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底捞你学不会
1402700000028

第28章 张勇其人 (1)

张勇其人

张勇是四川简阳人。简阳距离成都80多公里,是四川省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简阳农业发达,是成都的菜园子。世界进入工业化后,农业发达几乎就是经济落后的代名词,简阳也不例外。

1971年出生在这座农业大县县城的张勇,是在5家人共住的一个大杂院里长大的。张勇的家境在那个大院里属于一般,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一个奶奶。

张勇的童年正好赶上中国物资最匮乏的时期。5家平民中生活最好的一家,男人是县城一家国营旅店的经理。这位经理当时喝酒的下酒菜经常是几粒花生米,每一粒还要掰开4瓣吃。因此,贫穷成了张勇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敌人,有关物质贫乏的回忆几乎构成张勇儿时记忆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双手改变命运”才变成张勇和海底捞的人生目标。

贫穷不仅是张勇的敌人,也成为他解释这个世界的哲学。直到今天,谈到社会不公平现象时,他往往只归结为一句话:“都是贫穷造成的。”

可幸的是,张勇儿时的贫穷并没有给他造成自卑,因为当时大家都穷。相反,在贫穷中长大的张勇有着与他生长环境极不相符的自信。这可能得益于3个因素,第一,由于妈妈是小学教师的原因,他们家是5户人家中唯一订阅《少年报》和儿童读物的家庭,于是,张勇有了爱看书的习惯;第二,爱听收音机,张勇儿时的玩伴说,他们在外面玩时,张勇喜欢一个人在屋里听收音机;第三,由于上面两个原因,他从小就得到四合院里最有地位的人—那个旅店经理的欣赏,那个经理在院子里喝酒时喜欢找人聊天,张勇经常是他唯一的聊伴。

经理也是个喜欢看报看书关心时事的人,总是一边咂着酒,一边掰着花生米,一边同坐在板凳上,比他小20多岁、看他喝酒的张勇,天南海北地神聊。自然,这位忠诚的“酒友”得到经理的另眼相看。他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当张勇再大一点时,这个经理竟提出来:“以后我出差,带你出去开开眼界。”

我问张勇:“这个经理没有孩子吗?”

张勇说:“我也感到奇怪,他也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同我的年龄还差不多,可是他没有说要带他们去。”

显然在经理喝酒的时候,他的孩子同大杂院里其他孩子一样,都在忙着孩子的游戏。而张勇则是他的忘年交。2010年,快40岁的张勇回忆这位忘年交时说:“我刚刚办火锅店时,他得了食道癌。当他快不行时,托人把我叫去。已经说不出话的他,用手沾着水,在桌子上写下3个大字,好好干!我一下子把脸扭过去,我不想让他看见我的眼泪。”

张勇从书报里、广播中,以及和比他年长20多岁、见多识广的旅店经理的交谈中,自然获得了其他孩子所获得不到的信息。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子中间没有多少物质可炫耀,能让一个男孩鹤立鸡群的资本,除了拳头,就是知识。

张勇不是个孔武的人。据他的记忆,从小到大只动手打了一次架(张家兄弟之间三人的内战除外),还是在他们这伙人多势众的情况下。张勇的知识使他成为孩子头。他长大之后也毫不掩饰地说:“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听我的。”显然,张勇是有领袖欲的人。

可是爱读书看报的张勇并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因为初中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也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希望他早点就业,父母没让他继续读高中,而是进了简阳一所保证分配工作的技工学校学电焊。这件事让张勇感到很不爽,至今谈起来,他还有点愤愤不平。

天生就想做大事的张勇,哪里看得起电焊工。他把学校发的电焊材料都给了同学,上学期间除了看杂书就是玩。好在张勇周围总有一帮人,所有考试都是几个同学帮他应付的,最后,甚至连毕业证书都是别人帮他拿回来的。

1988年,18岁的张勇技校毕业,成为了四川国营拖拉机厂的一名工人。

第一次融资

混了个技校毕业的张勇,被分配到他爸爸当厨师的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可是这个学电焊的技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干,成了车间游手好闲的“刺头”。好在这个刺头并不惹是生非,只不过早来晚走和经常旷工罢了。

然而游手好闲兼爱读书看报的张勇没有闲着,他时刻关注着周围和新闻里的国家大事和商业信息。

1990年他家住的大杂院里,已经出现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富人—个体户。詹婆婆家就在张勇家隔壁,她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詹婆婆一家做起了熏鹅生意。大杂院里充斥着熏鹅的香味和洗鹅的恶臭。张勇不仅经常可以品尝那些卖剩下的熏鹅美味,更被熏鹅生意为这家邻居带来的生活变化感到惊奇。詹婆婆家很快成为当时简阳少有的万元户,而此时张勇每月的工资仅90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勇看到了希望。

做什么生意?卖熏鹅显然不是张勇所向往的,因为太没有技术含量。满腹经纶的张勇岂能看得上饮食业!于是,张勇开始四处寻找生意机会。终于,他捕捉到第一个商机,他去成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玩一种“压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看到一大堆人围着一台机器,争先恐后往上压钱,张勇眼睛亮了,就做这个生意!买一台,放到简阳,钱就会花花进来!可是去哪里买扑克机呢?那可是赌博用具,不会公开销售的。

张勇发挥了他的强项—看报纸,从报纸上找信息。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参考消息》报的接缝处,发现了扑克机的广告。于是顺藤摸瓜,他在成都走街串巷,明察暗访找到了一个非法卖扑克机的人。

那是一个一头长发、野鹤仙游的福建人。他对这个21岁来自简阳的小伙子充满好奇,因为买这种扑克机的人几乎都是相当成熟的人,而且都要经过熟人介绍。

张勇问:“多少钱?”

