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好社交打天下
14050600000017

第17章 说服——社交的目的(3)

杰克先生甚至未开口要求,就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那些器材及时运到,大厦就在契约期限届满的那一天完工了。

用赞扬的方式开始,就好像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却能消除苦痛。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不伤感情,不引起憎恨的话,应该学会从称赞和让对方感到满足着手。

(2)巧妙地刺激对方的情绪或感觉

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卡里,有一次请来美国著名的房地产经纪人约瑟夫·戴尔,对他说:“老约瑟夫,我们钢铁公司的房子是租别人的,我想还是自已有座房子才行。”此时,从卡里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只见江中船来舶往,码头密集,这是多么繁华热闹的景致呀!卡里接着又说:“我想买的房子,也必须能看到这样的景色,或是能够眺望港湾的,请你去替我物色一所相当的吧。”

约瑟夫·戴尔费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来琢磨这所相当的房子。他又是画图纸,又是造预算,但事实上这些东西竟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处。

不料,有一次,他仅凭着两句话和5分钟的沉默,就买了一座房子给卡里。

不用说,在许多“相当的”房子中间,第一所便是卡里钢铁公司隔邻的那幢楼房,因为卡里所喜爱眺望的景色,除了这所房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地方能与它更接近了。卡里似乎很想买隔邻那座更时髦的房子,并且据他说,有些同事也竭力想买那座房子。

当卡里第二次请约瑟夫去商讨买房之事时,约瑟夫却劝他买下钢铁公司本来住着的那幢旧楼房,同时还指出,隔邻那座房子中所能眺望到的景色,不久便要被一所计划中的新建筑所遮蔽了,而这所旧房子还可以保全多年对江面景色的眺望。

卡里立刻对此建议表示反对,并竭力加以辩解,表示他对这所旧房子绝对无意。但约瑟夫·戴尔并不申辩,他只是认真地倾听着,脑子中飞快地在思考着,究竟卡里的意思是想要怎样呢?卡里始终坚决地反对买那所旧房子,这正如一个律师在论证自己的辩护,然而他对那所房子的木料,建筑结构所下的批评,以及他反对的理由,都是些琐碎的地方。显然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出于卡里的意见,而是出自那些主张买隔邻那幢新房子的职员的意见。

约瑟夫听着听着,心里也明白了八九分,知道卡里说的并不是真心话,他心里实在想买的,却是他嘴上竭力反对的他们已经占据着的那所旧房子。

由于约瑟夫一言不发地静静坐在那里听,没有反驳他,卡里也就停下来不讲了。于是,他们俩都沉寂地坐着,向窗外望去,看着卡里非常喜欢的景色。

约瑟夫曾对人讲述他运用的策略:

“这时候,我连眼皮都不眨一下,非常沉静地说:

‘先生,您初来纽约的时候,你的办公室在哪里?’他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什么意思?就在这所房子里。’

我等了一会儿,又问:‘钢铁公司在哪里成立的?’

他又沉默了一会儿才答道:‘也是这里,就在我们此刻所坐的办公室里诞生的。’

他说得很慢,我也不再说什么。就这样过了5分钟,简直像过了15分钟的样子。我们都默默地坐着,大家眺望着窗外。

终于,他以半带兴奋的腔调对我说:‘我的职员们差不多都主张搬出这座房子,然而这是我们的发祥地啊。我们差不多可以说都在这里诞生的,成长的。这里实在是我们应该永远长驻下去的地方呀!’于是,在半小时之内,这件事就完全办妥了。”

并没有利用欺骗或华而不实的推销术,也不炫耀许多精美的图表,这位经纪人居然就这样完成了他的工作。

原来约瑟夫·戴尔经过集中全部精神考察卡里心中的想法,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很巧妙地刺激了卡里的隐衷,使其内心的想法完全透露出来。他就像一个燃火引柴的人,以微小的星火,触发熊熊的烈焰。

(3)以对方感兴趣的人或事间接打动对方

一位推销员奉命到印度去推销公司经过数次谈判都没有谈成的军火生意。他事先给印度军界的一位将军通电话,但只字不提合同的事,只是说:“我准备到加尔各答去,这次是专程到新德里拜访阁下,只见一分钟的面,就满足了。”那位将军勉强地答应了。

来到将军的办公室,将军先声明:“我很忙,请勿多占时间!”冷漠的态度让人觉得谈生意几乎无望。

然而,推销员说出的话,却更让人感到意外。“将军阁下!您好。”他说,“我衷心向您表示谢意、感谢您对敝公司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

