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一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
④迂回引导。
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
⑤理在情中。
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擅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抵触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
⑥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现在有不少青年人,对名人与名人名言有一种崇拜感。把大道理与名人名言巧妙地结合,可以把大道理讲得耐人寻味,富有吸引力。
⑦谈心渗透。
“大锅饭不觉香”,讲大道理仅靠在课堂上和公共场合讲,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有些朋友可能听不进。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对方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
⑧语言感染。
以适应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的魅力,把道理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正确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训练,努力提高表达的技巧。
⑨点到为止。
话讲得啰嗦就让人厌烦,听不进。有些人生怕人家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视情况因人出发,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⑩言行结合。
有时对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道理变成付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服”中更好地信服,自觉地接受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7)把你的希望和愿望变成对方的
尤金·威森为一家专门替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一连三年,威森先生每个星期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家。“他从不拒绝接待我,”威森先生说,“但他也从来不买我的东西。他总是很仔细地看看我的草图,然后说:‘不行,威森,我想我们今天谈不拢了。’”经过150次的失败,威森终于明白自己过于墨守成规;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拨出一个晚上去研究做人处世的哲学,以发展新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不久,他就急于尝试一项新方法。他随手抓起六张画家们未完成的草图,冲入买主的办公室。“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帮我一个小忙,”他说,“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位买主默默看了那些草图一会儿,然后说:“把这些图留在我这儿几天,然后再回来见我。”
三天以后威森又去了,获得他的某些建议,取了草图回到画室,按照买主的意思把它们修饰完成。结果呢?全部被接受了。
从那时候起,这位买主已订购了许多其他的图案,这全是根据他的想法画成的——而威森却净赚了1600多元的佣金。“我现在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一直无法和这位买主做成买卖,”威森说,“我以前只是催促他买下我认为他应该买的东酉。我现在的做法正好完全相反。我鼓励他把他的想法交给我。他现在觉得这些图案是他创造的,确实也是如此。我现在用不着去向他推销。他自动会买。”
当提奥多·罗斯福当纽约州州长的时候,他完成了一项很不寻常的功绩。他一方面和政治领袖们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下面是他的做法。
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起初,”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不是好政策,大众也不会赞成。
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党棍的名字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职位的人选。
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差不多可以但还不太行。
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试一次,而他们第四次所推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了;于是他们就提名一个我自己也会挑选的最佳人选。我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接着就任命那个人——我还把这项任命的功劳归之于他们……我告诉他们,我这样做是为了能使他们感到高兴,现在该轮到他们来使我高兴了。
而他们真的使我高兴。他们以支持像‘文职法案’和‘特别税法案’,这类全面性的改革方案,来使我高兴。”
罗斯福尽可能地向其他人请教,并尊重他们的忠告。当罗斯福任命一个重要人选时,他让那些政治领袖们觉得,他们选出了适当的人选,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8)强调最大最关键的理由
多年以前,拿破仑·希尔曾应邀向俄亥俄监狱的受刑人发表演说。他一站上讲台,立刻看到眼前的听众之中有一位是他在十年前就已认识的朋友B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希尔演讲完毕后,和B先生见了面,谈了一谈,发现他因为伪造文书而被判20年徒刑。听完他的故事之后,希尔说:“我要在60天之内,使你离开这里。”
B先生脸上露出苦笑,回答说:“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但对你的判断力却深感怀疑。你可知道,至少已有20位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曾经运用他们所知的各种方法,想使我获得释放,但一直没有成功。这是办不到的事!”
