在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这是一份难得的友情。村里人对小辛老师都很友好,虽说日子穷,但做个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小辛老师来吃,而老师到谁家,我们那帮胆小的孩子们总是逃得无影无踪。辛老师走后,大妈说,小辛一直喜欢我四叔,那时四叔刚高中毕业。大妈想撮合,但四叔嫌人家长得不漂亮。我不无遗憾地说,我咋就看不出老师哪点不好,人家胖乎乎的,一笑脸上还有酒窝。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