“……”将军莫名其妙竟一时语塞。

“因为您使我得到了一个十分幸运的机会,在我过生日的这一天,又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先生,您出生在印度吗?”冷漠的将军露出了一丝微笑。

“是的!”推销员打开了话匣子,“1929年的今天,我出生在贵国名城加尔各答。当时,我父亲是法国米歇尔公司驻印度的代表。印度人民是好客的,我们一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接着,推销员又娓娓动听地谈了他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我过三岁生日的时候,邻居的一位印度老大妈送给我一件可爱的小玩具,我和印度小朋友一起坐在象背上,度过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当即提出邀请说:“您能在印度过生日太好了,今天我想请您共进午餐,表示对您生日的祝贺。”

汽车驶往饭店途中,推销员打开公文包,取出颜色已经泛黄的合影照片,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展放在将军面前。“将军阁下!您看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圣雄甘地吗?”

“是呀!您再仔细瞧瞧左边那个小孩,那就是我四岁时,我和父母一道回国途中,曾经十分荣幸地和圣雄甘地同乘一条船。这张照片就是那次在船上拍的。我父亲一直把它当作最宝贵的礼物珍藏着。这次,我要拜谒圣雄甘地的陵墓。”

“我非常感谢您对圣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将军紧紧握住了推销员的手。

当推销员告别将军回到住处时,这宗大买卖已拍板成交。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在不能正面说服的情况下,采用“智取”的策略,激起对方的兴趣,间接打动对方。

(4)先获得对方赞同的反应

有技巧的演说者,一开始便获得对方赞同的反应。因此他便为听众设下心理的认同过程,使他们朝向赞同的方向前进。它像撞球戏里的弹子那般移动,将它往一个方面推动后,若欲使它偏斜,便需费些力量,欲将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则需费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形态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明显。当一个人说“不”,而且真心如此时,他所做的又岂是所说的这个字而已。他整个都会收缩起来,进入抗拒的状态。通常,他会有微小程度的身体上的撤退,或撤退的准备,有时甚至明显可见。简言之,整个神经、肌肉系统都戒备起来要抗拒接受。可是,相反的,一个人说“是”时,就绝无撤退的行为发生。整个身体是在一种前进、接纳、开敞的状态中。因而,从一开始我们愈能诱发“是”,便愈有可能成功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林肯说:“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先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他甚至在讨论全美国“敏感” 的奴隶问题时,都能找到这种共同的赞同点。一家中立的报纸在报道一场他的讲演时这样叙述:“前半小时里,他的反对者同意他所说的每个观点。他便从那一点开始领着他们往前走,一点一点地,直到最后他似乎已把他们全都引入自己的栏圈里了。”

在各种争议中,不论分歧有多大、问题有多尖锐,总是会有某一共同的赞同点是让彼此都产生心灵共鸣的。例如,大不列颠首相麦克米兰向南非联邦国会的两院发表讲演时,南非当局推行的是种族隔离政策,而他却必须在立法团体之前陈述英国无种族歧视的观点。他是否一开始便对这种基本歧异展望一番?没有。他开始时强调南非在经济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有重大的贡献。然后他巧妙而机智地提出观点歧异各根据真诚的信念而来。他的整场讲演精妙无比,“身为不列颠国的一位公民,”首相说,“我急切希望给予南非支持和鼓励,不过希望各位不介意我直言不讳,在我们自己的领土上,我们正设法给予自由人政治前途。这是我们至深的信念,我们无法在支持和鼓励各位的当中不违反自己的信念。我以为,我们应如朋友,不论谁是谁非,共同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今之世,我们之间存在歧异。”

不论一个人多坚决地想和演说者意见相反,像这样的陈述,也会使他确信演说的公正坦诚。

假设麦克米兰首相一张口便强调双方政策上的差异,而不提出共同的赞同点,后果将一定很糟。

《思想的酝酿》这本书中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有时,我们发现自己会在毫不抵抗、情绪毫不激动的状况下改变了心理。但是人家若告诉我们说我们错了,我们就会憎恨这样的谴责,硬起心肠来。在我们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是极不留心的,可是遇有任何人表示与我们不同道时,我们便会对自己的信仰满怀不适当的狂爱。显然,我们所珍爱的并非意念本身,而是遭受威胁的自尊……。这小小的‘我’是人类事务中最紧要的一个词,适当地加以考虑乃是智慧之始。我们喜欢继续相信自己一向习惯于接受的事实,一旦我们的任何假设受到怀疑,其所激起的憎怒会导致我们所谓的‘讲理’,就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继续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