大概就是因为他最后的那句话——“这是办不到的事”——向希尔提出了挑战,他决定向B先生证明,这是可以办得到的。
希尔回到纽约市,请求他的妻子收拾好行李,准备在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监狱所在地——停留一段不确定的时间。
希尔的脑海中有一项“明确的目标”,这项目标就是要把B先生弄出俄亥俄监狱。他从来不曾怀疑能否使B先生获释。他和妻子来到哥伦布市,住进一处永久性的总部。
第二天,希尔前去拜访俄亥俄州长,向他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希尔是这样说的:
“州长先生,我这次是来请求你下令把B先生从俄亥俄州立监狱中释放出来。我有充分的理由,请求你释放他。我希望你立刻给他自由。但我准备留在这儿,等待他获得释放,不管要等待多久。在服刑的期间,B先生已经在俄亥俄州立监狱中推出一套函授课程,你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他已经影响了俄亥俄监狱中2518名囚犯中的1728人,他们都参加了这个函授课程。他已经设法请准获得足够的教科书及课程资料,而使得这些囚犯能够跟得上功课。难得的是,他这样做并未花费州政府的一分钱。监狱的典狱长及管理员告诉我说,他一直很小心地遵守监狱的规定。当然了,一个能够影响1700多名囚犯努力学习的人,绝对不会是个坏家伙。我来此请求你释放B先生,因为我希望你能指派他担任一所监狱学校的校长。这将可使得美国其余监狱的16万名囚犯获得向善向学的良好机会。我准备担负起他出狱后的全部责任。这就是我的要求,但是,在您给我回答之前,我希望您知道,我并不是不明白,如果您将他释放之后,您的政敌可能会借此机会批评您。事实上,如果您将他释放,而且,您又决定竞选连任的话,这可能会使您失去很多选票。”
俄亥俄州州长维克·杜纳海先生紧握住拳头,宽广的下巴显示出坚定的毅力。他说:“如果这就是你对B先生的请求,我将把他释放,即使这样做会使我损失5000张选票,也在所不惜。……”
这项说服工作就此轻易完成了,而整个过程费时竟然不超过5分钟。
三天以后,州长签署了赦免特状,B先生走出监狱的大铁门,他再度恢复了自由之身。
希尔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说服州长,和他的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是分不开的。希尔事先了解到了,B先生在狱中的行为良好,对1728名囚犯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当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监狱函授学校时,他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既然如此,那么,其他请求保释B先生的那些大人物,为何无法成功地使B先生获得释放呢?
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请求州长的理由不充足。他们请求州长赦免B先生时,所用的理由是,他的父母是著名的大人物,或者是说他是大学毕业生,而且也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未能提供给俄亥俄州长充分的动机,使他能够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去签署赦免特状。
希尔在见州长之前,先把所有的事实研究了一遍,并在想象中把自己当作是州长本人思想一样,而且弄清楚了,如果自己真的是州长,什么样的说辞才最能打动这位州长的心思。
希尔是以全美国各监狱内的16万名男女囚犯的名义,请求释放B先生的。因为这些囚犯可以享受到B先生所创办的函授学校的利益。他绝口不提他有声名显赫的父母,也不提自己以前和他的友谊,更不提他是值得我们帮助的人。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被用来作为请求保释他的最佳理由,但和下面这个更大、更有意义的理由比较起来,就显得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个更大、更有意义的理由是,他的获释将对另外的16万名囚犯有莫大的帮助,因为他获释之后,将使这些囚犯享受到他所创办的这个函授学校的好处。因此,希尔成功了。
(9)以给对方帮忙的形式提出请求
已故的哈伯博土原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也就是他那一时代最好的一位大学校长,他喜爱筹募数额庞大的基金。
一次,哈伯先生需要额外的100万美元来兴建一座新的建筑。他拿了一份芝加哥百万富翁的名单,研究他可以向什么人筹募这笔捐款。结果他选了其中两个人,每一个都是百万富翁,而且彼此都是仇恨很深的敌人。
