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14108200000004

第4章 食物治病有科学依据(1)

食物的药理作用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此言不错。同是一种食物,在食疗方中能治病,而在大众的菜单中却不能治病,这是因为食疗方中的食物已经被中医药理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药化,不再是以果腹充饥为目的的一般性意义的食品。中医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所谓食物药化,就是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食用食物以防病、治病,使其具有中药的基本特征,即食物的中药化处理。药性的理论范围较广,狭义的药性仅指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一般认为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除强调膳食平衡外,还强调食疗食养以及一整套理论观点,对健康益寿莫不有裨益,像主张膳食“清淡”、“节俭”、“荤素兼食”、“食应卫生”,戒“暴食”等,对“益气补精”亦无不有益。

食物的品种众多,每一种食物都有一定的性能和适用范围,例如,西瓜味甘、性寒,最善清热解暑,生津利尿,功同清热之白虎汤,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美誉。梨味甘、性凉,肉质细嫩酥脆,果汁营养丰富,清凉香甜,能润肺止咳、凉心熄风、清热化痰、养阴润燥,主要用于热病、咳嗽以及中风不语、痰热惊风等症,其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味甘、性凉,具有清热、生津、和胃、润肠、醒酒、化痰等功效,既可用于急性热病、高热不退、心烦口渴,也可用于慢性病、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甘蔗营养非常丰富,榨取所得蔗汁清凉可口,甜而不腻,被誉为“天生复脉汤”,能大补胃阴,利咽喉、强筋骨、熄风、养血。皮青的甘蔗功效佳,皮紫的甘蔗性温。龙眼肉(桂圆)味甘、性温,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可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便血崩漏等症,功同治疗心脾两虚之名方“入脾汤”,故誉之“天生入脾汤”。

食物的性能与适用范围

食物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食物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食物也有升、降、浮、沉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食物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认识食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天才”的发现。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食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中医药理论的结果。这些食疗食养的理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的,用于预防、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因此,食疗治疗疾病,除必须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食物的性能,才能正确地应用于临床。

食物药化的意义

食物药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食物来治病。食疗中的食物在理论上进行药化,要明确“食物药化”和“药化食物”的含义。食物药化,为之规定适应证、用法和用量,这一实施过程称为“食物药化”。被药化后的食物称为“药化食物”。如韭菜在大众眼里不过是普通蔬菜,属于一般食物范畴,用药化理论规范后,知道韭菜性温味辛,具有补肾助阳、活血消淤功能。主治阳虚痿痹、遗尿量多,女子白带、男子白淫,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症,一般用量15~20克,内服、外用均可,阴虚阳亢者慎用或禁用,使韭菜具备了药物的一般特征,此时它又成了“药化食物”。食物的药化工作应由精通中医药理论的中医药师来完成,比如《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药师认为,它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能治疗胁痛里急、腹中疼痛、虚劳不足,是著名的常用食疗方。但就大众而言,如果确定不了它的治疗目的,虽是中医药的著名食疗方,对大众来说只能是一款味美可口的普通食物。

食物被药化的意义:

①食疗概念更准确,食疗治病的主体是药化食物。所以,食疗是中医师在中医辨证论治法则指导下,使用药化食物为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②治疗原理更清晰。食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食物被药化。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可见食疗与药一样,辨证越准,用食(药)越当,遣方越精,治疗效果就越明显。

③界定更明确。食物的药化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因此,食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没有经过药化处理的食物及其制品均不属于食疗范畴。餐饮业的药膳在客观上虽能产生一些保健作用,但它在配制过程中没有对其成分进行药化处理,受用者不是以防病治病为主要目的,即使在“膳”前冠以“药”,也不能认为它就是食疗。

④适应证更具体。通过对食物的药化后,不难发现其有很大部分味辛甘,口感好,副作用小,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从药化理论看,食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以消除疲劳、预防、保健、治疗老年病患、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用于各种疾病后期的调治最为适宜。

总之,食物药化论是食物治病的立论依据,是鉴别食疗与一般饮食的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食物药化论,能促进中医药界定准确,合理使用食疗这一治病手段,明显提高食疗治病的针对性和疗效。

食物的药性——四气

一般说来,食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在中医学上叫做四性,也叫四气。由于不同属性的食物其药用功效也不同,故在配置食疗方时就要重视食物属性,选择符合防治疾病所需要的食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有一重要治疗原则,就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此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食疗。治疗属寒的病证,要选用属于热性的食物;治疗属热的病证,就要选用属于寒性的食物,做到“对症下药”,才有望取得预期效果。反之,若寒性病证食用寒凉食物,热性病证食用温热食物,结果只能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