你的目标如果是说服,请记住动之以情比抒发自己的思想成效更大。要激起听众的情感,必先自己热切火烈。不管一个人能够编造多么精微的词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证,不管他的声音多谐和,手势多优雅,倘如不能真诚讲述,这些都只能是空洞耀眼的装饰。要使听众印象深刻,先得自己有深刻印象。你的精神经由你的双眼而闪亮发光,经由你的声音而四处辐射,并经由你的态度而自我抒陈,它便会与听众产生沟通,产生共鸣,使听众渐渐信服。

(5)从对方的观点来看待事情

迪肯斯经常在他家附近的一处公园内散步和骑马,他非常喜欢橡树。因此,当他看到那些嫩树和灌木,一季又一季地被一些不必要的大火烧毁时,觉得十分伤心。那些火灾并不是疏忽的吸烟者所引起的,它们几乎全是由那些到公园内去享受野外生活、在树下煮蛋或烤热狗的小孩们所引起的。有时候,火势太猛,必须出动消防队来扑灭。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块告示牌说,任何人在公园内生火,必将受罚或被拘留。但那块牌子立在公园偏僻角落里,很少人看到。迪肯斯到公园里去骑马的时候,其行为就像一位自封的管理员,试图保护公家土地。刚开始的时候,他不会试着去了解孩子们的看法,一看到树下有火,心里就很不痛快,急于要做件好事,结果却做错了。他总是骑马来到那些小孩子面前,警告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在公园内生火,而被关进监牢去。并以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就威胁叫人把他们逮捕起来。迪肯斯说他自己只是尽情地发泄某种感觉,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看法。

结果呢?哪些孩子服从了,心不甘情不愿而愤恨地服从。

等迪肯斯骑马跑过山丘之后,他们很可能又把火点燃了,并且极想把整个公园烧光。

随着年岁的增长,迪肯斯对做人处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变得更为圆滑一点,更懂得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于是,他不再下命令,他骑马来到那堆火前面,说出了下面的这段话:

“玩得痛快吗?孩子们,你们晚餐想煮些什么?……我小时候自己也很喜欢生火——现在还是很喜欢。但你们应该知道,在公园内生火是十分危险的。我知道你们这几位会很小心;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小心了。他们来了,看到你们生起了一堆火;因此他们也生了火,而后来回家时却又不把火弄熄,结果火烧到枯叶,蔓延起来,把树木都烧死了。如果我们不多加小心,以后我们这儿连一棵树都没有了。你们生起这堆火,就会被关入监牢内。但我不想太啰嗦,扫了你们的兴。我很高兴看到你们玩得十分痛快;但又不能请你们现在立刻把火堆旁边的枯叶子全部拨开,而在你们离开之前,用泥土,很多的泥土,把火堆掩盖起来,你们愿不愿意呢?下一次,如果你们还想玩火,能不能麻烦你们改到山丘的那一头,就在沙坑里生火?在那生火,就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真谢谢你们,孩子们,祝你们玩得痛快。”

这种说法有了很不同的效果!使得那些孩子们愿意合作,不勉强,不憎恨。他们并没有被强迫接受命令,使他们保住了面子。他们会觉得舒服一点,我们也会觉得舒服一点,因为我们先考虑到他们的看法,再来处理事情。

在个人问题变得极为严重的时候,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也可以减缓紧张。澳洲南威尔斯的伊丽莎白·诺瓦克过了六个星期还没有付出买汽车的分期付款。在一个星期五,负责她买车子分期付款账户的一名男子打电话来,不客气地告诉她说:“如果在星期一早晨您还没有缴出122块钱的话,我们公司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周末伊丽莎白没有办法筹到钱,因此在星期一一大早接到他的电话时,她听到的就没有什么好话了。但是,她并没有发脾气,她以他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伊丽莎白真诚地抱歉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而且说:“由于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过期未付款,我一定是令您最头痛的顾客。”

但他举出好几个例子,说明好些顾客有时候极为不讲理,有的时候满口谎言,更常有的是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见面。伊丽莎白一句话不说,让他吐出心里的不快。然后根本不需要她请求,他说就算她不能立刻付出所欠的款额也没有关系,如果她在月底先付给他20元,然后在她方便的时候再把剩下的欠款付给他,一切就没有问题了。

因此,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看法,而不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请遵循这一规则:“试着诚实地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

记住: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并大大增加你在做人处世上的技巧。

(6)让对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

口才专家总结了许多说服别人的秘诀,有些是很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佐证,否则就会因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现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让人听不进,就在于讲得虚。

②以小见大。

思想是有差别、有层次的,讲道理也应有层次。缺少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讲者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寓含着的大道理,于身边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表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③反法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