福建人说:“要6 000。”

张勇倒吸一口冷气,说:“没想到这么贵!”

其实跟同龄人比,张勇在当时是有钱人。因为张勇知道任何生意都需要本钱,所以他从上班第一个月起,就将每月工资全数交给母亲攒着。一般年轻人上班赚钱了,总要买点新衣服,可是一心想做大事的张勇,上班后居然还穿带补丁的裤子,这在当时的确有些寒酸和与众不同。张勇工作两年攒了整整2 0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钱。

显然,福建人是个老练的生意人。他对张勇说:“小伙子,我觉得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因此,卖你5 000元。”

20多年后,张勇跟我谈起此事时仍不无奇怪地说:“那个人居然说我能成大事!”

由此可见,要做大事已成为张勇的信仰。尽管他今天已成为一万多名员工的老板,他还要从宿命论里寻找依据。他对那位忘年交—旅店经理—对他的印象记得如此深刻,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问题。

心理学认为正常人都自恋,人对自己的成功,会更多地从努力和基因方面寻找答案;而对别人的成功,则会更多地用机遇和背景给予解释。

没人不喜欢夸奖,更何况一个21岁的青年。

再加上,人家给便宜了1 000元!这可是张勇一年的工资。

对那位如此看重自己并给了优惠的福建人,他满怀感激地说:“你等着,我回去借钱。”

回到简阳,张勇从妈妈那里取出自己的2 000元积蓄,再加上家里仅有的1 600元,还差1 400元。此时,一个帮助爸爸打理杂货店的中学同班同学,听说张勇的商业计划和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从爸爸杂货店的钱箱里偷出一沓钱。俩人跑到房后一查,是600元。事后证明,这是一笔最具风险精神的“风险投资”。

可是距离福建人的5 000元,还差800元?

张勇身边的有钱人只有卖熏鹅的詹婆婆了。他找到詹婆婆说:“我要做生意,差一点钱,能不能借我?”

詹婆婆问:“差多少?”

“800元。”张勇说。

卖烤鹅的詹婆婆居然没有问张勇“你爸妈知道这件事吗”,便爽快地借给他800元。

在那个年代,800元不是一个小数。詹婆婆这么轻松地将钱借给嘴上没毛的张勇,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问张勇这位詹婆婆还在吗?他说:“还在,而且就在成都。”于是,我见到了这位詹婆婆。

20多年了,詹婆婆一家居然还在卖烤鹅,而且仍然是在四川街边那种路边店里卖。

我问已经是60多岁的詹婆婆,张勇当时向你借钱,你问没问他做什么生意?詹婆婆说:“好像问了,记不太清了。对了,张勇说要做什么游戏机生意,我也不懂,就把钱借给他了。”

我又问:“那你问没问张勇,他爸妈知道吗?”

詹婆婆说:“没有问,问他们干吗?我知道张勇不会乱来。再说我们两家关系很好,他们家有时月末钱不够,也经常向我借。这件事很多年后,他爸妈才知道。”

“那你没想过张勇做生意失败,还不上你的钱?”我又问。

爽快的詹婆婆哈哈大笑地说:“没想过。”接着又说:“还不上,就还不上吧!”

后面这句话,我估计是现在的詹婆婆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前面那句“没想过”倒可能是詹婆婆20多年前的直觉。詹婆婆是退休后才做烤鹅生意的,她退休前也是小学老师。可能这个阅孩无数的詹婆婆,真是很早就看出张勇的出类拔萃。否则,一个21岁的人在她那儿怎么就有那么大的信用?

我跟詹婆婆说:“你这800元,差点儿让张勇成为简阳的赌场老板。”

两次“流产”的生意

张勇没能进入博采行业,要感谢一伙四川骗子。

那时还没有100元面额的人民币,5 000元好厚一摞。张勇用一个铝饭盒把钱密密实实地装好。那个借给他600元的同学,为了保护张勇的5 000元钱,也为了参与创办简阳第一家赌场的伟业,跟着张勇一起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车。

车开开停停,一路客上客下。其间,上来一个人。这个人不经意地露出腕上的一块金表,引起周围旅客的惊奇和欣赏。那个年代金表是很少见的东西。旅客中有人说,他知道这个人来自的那个地区。那里家家都养了很多牛和羊,很有钱。于是有人问:这块表值多少钱?有人说

2 000,有的说3 000。这时这个人开口了:“这块表2 400元买的,我太太在成都住院,我走得急,钱没带够。如果谁能给我1 200,我就把表卖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同这个人讨价还价,貌似憨厚的他死活不让价。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上当?

想占便宜的人。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亏钱?

想发财又有钱的人。

此时,那辆车上的张勇,这两样全占了!经常读书看报的张勇知道黄金值钱,他同“风险投资”伙伴讨论了一下,那么大块金表如果是真的,价值肯定超过1 200!

“风险投资家”急于想在“领袖”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把金表要过来看了看,竟然还用牙咬了咬,惹得那个人大怒,一把抢过来,差点儿要打张勇的同学。

“风险投资家”跟张勇说:“这真是真的。”

于是,张勇做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商业决策,用1 200元把金表买了。由于拿钱需要打开饭盒,他们在那么多乘客面前露了富。把表拿到手后的张勇,突然感到全车人好像都是强盗,他和同伴不约而同地决定立即下车。可是当汽车绝尘而去的一瞬间,两人几乎同时明白了,他们中招儿了!

金表当然是假的。张勇二人从成都的表店里出来,拿着只装着3 800元钱的饭盒和一块假金表,坐在路边发呆。怎么还有脸去见那个认为自己能成大事的福建人?

进军博彩业的商业计划就眼巴巴地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