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宜忌1000问
14097300000015

第15章 营养进补篇(2)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体的内环境开始由冬季向春季转化,人体之阳气亦随之升发,此时应养阳。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平补阳气的食品。

春季忌食生冷黏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春季忌多食酸,以免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消化吸收。还应少食酸涩、油腻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春季菜肴以辛温清淡为宜,中、晚餐以一荤三素为宜,汤不宜厚味,宜清淡。食汤、菜要有利于益气健身,有利于渗湿健脾,有利于祛寒祛热。荤菜以补益为主,猪精肉、牛肉、鸡肉、鸽肉、鱼肉均可,但不能日日专吃一样,应交替食用,量宜适中,过则为患。做荤菜应放生姜、橘皮丝等调料。

为什么说炎夏虚证宜清补?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睡眠少,体力消耗大,消化功能差。许多人一到夏季,体质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一些平素阴虚体弱者,更易产生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脘腹胀闷、体重减轻等“疰夏”的症状。因此,炎夏时对体虚者尤应重视饮食调补。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挟湿”。脾虚者夏令养生,可采取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入夏应市的蔬菜、水果甚多,如茄子、冬瓜、丝瓜、番茄、黄瓜、芹菜、豆制品、西瓜、葡萄等,可轮换配套食用。老年人食补可选用羹、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豆浆粥、玉米糊等消渴生津、清热解暑之品。对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老人,还可用海蜇、荸荠等量,洗净后加适量冰糖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者,用鲜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适量水煮粥吃,也可收到食疗之效。

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和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阴虚体弱者在安排膳食时,可选择猪瘦肉、鸭肉、兔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

为了提高食欲,增加营养,还可适当吃些带苦味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醒脑提神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夏令清补虽说多以清淡寒凉的食物为主,但生冷及冰冻食品还是不宜过多食用,特别是婴幼儿、年老体虚、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食品,以免过度刺激胃肠黏膜,使毛细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一旦脾胃受损,便可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样伤及元气,对安度炎夏有害无益。

为什么夏季进补宜养心?

中医认为,心属火,夏亦属火。盛夏季节,心气火旺,故需要重视养心。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

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性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宜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

夏季进补养心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凝心神。调神安神,实为养心之首要,故《医钞类编》中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所谓凝神,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安谧和清静,这样人的神气自然就会心平气和,血脉流畅。

②节情志。情志泛指人的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而对心的影响就更大。因为心主管情志,七情中尤以怒、悲、恐等对心脏影响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惧等,而诱发心脏病。所以善养心者必须节制情绪,不使过激。

③善运动。通过运动,使气血流畅,百脉俱通,毫无淤滞,自然心气充盛。这亦为现代医学证实:适量运动使心肌得到锻炼,同时加强了心脏的血流量,这对预防和改善冠心病等,均有很大帮助。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散步、拳操、游泳、骑车等。

④调饮食。夏季,心气旺盛,此时不宜过食温补润腻之物,否则易犯火上浇油之错,宜清淡,宜多食蔬菜。

为什么说冬天咳喘宜夏天进补?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是受自然界春夏阳热影响而产生的。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亦时时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年节律的调控中,故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为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和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年节律变化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自然界阳气失旺,人体亦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虚阳失却变化之动力的冬季,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体内凝寒之气,在自然界冬季严寒之气的作用下,及体内虚阳不足的状态下祛之亦难。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有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在夏天未发病时,可“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下列补益良方可供选用:

①取蛤蚧粉4克,人参粉3克,糯米150克。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旺火烧沸,转用中火慢慢熬煮,至米熟烂。将蛤蚧粉、人参粉用勺边搅边撒入锅内,隔5—10分钟即可食用。食用时,每碗可加适量白糖或蜂蜜调味,早晚分食。具有补肺肾、益元气、平虚喘等功效。

②取白果、甜杏、核桃仁、花生仁按1:1:2:2比例,混合,研末,和匀,每日清晨取20克,加1个鸡蛋,煮1小碗。早晚餐食用,连服2个月。具有扶正固本、补肾润肺、纳气平喘的功效。

秋季进补有哪些禁忌?