四气是根据食物作用于机体发生不同的反应和治疗效果确认的。《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表明药性是根据其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来确定的。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凡治愈或缓解阳性热证的食物,大多具有寒、凉的药性。这类食物具有以下作用:清热作用,如粟、鸭、枇杷、芹菜等;泻火作用,如鸡血、苦瓜、柚、蜂蜜、绿豆等;滋阴作用,如浮小麦、鸡肝、梨、麻油等。凡治愈或缓解阴性寒证的食物,大多具有温、热药性,这类食物具有以下作用:温阳作用,如糯米,胡桃、韭菜、洋葱、红砂糖、羊肾等;散寒作用,如羊肉、酒、川椒等;教逆作用,如葱、姜、胡椒等。四气之外,还有一种寒、热、温、凉不甚显著的药性,称之为“平性”。平性药既适用于寒证,也适用于热证,因其药性平和,虽有一些偏凉或偏温的差异,但使用和缓,故一般仍称为“四气”。

食物的药效是指用中医理论确定出食物的功效。根据“四气”确定食物的药效。具有寒凉之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热证、阳证的治疗,如梨、苦瓜、西瓜、绿豆等;具有温热之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多用于寒证、阴证的治疗,如胡椒、生姜、芫荽等。

寒凉食物的食疗作用

寒和凉同属一种性质,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热证和阳证。凡是表现为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象数的病证,可以选用。

常用食物中属凉性的有茄子、萝卜、冬瓜、丝瓜、菠菜、苋菜、芹菜、大麦、绿豆、豆腐、小麦、苹果、梨、枇杷、橘子、菱、薏苡仁、茶叶、蘑菇、荞麦、鸭蛋笠;属寒性的有豆豉、马齿苋、苦瓜、莲藕、蟹、蕹菜、盐、甘蔗、番茄、柿子、茭白、荸荠、紫菜、海藻、笋、西瓜、香蕉、桑葚、黄瓜、田螺等。

温热食物的食疗作用

温与热同属一种性质,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寒证和阴证。凡是表现为面色苍白,口中发淡,即使渴也喜欢喝热开水,怕冷,手足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脉沉迟的病症,可以使用。

常用食物中属温性的有刀豆、芥菜、芫荽、南瓜、桂圆肉、杏、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核桃肉、麻雀、鳝鱼、虾、鲢鱼、海参、鸡肉、猪肝、火腿、猫肉等;属热性的有韭菜、葱、蒜、生姜、小茴香、辣椒、羊肉、狗肉、花椒等。

平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由于食物中温与热、凉与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有些温或热、凉或寒却难以截然分开,为简便起见,通常仅归纳为寒热两类,将寒凉属性的统称为寒,温热属性的统称为热。而在寒热之间增加了平性,也就有了寒、热、平三性的划分。

平性食物,既不偏寒,也不偏热,介乎两者之间,通常具有健脾、开胃、补益的作用,多用于一般病症。而由于其性平和,故一般热证和寒证都可配合食用,尤其对那些身体虚弱,或久病阴阳亏损,或病症寒热错杂,或内有湿热邪气者,较为适宜。

食物中属于平性的有粳米、糯米、黄豆、蚕豆、赤豆、黑大豆、玉米、花生、豌豆、扁豆、黄花菜、香椿、胡萝卜、白菜、莲子、芝麻、葡萄、橄榄、猪肉、鲫鱼、鸽蛋、芡实、牛奶等。

食物的药味——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用来解释、归纳中药药理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根据之一。同理,食物的五味也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和食疗方选用的重要依据。

中药学重要著作《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药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样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于正确地选用食疗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药物的主治功能反推食物的“功能药味”,即该药有某种“固有药味”的主治功能,却无该“固有药味”的口感,如油菜薹、白萝卜、生石膏等决无辛辣的口感,但它们却具有解积宣散的辛味功效,所以仍赋予它们功能的“辛味”。这是中医药给药物定“味”的特殊手段,也是使食物药味化的重要方法。例如马齿苋、赤小豆、旱莲草等,具有功能的“酸味”;苋菜、猪肾、石决明具有功能的“咸味”;蚕豆、猪肉、百合具有功能的“甘味”;大豆菜、猪肝具有功能的“苦味”。

根据五味确定食物的药效,五味的作用,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不同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早在《内经》中就有“辛散”、“甘缓”、“苦坚”、“酸收”、“咸软”及“淡味渗泄”等记载,结合后世诸医家之说,归纳起来,其主要作用是五个方面:

①辛味食物多具有解表、行气、消风、通阳的药效,多用于外感表症或气血阻滞之症,如葱、生姜、辣椒等。

②甘味食物多具有滋补、和中、缓急、止痛、润肠的药效,如梨、饴糖、蜂蜜等。

③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通泄的药效,如苦瓜、苦笋、苦荞麦、茶叶等。

④酸味食物多具有收敛、固涩、止泻、消食、生津的药效,如酸梅、山楂、刺梨、马齿苋等。

⑤咸味食物多具有软坚、散结、泻下、化淤的功效,如蜇皮、海带、墨鱼等。

“医圣”张仲景曾经说过,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可见,食物的味还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健康,应引起重视。

辛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辛即辣味,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芹菜、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酒等。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表证及寒凝疼痛病症。

同是辛味食物,有属于热性的,也有属于寒性的。如生姜辛而热,适宜于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感冒病症;豆豉辛而寒,适宜于身热、怕风、汗出、头胀痛、咳嗽痰稠、口干咽痛、苔黄、脉浮数的风热病症。

辛味食物大多发散,易伤津液,食用时要防止过量。

甘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甘即甜,这类食物甚多,常用的有莲藕、茄子、蕹菜、番茄、茭白、萝卜、丝瓜、洋葱、笋、土豆、菠菜、荠菜、黄花菜、南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豇豆、肉桂、豆腐、黑大豆、绿豆、赤小豆、黄豆、薏苡仁、蚕豆、刀豆、荞麦、高粱、粳米、糯米、玉米、大麦、小麦、木耳、蘑菇、白薯、蜂蜜、蜂乳、银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苹果、荸荠、梨、花生、糖、西瓜、菱、香蕉、桑葚、荔枝、黑芝麻、橘子、栗子、大枣、无花果、酸枣仁、莲子、核桃肉、桂圆肉、鲢鱼、鳗鱼、龟肉、鳖肉、鲤鱼、鲫鱼、田螺、鳝鱼、虾、羊肉、鸡肉、鹅肉、牛肉、鸭肉、麻雀、火腿、燕窝、枸杞子、芡实、香菇等。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拘急的作用,可用做治疗虚证。如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于讲话、疲倦乏力、脉虚无力之气虚证的,可选用牛肉、鸭肉、大枣等;如表现为身寒怕冷、蜷卧嗜睡之阳虚证的,可选用羊肉、虾、麻雀等。甘能缓急,如出现虚寒腹痛、筋脉拘急的,可选用蜂蜜、大枣等。

酸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用的属于酸味的食物有醋、番茄、马齿苋、赤豆、橘子、橄榄、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猫肉等。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出、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

酸味固涩容易敛邪,因此,如感冒出汗、急性肠炎泄泻、咳嗽初起,均当慎食。

苦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用的属于苦味的食物有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司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热证表现为胸中烦闷、口渴多饮、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的,可选用苦瓜、茶叶;热证表现为午后潮热、两颧潮红、咳嗽胸肋作痛的,可食用百合;热证表现为发热不退、下腹部胀满的,可配用桃仁。湿证表现为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咳逆的,可配用白果。

苦味清火易鼓气,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弱者更宜审慎。

咸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等病症。在甲状腺瘤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食用海带、海藻,即依据“咸以软坚”的理论,以海带、海藻之咸来软化肿块。民间土法,采用食盐炒热,用布包裹,熨脐腹部,治疗寒凝腹痛,也即“咸以软坚”的实际应用。

食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根据“升、降、浮、沉”理论确定食物的药效。药物的这四种性质是根据药物的质地和性味确定治疗趋向的一种方法。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味苦咸酸性寒凉者,大多具有沉降之性,药势趋里趋下,如大头菜、牡蛎、柚子等;子实及质重者,大多有沉降之性,一般具有清热滋养的药效,药势多趋下趋内,如绿豆、龟板,山芋等;味辛甘性温热者,大多具有升浮之性,药势趋表趋上,如生姜、葱白、胡椒等;花叶及质轻者,大多有升浮之性,一般具有升扬发散的药效,药势多趋上趋外,如茉莉花、花菜、苋菜等。以上是指药物升降浮沉的一般规律而言,但在实践中,前人亦观察到有少数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又有独异之处,所谓“诸子皆降,蔓菁独升”,“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根皆降,桔梗独升”,即其例证。这说明药物的共性之中,又包含着一定的个性。

确定食物的归经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