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14071500000012

第12章 改变思维改变一切(2)

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在没进哈佛大学前,就一直关注水污染问题。她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经过超过3000个小时的研究后,她终于发明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除此之外,她还是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等等。

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在高中的时候,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最后才被哈佛大学录取。

像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和迈克尔·米尼克这样的学生,在哈佛非常普遍。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具有足够的创造力。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就是创新,不要自己束缚自己——这是哈佛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一种素质。

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哈佛人认为,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使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即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生活中有很多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取向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左右着人们的心灵,羁绊着人们的步伐。所谓思维定式,是指人们思想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式的因素,主要是认识的固定倾向。

无法挣脱“思维栅栏”,自己束缚自己的人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别人都那样做,自己肯定没事。于是,盲目跟风,结果损失惨重!

第二种,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束缚,遇到新的问题,我们首先就是想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吗?对此,哈佛有一位学者这样说:“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第三种,是被经典或权威所左右,认为经典或者权威就是对的。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罗素被邀请到一座城市讲学,听讲的大多是研究部门的学者。当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登上讲台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问题:2+2=?接着,罗素开始征求听众的答案。

大家看着这个问题,心里在暗暗琢磨: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大哲学家怎么会出呢?对,肯定是大哲学家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哲学新观点。大家纷纷这样想着。

尽管罗素一再强调希望有人将答案告诉他,但是下面却没有一个人敢贸然作答。当罗素点到了一位先生谈谈自己的答案的时候,这位先生竟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地说自己还没有想好。

罗素见状,笑着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下面的学者们这才恍然大悟。

过于崇拜权威会使人陷于迷信,会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智慧。在权威面前连简单的事实也不敢承认,难道还敢质疑权威,开拓创新。一位员工这样说道:“我每天规规矩矩地上下班,按照既定的方法和程序做事,兢兢业业地工作,可是为什么每次发奖金的时候,我都没有别人多?领导说我的工作效率不高,缺乏创新意识,我也知道自己做事比较死板。可是,创新哪有那么容易,创新是要打破一些传统的东西,那可是延续了很长时间的规则,人微言轻的我,怎么能随便改变历来被人们认为正确的规则呢?”

是的,在工作中规规矩矩,兢兢业业,没有犯错误是一位合格的员工的体现,但并不能说明你敬业啊!敬业最好的表现,就是为公司提高业绩,这就需要创新,需要挣脱“思维栅栏”。工作中,那些无法挣脱“思维栅栏”的人,久而久之,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环境、事物没有发生较大改变时,他们也许还能做出一些成绩,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旧方法和旧规则将逐渐不适应,此时,他们就会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后的结果只有遭受淘汰了。

美国亚拉巴马州有一个农夫,他得知有片农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于是,从亲朋好友那里筹到了一笔钱,买了下来。后来,他发现,这片农场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能够生长的只有树和响尾蛇。亲朋好友都劝他赶紧把这农场卖出去,虽然他因此痛悔自己的决定,可他并不打算就这样放弃,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始做响尾蛇生意。

几年后,他的响尾蛇生意已经做得非常大了,每年都有上万人来参观他的农场。他在农场里建起了小饭店,杂货部,旅店。不过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他响尾蛇生意。他把响尾蛇身上的蛇毒和皮分别卖给了各大药厂、皮包厂,而响尾蛇的肉,他自己加工做成蛇肉罐头出售。由于他独到的眼光和勤奋的努力,在他做响尾蛇生意的第四年,就把从亲朋好友那里借的钱全部还上,并且还赚了一大笔。

一个人花了巨资却买了一块种什么不长什么的薄地,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打击,更别说,这位农夫的钱还是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值得人们称赞的是,农夫并没有把眼光拘泥于种地上,而是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地转换方向,寻找出路,最后获得了成功。当你在投资一笔大生意上惨遭失败时,是否会觉得自己走了冤枉路而无法回头呢?当你在觉得骑虎难下、无力回天时,是否会像农夫一样,挣脱“思维的栅栏”寻找出一条出路呢?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谁能够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肯下功夫打破常规,谁就能创出一片新天地来。要想成功就必须挣脱“思维的栅栏”,不要让自己束缚住了自己。当原来的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想办法开辟新路;当过去的方法不能迅速解决现在的问题时,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要寻找更高效的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会有新发现,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哈佛的一位教授这样对学生说:“发现问题是契机,面对问题是挑战,解决问题是超越。”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得知,发现不了问题,我们就没有挑战的机会,也就没有提高能力的机会。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25岁那年,伦敦发生了鼠疫,学校停课,还是牛津大学学生的牛顿辍学在家。从小就爱思考的牛顿,不断地思考着光的秘密、天空的秘密、数学王国的秘密。

有一天午后,他走进花园休息,与一位朋友谈着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谈着谈着,树上的一颗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而且正好落在牛顿的头上。

这时,牛顿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苹果为什么不往上飞,而是要往下落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呢?

