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就这样hold住幸福
13860300000025

第25章 不自寻烦恼(1)

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看到的是他自己,外面的世界只是他心中的映像而已。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镜像里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反应,而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

忠告1 自我贬低就是自我伤害

有这么一个人,大家都觉得他可怜。怎么可怜呢?他特别喜欢说“不行”。在他的眼里什么都不行:工作不如意,建议他换工作,他说不行;老婆霸道,他很受气,大家建议他好好和老婆谈谈心,他说不行;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这个人眼里就是个大难题,所以他的每一天都在不如意中度过。

《塔木德》说:“慈爱的上帝是为我们着想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犹太人坚信可以凭着自身实力来获得财富,改变自己的命运!有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让人看了佩服犹太人有多么自信。

有一位年轻人在河边唉声叹气,一位犹太教士说:“傻孩子,你是一位百万富翁,叹什么气呢?”年轻人不信。

教士说:“我出二十万买你的健康,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教士说:“我出二十万买你的青春,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教士说:“我出二十万买你的美貌,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教士说:“我出二十万买你的大脑,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教士说:“我出二十万买你的良心,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教士说:“我已经出价一百万了,仍然买不走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说你不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呢?”

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以上帝的“特选子民”自居,他们在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自己和其他民族的人不同。即使在历史上遭受无数磨难,犹太人的这个信仰从不改变,并且更加坚定。这份自信令他们超常发挥自身潜能,结果时常变许多“看似不能”为“居然成功”。

犹太人懂得,积极的自我形象会赋予一个人直面前进路上一切障碍的性格。所以,他们从不自我贬低,无论处于哪种境况都会为自己打气。

现实中,很多人不是输在自己“不能”上,而是输在“觉得自己不能”上。觉得自己不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看到的都是自己不足。我们不爱听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却不曾想到,一个破坏性的自我批评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要远高于别人做出的真实的消极的评论。

那些总是说自己缺点的人,到后来真的相信自己有这么多的缺点。一旦他们相信自己,他们的行动就处处受到自己想法的限制,他们就会真的变成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的人。

如果我们总是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就会形成积极的思维,当一个人拥有积极思维并且在内心里这样评价自己时,他们就开始相信自己这些优点了,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越发喜欢自己。最为幸福的是,拥有了积极的思维后,就能恰当地区分他人的建议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如果是建设性的,会欣然改正。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型战场的话,被“上帝爱着的”自豪感会让一个人激情满怀,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不断地去攀登,才不辜负上帝的偏爱。他们总是兴奋地寻求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被认可,像一头豹子一样不断地去征服一切,把自己推举到生活的中心位置,最终摘取了属于自己的成功。智慧的犹太人就是这么激励自己的,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那些总是在贬低自己的人,内心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情绪。要想让他们积极起来,就要先改变这种心理倾向,完全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最难做的就是去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首先列出自己不喜欢的行为习惯,然后按着改变的难易程度排序,一次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改正的。有了目标,行动就有了效率。在接下来的日子,就要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怎么做。当新的行为方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最好二十一天吧,就会巩固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好的旧行为习惯就没有了。

就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丢掉坏习惯,建立好习惯,渐渐地,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在自我赏识中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

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点和长处,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当这些优点不是特别突出的时候,就更难显现了。那么,就勇敢地列出自己的优点,告诉自己这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是让自己笑傲江湖的法宝,促使自己把这些长处发挥出来,这样会更看得起自己。

忠告2 看到的是我们的现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苏东坡没事又和佛印较劲。佛印问:“你看我这大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苏轼说:“那是一堆大粪!”苏轼又反过来问了佛印相同的问题。佛印回答:“我看到了满腹的锦绣文章。”苏轼乐呵呵地回去跟苏小妹炫耀,说他今天和佛印斗嘴,又赢了。苏小妹在一旁直摇头,叹着气说:“唉,你是输了呀!”东坡不解。小妹继续说道:“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他看出的东西就是怎么样的。你说人家佛印是满肚子大粪,其实是在说你自己。而佛印因为自己有满腹文才,才会看到你有一肚子的锦绣文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塔木德》说:“你如何待人,人如何待你。”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别人就有权利怎么对待你。在日常交往中,当一个人受到令其不满意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心理别扭的时候,生气的只是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觉得别人太不通人情、太不懂事了,却很少想到自己也曾这样对待过别人。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叫做《镜子里的小花猫》。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故事,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一只小花猫在房间里玩耍,忽然间它看到镜子里有一只和自己长得很像的小花猫,就问对方:“你是谁?”镜子里的小花猫没说话,却瞪起了眼睛。

“为什么不回答呢?”小花猫心道,“太没礼貌了。”就这样,小花猫有点生气了。立时,眼睛睁得大大的,举起尖利的爪子,竖起长长的尾巴,向镜子跳去。镜子里的小花猫也凶巴巴地向它冲过来。小花猫更生气了,便用爪子去打对方。镜子里的小花猫也不甘示弱,以牙还牙、以爪还爪。

“好痛呀!”小花猫尖叫着跑到猫妈妈身边,气呼呼地问,“它干吗对我那么凶呀?”猫妈妈莫名其妙地问:“谁那么凶呀?”小花猫把刚才发生的一幕原原本本地跟猫妈妈说了。猫妈妈哈哈大笑,而后认真地说:“傻孩子,镜子里那凶巴巴的小花猫不就是你自己?其实在生活中与别人交往也一样,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面前的那个人仿佛是一面镜子,通过这个镜子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

