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并没有带他真正地去见什么人,而是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也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你现在最好安静地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做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对作者的行为很疑惑,不过还是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他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三个月后,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那个人看到作者后,就约作者喝咖啡。他说:“那天,我坐在镜子的面前,我开始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我发现,上帝并没有抛弃我,相反,他给予了我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后来,我思考了创业失败的真正原因。最后,我终于能好好地面对生活,并且找到了一份年薪4000美元的工作。我向我的老板先预支了一部分钱给了我家人,我现在,又走向成功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故事中的年轻人与其说是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还不如说他无法认识自己的错误。幸运的是,后来,他醒悟了,知道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得没有价值。
每个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都会犯错误,但如果他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并不再犯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则错误对他来说比暂时获得成功带来的经验更重要。
哈佛有一位学者,根据能否有效利用错误的价值把人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可救药。
第二类人,虽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不能从失败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总是犯不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也难以救药。
第三类人,能在自身错误中吸取教训和总结规律,算得上是聪明人,但由于只能从自身的失败中进行总结,却无法吸取别人的教训和总结规律,所以虽然不犯自身相同的错误,但也总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这类人比第二类人又高出一筹。
第四类人,既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又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凡是别人的经验,也成为他的经验;凡是别人的教训,也成为他的教训。只有第四类人才是最善于利用失败价值的。
哈佛教授指出:人成功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高明的,而很少归于运气。而出错时,却总是以运气不佳为借口,害怕承认错误、分析错误,以致再犯同样的错误。殊不知,错误本身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价值,而只有那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怨天尤人的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一个人受骗两次就该毁灭。”一个真正明智的不应该重复犯类似的错误。的确,犯错不可怕,只要不犯相同的错误就是一种进步。猫被伤害了一次,下一次遇到狗的时候,就知道躲得远一些。狗猫尚能如此,人难道还不能做到吗?
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斯隆这样说过:“人生本来便是种充满试验和错误的过程,那些生来就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必定是毫无成就的人。”
西北铁路公司的希尔先生对马尔可逊先生说“一点也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是一个笨蛋,就是个懦夫。我曾经做过许多错事,将来恐怕还会做许多错事,但是每次我总能从错误中学到点东西。”
当错误发生了,我们应将生活中的其他不利因素当作修正方向、再度瞄准目标的工具,仅此而已。下面是哈佛人所总结的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
犯错了,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不要归咎别人;
分析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重拟计划,想出办法,把错误改正过来;
把足以打击自信心的消极思想抛掉,它们现在已经变成你未来成功的肥料了,重新出发;
一个希望从错误中学习并期待成功的人,可能必须反复实践以上步骤,然后才能如愿达成目标。重要的是每尝试一次,你就能增加一次收获,并向目标更前进一步。
任何人都不想犯错,并害怕出错,自小师长便教导我们犯错是不好的事,会使自己失去亲朋的疼爱。这种教育常常让我们不能做到正确地对待错误,不能接受对错误的批评。这很不利于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愤怒,而应把精力用来制订出明确的计划,把问题解决。有时候,我们又太过于自责了,我们会说“这都是我的错”“我什么事都做不好”。如果真是我们的错,自责倒也无妨,但明明不是我们的错而强要自责,这完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喜欢自责的人大脑中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败者”的想法。这么一来,下次你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或是你误信自己的确是笨蛋,而根本不再尝试了。奇怪的是,我们的确能安于失败,不动脑筋的自怜要比绞尽脑汁分析自己,筹思下一步如何成功来得容易得多。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反思失败
失败只是说明你暂时的不成功,并不代表你将永远与成功无缘。对于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哈佛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理解的:“失败只不过是让你明白了你之前的计划或者所做的一切是有漏洞的,只要你好好地反思,将漏洞消除,你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所谓失败,是指我们失去一次达到目标的机会,但同时也得到了排除错误的一个宝贵信息。一个聪明的人,他们允许自己败在经验、败在技巧上,但决不能败在心志和信仰上。因为失去了心志和信仰的人是无法理智地面对失败的,更别提要他好好地反思了。
失败了固然可惜,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地反思,就很可能在失败后,迅速地获得成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失败,就不难发现,失败是因成功而生的,失败绝不是成功的绊脚石。
1958年,弗兰克·康纳利在家的附近经营了一家比萨饼屋,筹措他的大学学费。19年后,康纳利的比萨饼屋发展到了3000多家,总值3亿美元,他的连锁店叫作必胜客。
作为一个卓越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康纳利给其他创业者这样的一个忠告:“你必须学会反省失败。”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做过的行业有50多种,而中间大约有15种做得还算不错,那表示我大约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总是要出击,出击就会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了,要反省自己为什么失败,否则,你根本就不能确定你什么时候会成功。”
康纳利说必胜客的成功归因于他从错误中学得的经验。在俄克拉荷马的分店失败之后,他知道了选择地点和店面装潢的重要性。在纽约的销售失败之后,他做出了另一种硬度的比萨饼。当地风味的比萨饼赢得了市场后,他又向大众介绍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懂得反思。康纳利失败过无数次,可是他善于反思,总结失败的教训。正是因为他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我们才能在现在的必胜客连锁店里享受美味的比萨饼。康纳利的成功证明了反思的强大力量。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你也能善于自我反思,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把它们化作成功的垫脚石,那么成功离你也就不远了。英国《泰晤士报》前总编辑哈罗德·埃文斯一生中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其中包括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泰晤士报》进行改革的失败。但他却从未在失败中沉沦。他说:“对于我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在失败中沉沦,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失败,因而失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败为阶梯。换言之,成功包含着失败。关于失败,我想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有价值的。因此,面对失败,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勇于正视失败,然后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鼓励自己一步步走出败局,走向辉煌。”
那些经得起失败考验和懂得反思的人们往往能得到成功的垂爱,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失败的意义:“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一颗同等利益的成功种子。”
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会在课堂上讲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对于失败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否则也不会有那千万次的“尝试”。
在爱迪生的发明中,遇到困难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蓄电池了。他一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功,在这个试验中一共失败了5万多次。当所有人都灰心丧气时,他却乐观地说:“我想,当我失败了6万次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蓄电池的秘密。”终于,他成功了!蓄电池被用于火车、轮船上,成为发电厂的电力,甚至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种蓄电池。
在研制白炽灯时,爱迪生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均告失败。有人嘲笑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他不为所动,沉下心、废寝忘食地坚持进行研究。他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又一个不可行方法的减少,而确信自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终于,世界上第一盏电灯被他研制出来了,而他的名字也熠熠生辉地烙印在史册上,经岁月洗涤而不褪色,盛名流传至今。
爱迪生的成功,很多人认为他对于人生中挫折持有的罕见精神,使他创造了非凡的成就。面对失败,很多人都有再试一次的勇气,但这并不是爱迪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懂得反思——他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又一个不可行方法的减少,确信自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就这样,他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当我们因为某件事而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爱迪生在给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前,那千万次的失败。爱迪生成功的经历深刻地告诉我们:他知道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轻易取得的;若真的能不经历失败就一次成功,那么也许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