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14071500000006

第6章 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5)

他接着说:“大家要在学习当中学会如何跟别人相处,不要死读书,更不要做书呆子。对于学问上的争论,大家既要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又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因学术观点不同而伤了彼此间的和气……”

说到这里,雷万恩教授问大家:“我讲这些话,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有个同学开口说。

“好!”雷万恩教授笑笑说,“我们就先说——做人。在我们系里,论私交我与柯尔伯格的关系最密切,我们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同留校工作,后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到教育学院教书。由于学术见解的差异,我们两个有一段时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极力主张人类的道德发展是一致的,而且也是一成不变的;而我则主张人类的道德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就这个问题,我们定了一条君子协定,就是当面尽量争吵,但背后不要议论对方,而且还要尽量说对方的好话。所以,我现在告诉大家,柯尔伯格是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你们说,我是不是在真诚地夸赞他呢?”

大家听了都笑起来,但突然雷万恩教授沉寂下来,一脸沉重地对大家说:“可惜你们今后再也听不到柯尔伯格对我的赞赏了,因为他今年年初已经不幸去世了,他的死对系里和我本人来讲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是个真正的学者,别人用四年时间读大学,而他只需要两年时间就把大学的内容读完了。后来,他在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中,又巧妙运用一个两难抉择的故事成功地勾画出人类道德判断的三阶六段,使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在美国发扬光大,也使他的案例研究法为各个学科的学者所广泛运用。在心理学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能从一个小故事的不同判断而开创出一套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所以说,柯尔伯格为我们开辟了这个先河……”

雷万恩教授在柯尔伯格生前与他在学术上争论不休,但是他们仍保持互相尊重。学术上的分歧让他们一步步接近真理,彼此的尊重让他们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如一个人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呼喊,你对它不友好,它就不会友好地回应。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你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有人也许会说,雷万恩教授和柯尔伯格地位相当,所以他们能很容易地做到彼此的尊重。如果你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你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真正的尊重,是不分能力有多强,地位有多高,权势有多重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难以摆脱世俗的影响,他们对那些有钱的,有权势的,有学识的,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有美貌的人表示了足够的尊重,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重。尊重是不分界限的,我们应该将尊重贯彻到每一个人。

“巨象集团”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企业,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是一幢七十多层楼高的大厦。环绕大厦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这在寸土寸金之地更显出该集团与众不同的实力。

一天,一位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人像平时一样,正拿着一把大剪刀在给园中成片的低矮灌木修剪枝条。这时,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出现在老人的不远处。妇人好像很生气的样子,不停地和男孩说着什么。

忽然,妇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张纸巾揉成一团,一甩手扔出去,正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一团纸巾在翠绿的灌木上十分显眼。老人看了看妇人,妇人满不在乎地也看着他。老人没有说话,拿起那团纸扔到不远处放剪下枝条的一个筐子里。

老人拿起剪刀继续剪枝,不料,妇人又将一团纸扔了过去。

“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人,妇人对他摆手示意让他不要作声。老人过去又将这团纸也拿起来扔到筐子里,刚拾起剪刀,妇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了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不厌其烦地拾了妇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始终没有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妇人指了指老人,然后说,“看到了吧!我希望你明白,你现在不好好上学,以后就跟面前的这个老园丁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低贱的下等工作!”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生气地在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活教材”。

老人听到这话,十分不悦地走过来说:“夫人,这是集团的私人花园,只有员工才能进来。”

“这我知道,因为我就在这所大厦里工作!”妇人高傲地说着,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还亮出了员工卡。

“能借你的手机给我用一下?”老人仔细看了看员工卡,然后向妇人借手机。妇人一脸不情愿地拿出手机,但还是不忘借机教导儿子:“你瞧这人穷的,这么大岁数了连个手机都没有!你今后不长出息也会变成这幅模样!”

老人打完一个电话将手机还给妇人。不一会儿,有一个人急匆匆地走了过来。那妇人看到他大吃一惊,她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正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层人员,凭他的一句话就足可以免去她的经理职务。

妇人还以为他是路过,赶紧上前打招呼。没想到,他竟然毕恭毕敬地站在老人面前。

老人对他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我马上按您吩咐的去办!”那人连声应道。妇人是一个经理,她虽然对此有很多疑惑,但她知道,她被解雇了。她颓然坐到椅子上。她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奋斗五年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却莫名其妙地被解雇了。他拉住那个高层人员问道:“你凭什么解雇我。”

那个高层人员也很疑惑,他现在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只能小声地对妇女说:“你知道你面前的这位老人是谁吗?”

“不就是一位老园丁吗?”