补肺润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甘润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以防止口唇开裂等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的伤害;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到燥邪的影响,产生疾病。这样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伤害。正如《饮食正要》中所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甘润的食物,除了能补养肺阴以外,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我国古代就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防止便秘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

对于秋燥,一方面要进食甘润之品,以补肺润燥;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进食辛辣烧烤上火之品。辛辣之品主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酒等。烧烤一般以鸡肉、牛肉、羊肉等为原料,置于明火或微波炉内烧烤。这些食品一是本身性温;二是烹饪过程中,食物的水分散失较多,进食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唾液来参与消化。食入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的症状。为此,秋季最好要忌食这些食物。当然少量的葱、生姜、蒜,作为调料,或以性温的一些肉、禽类食物烧汤,并佐以一些银耳之类滋阴润燥的食物,是不会加重秋燥的。这里要特别说的是生姜。生姜是药、食两用且药用广泛的一种食物。生姜含挥发油,有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生姜含姜辣素,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管、促进消化的作用,生姜所含的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胆汁中黏蛋白的形成,从而能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和发作。

为什么说秋凉进补宜先调脾胃?

秋天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的想到要补身。因为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而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时节,调补一下身体,是有必要的。不过,该怎样调补才有益健康,确实要研究。有人认为,补,就是吃补药补品,何必如此讲究。于是不管机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肉、猪肉等等一一集中,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其实这种补法是很不科学的,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浪费财力物力,甚至还可损害身体呢!

夏天气温高,人们胃口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马上吃大量猪、牛、羊、鸡肉等食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这正如跑步,必须先慢跑后才逐渐加快一样。如一下吃进大量难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结果胃肠功能势必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就不能被人体正常吸收利用,甚至还会搞出乱子来。

秋季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如将芡实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也是适时补品。民间有用芡实60克、大枣10克、花生30克,加入适量红糖合成大补汤,具有易消化,营养高,调补脾胃,益气养血等功用,对体虚者,脾胃虚弱的产妇,贫血者,气短者具有良好疗效。

由于芡实含糖类极为丰富,约为75.4%,而含脂肪只为0.2%,因而极容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夏天炎热季节脾胃功能衰退,进入秋凉后功能尚差,及时给予本品,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补充营养素。平时消化不好,或热天出汗多又易腹泻者,经常用芡实煮粥,或煮红糖水吃,有很好效果;若用芡实与瘦肉同炖,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很大的好处。

为什么说冬季养生宜补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肾虚病有阴虚、阳虚之分。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之为肾阴;对各个脏腑活动起温煦、推动作用称之为肾阳。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肾阴虚者,常见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委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对于养肾防寒来说,饮食调摄也很重要。冬天宜选食如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这对素体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亦宜择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乌骨鸡、海带、紫菜之类。冬日宜常进各类温性热粥,若将上述食品置人粥中煮食,既能祛寒,又可给养,还能疗疾。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有句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老人,冬天可配食乌龟、甲鱼、枸杞等护阴之品。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人肾,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另切忌寒凉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折伤元阳。

冬天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宜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肾气功能,提高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而帮助肺气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主骨”,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肾“在液为唾”,冬日以舌抵上腭,待唾液满口后,慢慢咽下,能够滋养肾精。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宜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肝胆相照”,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肾阳。古人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天切忌房事过度,工作、运动不可过多出汗,防止。肾之阴精亏损、阳气耗散。

为什么说补药忌多多益善?

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就是利用它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寒性,就用偏于热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之太过,人体又会偏于热性。虽属气虚,但若一味大剂量补气而不顾其他,则反而会导致气机壅滞。又如虽为阴伤,但若一味养阴,则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滞。此外,补血药物药性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阳药性偏温燥,常用则助火劫阴。在使用补药时,一定要忌滥用无度,防补多壅滞。

平时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一般都含有能满足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在正常饮食下,人体内营养素通过消化吸收、肝脏代谢及体液调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毫无目的地一味服用各种补药,那么,不仅不会促进健康,还会破坏人体的代谢平衡,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有实验表明,采用复方中药过量补益,会引发身体细胞遗传性损伤,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中药进补一定要适量谨慎。科研人员通过对中药人参、白术、黄芪、茜草、淫羊藿等几味药进行分类组方,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类补益复方中药在较低剂量时,没有诱发正常人淋巴细胞微核升高的作用,不致引起体细胞遗传性损伤。但随着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产生诱变效应,而引起一系列非正常变化,致使身体出现炎症、细胞突变甚至癌变等损害。这一实验告诫群众,切勿滥补中药,即使服用中药补益复方时,也应请教医生,一定要严格掌握服用剂量,方可发挥扶正去邪、益身养气之功能,否则适得其反。

为什么说补药忌惟求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