猫妈妈的一番话让小花猫明白了:原来镜子里的猫就是自己啊!按妈妈的话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以后不管和谁玩,都要对人家态度好,要不,人家怎么会喜欢我呢?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脸,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脸。我们以怎样的面孔迎接别人,别人就会以怎样的面容迎接我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待我们,就要怎么对待别人。我们要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先要对别人有礼貌;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先尊重别人;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援助,就要有援助别人的习惯。这个道理就像播种和收获一样,种下了什么,将会收获什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利益”是个很敏感的词语。当你觉得别人占了你的便宜的时候,不要生气,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占过别人的便宜。这样,或许就能接受这一丁点的不公平了。对方呢,也会感受到你的态度,遇到类似事情,也会变得宽容大度起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粮食不充裕的时代。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这一桶粥的量正好够每个人都吃饱,可实际中,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轮流来当分粥的人,一周下来,每个人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是饱的,而且是撑着了的。后来他们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但是,即使这个人很努力地去分,大家还是觉得他有私心。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还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避免剩下最少的,让大家都吃到一样多的,每个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大家也能理解,因为勺子毕竟不是天平秤啊!很快地,大家就开心起来了。

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碗里的粥,其实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我们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表明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认识,只有认识到自己怎么做别人就会怎么做,我们才能真正地用心控制自己,想办法给别人带去快乐,也能获得自己期待的快乐。

忠告3 嘴巴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习惯用“他这人有口无心”来为那些因为口无遮拦而伤人的人开脱。其实,这么做倒惯出了这些人在说话上的坏习惯,无意中伤了很多人的心,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一定要记得,我们的嘴巴是我们的明天。

《塔木德》说:“应该由心来操纵舌头,而不应该由舌头来操纵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前要好好考虑,考虑好了该不该说、怎么说后再说出来,才不会说错话,才能成为一个有口德的人。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伤人。生活中,常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无意说出的话,他怎么就当真了?不理解玩笑话会伤人,甚至觉得别人不够通情达理。这样的人,不懂什么是口德,当然不会讲口德。

有这样一个人,说话从不讲口德,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见到人家大学毕业生在村里搞调研,就说:“看看,现在的学真是白上!花了那么多钱读书,到头来还得扛着锄头种田!”如果谁家有什么不想外漏的隐私被他发现了,不用过夜他就能宣传得全村人都知道。如果谁家没有儿子,他张口就是:“绝户头!”总之,这个人的那张嘴,从来是想起什么来说什么,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心情。这样的人因为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带给别人不快的感受,是不会被别人喜欢的,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社交,都会因此受累。有时,还会引来更大的祸患。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杨修就是因为屡屡多嘴而被曹操记恨,最后死于非命。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视察。曹操看后一言不发,只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人皆不晓其意”。这个时候,杨修却说出了:“‘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门改好后,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因为被杨修识破而不高兴。

杨修看到“一盒酥”,便一人一口和大家分享了曹操最爱的美食,嘴上还念念有词。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众人才恍然大悟,将酥吃了个精光。事后,曹操问其故,杨修答道:“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为了防止在睡梦中被别人暗害,就对手下人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侍卫给他盖被的时候,被曹操杀害。曹操随即上床装睡,睡了半天后,故意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据实相告。曹操听了顿时大哭,并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会梦中杀人。下葬时,杨修指着近侍尸体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佛陀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曹操对杨修的恨不断累积,终于在杨修说破曹操“鸡肋”的意思后,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制以斩首之刑。

由此看来,口比心大祸患无穷。如果心比口大,说话之前多思考,就不会有不和谐、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说好话,修口德。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多么好的事情,到了有的人的口里,就变成坏事了。不管多么坏的事情,在另外的人口里,就变成好事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口德。口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善良与大度。一个善良、大度的人,与人交谈,会很坦诚、实在、不虚伪,总以善意待人的人,必然思想清净,心地纯洁,与善人言,暖如布帛。从这种人外表的微笑中是可以看见他们内心的微笑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说赞美、鼓励、支持、感激的话;少说批评别人、指责别人、侮辱别人的话。凡是诚实的、对他人有助益的、能够宽慰他人的、充满智慧的语言,都是有德行的话语,多说这样的话,就能积累口德。对于处境艰难的人来讲,鼓励的话语更能帮助他们燃起希望的火花;而对于心情低落的人,说一些安慰的话语,更能让他们如沐春风。

2.不搬弄是非。

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这边说说、那边说说、乱传话的人最能搬弄是非,也最令人讨厌。因为,这样的话语很容易让对方心情不好,也很容易挑起争端。所以,聪明的人不但不当着人说别人,而且喜欢在人前赞美别人。遇到有人说嘴,一笑而过,从不往心里去,也不加入这些口水战。

3.说话前,想一想。

在说话之前,想想这句话适不适合在这种场合说,如果要说,这个时候适不适合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出来最为合适。千万不要以为,敢说是勇敢的行为。俗话说,言多必失。考虑不周到说出来的话,可能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惹出是非和麻烦,影响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