“什么?老园丁?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她这样级别的一个经理在集团里很少有见到总裁的机会。这时,老人走过来摸了摸那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詹姆斯教给男孩一个浅显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无论贫富、美丑、长幼,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护。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有他渺小的一刻,任何一个平凡的人也都有他伟大的瞬间。那么该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呢?哈佛教授告诉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他人的个性、个人习惯及观点,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小过错,不要对他人有关原则性的任何事情横加干涉。

第二,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不论你们多么亲密,也应彼此保留一块私人的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的私人生活,不追问他人的秘密。要相信对方,当朋友需要你的建议或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尽力地为他付出。

第三,说话注意语气和言辞得当。有些人常常不分场合,不加措辞,也不看他人的心情,有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辞刻薄,让他人十分尴尬,在公众场合下不了台,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却不自知。这种不尊重的行为,主要体现在直肠子性格的人身上。所以这种性格的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注意语气和言辞得当。

第四,允许他人表达思想,表现自己。当你与他人意见不同时,尽量让别人先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当与跟自己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时,也要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记住,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送人玫瑰,留下手中持久的芳香

哈佛人的理念:你如果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去帮助别人。在申请进入哈佛读书时,假如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并拥有不少助人为乐的事迹材料,这将为你进入哈佛增加不少砝码。因为助人为乐是哈佛对其学生入学资格的一项基本要求。哈佛的理念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首先你得主动地去关爱和帮助别人。

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他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大多数成功者都很明白,要想别人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先要主动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不仅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乐于助人”也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要。

在美国,很多学校都像哈佛大学一样,把学生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及是否是慈善机构或非营利性机构的志愿者作为考核项目,并将其和学习成绩并列作为考核标准,所以美国人从小就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某杂志就曾经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杨艳接到女儿张兰从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说自己要学习雷锋,叫他们寄有关雷锋的资料给她。杨艳很疑惑:雷锋和在美国求学有什么关系呢?杨艳一再跟女儿确认是否是雷锋,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呢?张兰说是为了申请进哈佛。

杨艳越听越糊涂,只能先答应下来。杨艳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所以决定先打电话给在美国工作的朋友问问此事。朋友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叫他们快把材料寄去。理由说了半天也叫人摸不着头脑。因此,杨艳决定亲自飞往美国问个究竟。

到了美国后,她听女儿张兰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兰再过半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学习成绩虽然在学校里很不错,但是除了成绩之外,别的简直是一片空白。譬如运动等其他兴趣,尤其是对人的亲和力、爱心、领导能力等。这种表现,别说要进哈佛了,连普通的大学都很难进。

张兰这一下急了,她立刻组织了班级的打乒乓球活动,自任教练,但如何表现对人的亲和力与爱心呢?她想起了在中国念小学的时候的学雷锋活动,这才管父母要材料。

可见,在哈佛帮助他人是一种超越自我、展现能力的方式。要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你能感受到自身道德水准的提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另外,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可以得到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中获得的温暖也缓解了他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焦虑和不安。美国哈佛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l4年跟踪调查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帮助他人还能够延长一个人的寿命。”

一位登山客在山中遇到了暴风雪,在风雪茫茫中迷失了方向。这场暴风雪突如其来,他的御寒装备又严重不足。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尽快找到避寒处,不久后就会被冻死。

可是他没走多远,四肢已冻得开始麻痹,他知道自己时间已不多了。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不远处,躺着一个人,一动不动,原来这个人已经快冻僵了。登山客知道自己面临了一个困难的抉择:他应该继续赶路以求拯救自己,还是设法救助雪中生命垂危的陌生人呢?

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设法救助陌生人。他脱下手套,跪在那个生命垂危的人身边,按摩他的手臂和双腿。那个人的血脉开始流通,四肢慢慢地能够活动了,最后还能站起来了。他们两人相互支持,患难与共,找到了一个可以避寒的山洞,他们生还了。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当你帮助了别人,让他们得到他们需要的事物,你往往就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事物。按照古人所说,即“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偶然的事情将会决定你的未来命运,但前提是你必须助人和受助。

亚弗烈德·阿德勒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每天想想,如何才能使别人得到快乐,让别人感到人世间的爱心力量,那么在14天内你的孤独郁症就可以痊愈。”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你如果能够经常帮助别人,让别人感觉到快乐,那么你将照亮你暗淡的心灵,获得温暖,度过寒冷的冬季,跨过道道障碍。

也许你给别人提供的帮助,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来讲,你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哈佛的珍妮·马蒂尔教授说过:“人们每做一件好事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其实这就是爱心和善举给予我们的回报,这种回报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当然,爱的表达是无条件地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但最终结果你仍然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感激,这就好像你在送别人一束玫瑰的时候,自己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