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44.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凡事预则立,学习更是这样。课前预习,不仅能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概念,更可以带着疑问和难点去听课,还能事先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在课堂上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和加强理解。
预习,就是对上新课作准备,而且是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准备。
成语“笨鸟先飞”中的先,就是先学一步。对于一篇课文,在老师开讲前先预习,可以让我们学起来心中有数。因为是新课,预习时可以不求甚解,只做到知其然,同时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再求甚解,搞清预习中的难点、疑点和重点,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习新课时先有准备,心中有数,自然会减轻学习难度,学起来既轻松,也会学得更好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方,还能记得更牢。在预习中有印象的地方,老师讲解时你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与熟悉感,接受起来不产生记忆上的排斥,反而易于吸纳。不预习从未接触过的新课,一上课就听老师讲,就会一头雾水,感到陌生,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难度。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新课时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过程。如果没有预习,只好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要避免预习时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不动笔。这种预习虽耗了时间,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等于是在浪费时间。预习得好,而且形成习惯,等于是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是能够终身受益的。
沈阳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张晓燕,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眼下,她正和学校全年级的同学们在一处幽静的小镇私立学校里进行最后3个月半封闭式高考前集中冲刺。春节期间和她谈及学习心得,张晓燕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体会,我觉得我最突出的一个方法就是课前预习。”尤其是语文课,课前预习比其他科效果更明显。比如高二下学期学习古典文学单元时,我对《鸿门宴》的预习收获特别大。我首先从阅读提示开始通读了一遍课文,并将所有注解对照原文读完。然后再研究性地反复看阅读提示,将其分段对照课文再读。这样,我不仅初步弄懂了本文的故事发生背景,明白鸿门宴的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还抓住了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情态的刻画,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语言词汇我也作了摘记。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等。然后,我再通读第三遍,就觉得亲切、熟悉了,并且从中受到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写作启发。但我绝不在预习中做一个字的作业,那样会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深、不确切产生错误,一旦错的东西先入为主,今后改起来就难。我还是按惯例作些记录,留待次日老师讲解或课堂上提出质疑。这样一来,预习就会轻松些,上新课时心中有数,学习有针对性,新课就成了我的旧课,掌握得就更牢了。
通过预习张晓燕获得了她自己总结的两大好处:
首先,预习可以提高自己记笔记的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新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都十分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而且有的已在预习中记过了,为45分钟的课堂节省了时间,减轻了负担。我就把重点放在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有时,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的问题,也正好是我在预习中重点记录的地方。这说明我抓的问题还是比较准,从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与理解问题上。
其次,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与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这样就使我上新课时疑惑易解,听起课来轻松有味,思考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好。
张晓燕也强调了预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苛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做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任课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便消灭“拦路虎”。还有就是预习一定要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时间少,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当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如此会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她说她曾经吃过这方面的亏。
应该说,正确的预习是每个同学都需要的,但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得当。否则,本末倒置,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对于学习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忙不过来,挤不出时间去预习,因为上新课时听不懂,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其实,他们差的原因可能就在没有预习上。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4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假如以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现在就改变它,坚决做到先预习后上课,但也不要一下子铺得太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先从重点搞起,按时间多少安排。这样既不太紧张,又从容不迫,还可找准切入点,带动并推及到其他功课,达到预习的好效果,并由此养成预习及自学的好习惯。
记住,学习的关键在自觉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己自觉学习的好方法。
他们是这样看预习的
2002年高考河北省理科第一名许磊说:“预习就是适度超前,这是我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大部分优生都如此。”
2002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第一名孙思思说:“我从来都是每门课必预习的,但绝对是在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以后。预习了,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讲的思路走,否则会一片茫然。预习了就会心中有数,有利于加强理解与消化。”
2002年高考天津市理科第一名张继涛说:“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新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障碍。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2002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第一名谢茜说:“我的预习更广,就拿语文来说,除了课文之外,我还扩散到对相关名著的阅读上。例如学习小说单元和散文单元,我就提前把相关的原著找来看。我在中学时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等,余秋雨的散文我也喜欢读。这样对我理解课文上的作品、作者、背景大有帮助。”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尽量能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们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2.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
习惯45.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上课时,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讲解,学生如果跟不上,就会让听课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白白浪费上课的时间。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上课听讲不专心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曾有过上课开小差的经历,区别只在于走神时间的长短和次数的多少。
听讲为什么不专心?
