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13892600000018

第18章 包豪斯校舍/德国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包括教室、工作室、车间、图书馆、礼堂、餐厅、教职工与学生宿舍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德国建筑家格罗皮乌斯设计。位于德国德绍。

格罗皮乌斯(1883—1969),建筑教育家,现代派建筑倡导者之一。原籍德国,1937年移居美国。曾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和设计研究生院院长。

蒙德里安那种方格子冷抽象绘画,对绘画的影响并不大,它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建筑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是一个战火未及的中立国,各地建筑家为躲避失业而纷纷来到荷兰。1914年前建筑学上的新理论,在荷兰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著名建筑家伯拉杰、赖特等人,在研究合理使用建筑空间、减少增加负荷的装饰和寻求新材料方面确定的规则,很快影响到欧美各地,并在更广大的地区流行开来,遂成为一种“国际风格”。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遍使用,原来各踞一方的民族风格的局限性被突破。为使建筑设计尽量减少沉重的墙面,外墙增加了玻璃、金属壳,窗洞可任意加大,自由处置,因而有规律的矩形是最适宜的整体造型。

格罗皮乌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提出过独到的建筑观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推动现代建筑发展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是一位极为重要的现代建筑大师、建筑革新家。1919年他在德国创建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国立威玛房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广罗有见地的艺术家,并为学校设计了集中体现现代建筑思想的新校舍。

包豪斯在格罗皮乌斯时期,其建筑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德国德绍新建的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校舍按功能性质分成教育用房、生活用房和职业学校三部分。四层的教学楼和六层的学生宿舍之间连以低层礼堂餐厅等服务用房,与四层的职业学校隔路相望,并以横跨公路用做办公和教员室的过街楼相连。均用砖混结构,一律为平顶,外墙为白色抹灰。

校舍在设计上有许多新颖的特点。

首先是把建筑的功能看成设计的出发点,这对古典学院派由外向内的设计习惯是有力的冲击。格罗皮乌斯按不同功能分块划格,依相互关系确立位置与形态。教学楼主要安排工艺车间,需要充足的光线和宽敞的空间,所以占据临街位置,采用大片玻璃墙面;学生宿舍则为公寓式造型,位置既与服务设施相接,又靠近户外活动场所。

由于这一点,又形成其第二个特点,即采用灵活自由的构图手法。古典设计很少在公共建筑上应用不对称构图,格罗皮乌斯则把校舍设计成不对称式,各部分的大小、高低、形式和朝向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都不容忽视。轴线很多又没有主轴,入口不少又没有中心。所以,它没有正立面,只有纵横交错、变化多端的整体形象。自由的处理方法也带来了高低、长短、纵横的对比,玻璃幕墙与实墙的并列则产生了虚与实、轻与厚、透与不透的视觉对比,使建筑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朝气。

建筑的艺术效果不是凭空的人为堆砌,而是顺应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而设计,没有线脚、没有檐口、没有雕饰,任何古典的装饰手法在这里都是虚伪的、不适当的。它的美来自形体的变化、材料的质感和建筑要素的合理布置,窗格、雨罩、阳台栏杆和玻璃幕墙是建筑必需的,也是有效的装饰。

它的行政办公楼集中在宽敞而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的过街楼上。这一外表矩形的组合,无论从竖向还是横向看,其光与影的关系、窗与墙的结构,几乎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画不谋而合。校舍的平屋顶,长而连续的白色墙面,以及成片排列的虚窗面,创造了一种敞开式的轻盈结构。若登高俯瞰,建筑物好像飘浮着一般。

包豪斯校舍的建造表明,一旦摆脱了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就可以灵活自由地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社会生活的新型建筑。它成为现代建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此逐步形成了一股波及整个世界的“国际式”建筑的巨潮。这座建筑后因格罗皮乌斯被纳粹分子迫害而闲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损坏。1974年后,作为重要文物予以重建。

见仁见智

1925年,包豪斯从威玛迁到德绍,格罗皮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它是包豪斯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是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建筑首次出现的完整形象。

(邵大箴主编《现代艺术辞典》)

包豪斯学派代表了现代建筑艺术的另一风格倾向。包豪斯学派主张对20世纪建筑艺术的几何化起了很大作用,但主要不是体现在摩天大楼方面;相反,为了克服高层建筑的几何化与单调感,运用抽象主义大师所主张的个性与象征,在诸如天文台、博物馆、教堂、歌剧院等建筑中开辟了现代建筑艺术的新风格。这些建筑既有一定的几何化与抽象化倾向,可算是包豪斯学派极力主张的国际风格,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一座建筑一种风格,决不重复,置于单调化的现代城市楼群中,极具个性魅力,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