其中一位当时是担任芝加哥市区电车公司的总裁。哈伯博土选了一天的中午时分——因为,在这时候,—办公室的人员,尤其是这位总裁的秘书,可能都已外出用餐了,哈伯悠闲地走入他的办公室。对方对于他的突然出现,大吃一惊。
哈伯博士自我介绍说道:“我叫哈伯,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请原谅我自己闯了进来,但我发现外面办公室并没有人,于是我只好自己决定,走了进来。”
“我曾多次想到你,以及你们的市区电车公司。你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好的电车系统,而且我知道你从这方面赚了很多钱。但是,每一想到你。我总是要想到,总有一天你就要进入那个不可知的世界。在你走后,你并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纪念物,因为其他人将接管你的金钱,而金钱一旦得手,很快就会被人忘记它原来的主人是谁。
我常想到提供你一个让你的姓名永垂不朽的机会。我可以允许你在芝加哥大学兴建一所新的大楼,以你的姓名命名。我本来早就想给你这个机会,但是,学校董事会的一名董事先生却希望把这份荣誉留给X先生(这位正是电车公司老板的敌人)。不过,我个人在私底下一向欣赏你,而且我现在还是支持你,如果你能允许我这样做,我将去说服校董事会的反对人士,让他们也来支持你。
今天我并不是来要求你作成任何的决定,只不过是我刚好经过这儿,想顺便进来坐一下,和你见见面,谈一谈。你可以把这件事考虑一下,如果你希望和我再谈谈这件事,麻烦你有空时拨个电话给我。
再见,先生!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你聊一聊。”
说完这些,他低头致意,然后退了出去,不给这位电车公司的老板表示意见的机会。事实上,这位电车公司老板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说话,都是哈伯先生在说话,这也是他事先如此计划的。他进入对方的办公室只是为了埋下种子,他 相信,只要时间来到,这个种子就会发芽,成长壮大。
果然,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他刚回到大学的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了,是电车公司老板打来的电话。他要求和哈伯博土订个约会,他获得准许。第二天早上,两人在哈伯博士的办公室见了面,一个小时后,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已经交到哈伯博士的手上了。
为了清楚地展示哈伯先生的说服别人的高明之处。我们不妨再来做这样的假设,他在和那家电车公司老板见面后,开头就这样说:“芝加哥大学急需基金来建造大楼,我特地前来请求你协助。你已经赚了不少钱,你应该对这个使你赚大钱的社会尽一份力量才对(也许,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如果你愿意捐100万美元给我们,我们将把你的姓名刻在我们所要兴建的新大楼上。”真是这样,结果会如何呢?
显然,没有充分的动机足以吸引这位电车公司老板的兴趣。这句话也许说得很对,但他可能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哈伯博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以特殊的方式提出说词,而制造出机会。他使这位电车公司老板处于防守的地位(似乎是哈伯在给他帮忙,而不是有求于他)。他告诉这位老板说,他(哈伯博士)不敢肯定一定能说服董事会接受这位老板想使他的姓名出现在新大楼的欲望,因为,他在那位老板脑中灌输了这个念头;如果他不予捐款的话,他的对手及竞争者可能就要获得这项荣誉了。
哈伯博士是位杰出的推销员。当他请人捐款时,他总是先为自己能够成功获得这项捐款而铺路。他先在请求捐款对象的脑海中埋下为什么应该把钱捐出的一个充足的好理由;这个理由自然会向这个捐款对象强调捐款后的某些好处。通常,这种好处都是属于商业上的。同时,它也会去吸引这个对象生活中的某些兴趣,以促使他希望他的姓名能够在他死后永垂不朽,而且,通常他总是要事先仔细思索出妥当的计划,并运用高超的说服技巧来使这个计划更为完美妥善,再据此来加以进行劝导。
(10)偶尔用沉默战术同样可以达到说服的效果
大家都认为既是说服,当然就得凭借好口才。其实,偶尔采取沉默战术同样可以达到说服的效果。沉默可以引起对方注意,使对方产生迫切想了解你的念头。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利用沉默成功说服的例子。
一家著名的电机制造厂召开管理员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关于人才培育的问题”。会议一开始,山崎董事就用他那特有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