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往地上掉,牛顿这样推测。“地球吸引着苹果,苹果也一定吸引着地球。”牛顿头脑中进一步想着。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却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

对这个问题,牛顿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这跟苹果的质量有关,地球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下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地球似乎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所以,人们不会看到它因为苹果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这时,牛顿又想起了,地球之外的月亮。“那么是不是可以把月亮看作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

牛顿继续想:“难道月亮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吗?”这时牛顿想起了,下雨的时候,转动雨伞的时候,水珠会沿着伞的外切线方向飞出去,这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于是,他把月亮在天空上做圆周运动和这离心力联系起来。牛顿豁然开朗:“月亮之所以不会像苹果那样落向地球,是因为它做圆周运动产生了一个离心力。这个力的方向应该相反,大小相等,所以月亮既不飞走,也不掉向地球,而是悬挂在天空,绕地球运行而不息。”

就这样,牛顿从一只苹果落在头上,引起了他不断地思考,想到了月亮,想到了太阳,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又进一步思考万有引力的大小,最后万有引力定律就这样被他发现了。

由“一个苹果砸在了头上”,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发现了宇宙间一条普遍的规律,这就是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也是牛顿的伟大之处。

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如何,首先就表现在他问题提出的水平上。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折射出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和掌握程度,而且还反应极其敏锐地看出问题、找到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苹果不一定会砸在我们的头上,但是我们身边同样有很多问题存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就能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有一位青年求职于美国某石油公司,他成了一个巡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种工作非常枯燥,无聊。但是这位青年发现,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这样的焊接技术耗费的焊接剂很多。他想,是不是有改进的办法呢?

经过他的观察,他发现每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如果他能为公司在每次焊接的时候,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后来,经过他一番研制,他研制了37滴型焊接机。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他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这次改造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在很多人看来,节省一滴焊接剂没什么了不起,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石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一个连问题都不敢提出的人,是很难有一番作为的。因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发现问题。虽然,当问题出现后,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能解决,但是事实上,问题出现了,往往就会造成一些损失,而且有时,还会让你损失惨重。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提出问题”,保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是我们不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新高峰的关键所在。

认为整个世界都错的人,极可能错在自己

张小姐属于新新人类,当她的朋友、同学都在忙于工作时,她则为找工作犯难。毕业2年了,她走马灯似的换了4个工作。家人、朋友都劝她,年龄不小了,该稳定下来了,你跳来跳去,不仅赚不到钱,还连工作经验都没落下,图啥呢?

张小姐一脸无奈:“找一个工作,费时费钱费精力,我愿意换工作啊?可是能找到的工作都不适合我,我就郁闷了,为什么每个人都跟我作对,好像我欠他们钱似的,领导不支持,同事不配合,我能待下去吗?”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像上面张小姐一样,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不断地逃避,并认为别人是错的,别人是在故意跟自己做对。如果事情不顺利,甚至还会认为全世界都在跟他为敌一样。对此,哈佛的一位教授说:“认为整个世界都错的人,极可能错在自己。”

现在很多人,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从而让这个世界更好地去迎合自己。但是,其过程常常不尽如人意,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其实,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就不如去试着改变一下自己。改变你的想法,不要让自己一错再错下去。

大家都叫他根叔,因为他总是一根筋通到底,而且又常常自以为是,爱跟别人唱反调。有一年,他在一座山的北面种粮食,又想与别人家倒着来。他在又低又潮湿的地方种高粱,在高而平的地方种水稻。

邻居是个好心人,不忍心看他这样瞎折腾,就好言劝说他:“高粱应该种在旱的地方,水稻应该种在地湿的地方。你现在种反了,违反高粱和水稻生长的习性,那怎么能获得丰收呢?”

根叔并没有把邻居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结果,他辛辛苦苦地种了10年地,每年都歉收,粮仓里一点储备也没有。眼看就快没饭吃了,他这才去看朋友的地。发现朋友正是像他劝说自己的那样种地,获得了丰收,不由得懊悔万分。就向邻居道歉说:“您说得对啊,我知道悔改了,不再不听劝告了。”

后来,村子里很多人通过做买卖走向了富裕,根叔也想去做买卖。他做买卖完全不加考虑,看到人家进什么货,他就进什么货,处处要跟人家竞争。这样一来,他的货总是无法全部卖出去。一位朋友担心他吃亏,就对他说:“商人致富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进别人暂时不争不抢的货物,这样,一旦等到机会来了,就可以获得好几倍的利润。”根叔又不听。

过了5年,根叔常常亏本,终于入不敷出,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这时,根叔才又回想起了朋友的话,意识到朋友是正确的,去找了那个朋友,向他道歉:“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不悔改了。”

有一天,根叔决定去海上转转,于是驾船出海,他的朋友担心他出事,就对他说:“等你到了海水归聚之处,一定要返航回来,不然船一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根叔说自己记住了,会听朋友的话。可是当他驾着船在大海上行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那朋友胆小怕事。所以,他不信朋友的告诫还是继续前进,结果船被卷入一个大峡谷中。幸运的是,他没有受多重的伤,只是船毁了,他无法驾着船离开这里。根叔就在这黑暗的地方,忍受着颠簸和孤独,非常艰难地过了10年。

直到有一天,有一大船从这里经过的时候,他才离开了这个地方。根叔回到家里,头发全白了,形体枯瘦得就像根蜡烛,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能认得出他来。根叔再次找到当初送他出海的那位朋友,深深地拜了两拜,还对天发誓说:“我如再不悔改,请太阳作证惩罚我。”

他的朋友笑着说:“悔改是悔改了,可是还有什么用呢?”根叔这辈子就这样在三次悔改中度过了一生。

像根叔这样不把别人的劝告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他们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错了,就自己是对的。遗憾的是当他们明白,错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时,却已经为之付出了一笔巨大的代价。

像根叔这样的人,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做人做事需要执著,但如果执著得过了头,就变成固执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了。心理学家认为,固执常和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经历的东西感到担心相互联系着,它是一种人格障碍。

在英国,有一个叫约翰尼的人。在他20几岁的时候,就梦想着要改变这个世界。然而,他的梦想没有实现,就活到了30岁。30岁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于是,就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我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很快,他发现国家似乎也是他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