1.一位老师是如此说的: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而我们的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讲课时低着头看教案,或者翻教参,这样,你如何把握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呢?有的教师干脆就抄黑板,一堂课下来,学生差不多没看见他的脸,只看见一个背影。
课堂教学不应该很沉重,像忆苦思甜似的,一个个苦大仇深的样子。什么是学习的乐趣?什么叫寓教于乐?我看着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过早成熟的面孔,就明白了这就是揠苗助长造成的后果。因此,聪明的老师懂得在课堂上适当地制造一些笑话,玩一点小幽默来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上课看小说、走神、睡觉,说明了什么?请你最好别打搅他,而应当想想该如何把课讲得生动些。如果有一天,你教的这门课不用考试,而学生依旧来听你的课,那么,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比任何公开课、评比会强多了。
2.不能只怪老师
学生听讲专心与否,确实和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比较大的关系,特级教师的课就是讲得好,能让孩子们一个个瞪圆了眼睛。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找到特级教师来教,水平高的老师也基本上都被名牌学校挖得差不多了。因此,大多数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就只能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你念的不是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你必须比重点中学的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同等的成绩。
这份更大的努力,应该付在什么地方?高考考核的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才是值得学生们付出最大力气的地方。同样是做题,有人错了一次就能彻底改过来,有的人却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差别就在于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就在于是否让自己的心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而主动学习应当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脑子里不断地转,想自己应该怎样运用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自己应该从何着手。也就是说,即使老师只讲了10%,自己也要主动思索,找到背后的90%。抱着这种态度听课,不仅老师的每句话都会落进自己的心里,而且还能思考更多、收获更多。主动学习的学生,从来不会埋怨老师讲得不好,只会担心自己思考得不够深入。这样的学生听课,怎么还会不专心?
3.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学校是公平的,每个同学上的课一样,做的作业一样,从老师嘴里听到的讲解也一字不差,然而在考试成绩上,却会有十分大的差别。这并不合理,只能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班级,排名在10名以外的学生,都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只要能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成绩都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
主动学习,就是当老师每讲出一个知识点,自己都要考虑如何应用,在题目里有多少种变化形式,有什么解题的规律可循。主动学习,就是把老师看成传递知识火炬的人,要努力把火炬放进自己心里,让火焰照亮整个天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讲的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老师水平各不相同,但都是带给你知识、来帮助你的人。老师都希望学生好,都很尽力,他们每天都在为你付出。如此说,可以改变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孩子愿意听课。
2.不要跟在老师后面走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学习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跟不上,就应该提前预习;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太慢,缺乏吸引力,就应该主动思考得更深。这能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3.训练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较好的途径是由自己来整理学过的知识,这是长时间思考的过程,既能让注意力集中,又能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让孩子给父母讲课
当孩子对老师的授课水平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给父母讲同样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体会到传授知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增加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讲课是一种十分大的付出,从而愿意专心听讲。
5.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
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讲课是一种劳动,任何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仅仅从礼貌的角度上,也不好意思上课搞小动作。
6.给孩子算一笔账
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课搞一点小动作,玩得也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习惯46.培养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其实是一种检验,考察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思维的缜密程度,以及面对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这些品质对于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它们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1.我们不想当猪
深圳的万秀蓉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句口头禅——“你们是几品猪?”当老师提问时,如果没有几个人举手,老师就会大发脾气,指着那些没举手的同学大吼:“你几品猪?”一开始听到这句话,以为老师在开玩笑,很好玩儿,所以就哄堂大笑。后来听多了,就笑不起来了,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我觉得老师有这样的口头禅实在太不应该了。我们是小孩子,难免贪玩儿,难免有老师讲课不听的时候。再说了,老师也有不懂的问题,那老师又是几品猪呢?现在,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害怕甚至讨厌上语文课,就是因为老师的口头禅。一到上语文课,就会听到同学们唉声叹气:唉,又要挨骂的了!又要当猪了!
这个例子说明,积极回答问题,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谩骂指责。
2.老师,我再也不会让您举手
这是山东日照市四中992班的卢波写的一篇文章:
还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善于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我的小手,等待老师的目光射向我。不知是老师的偏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时间长了,老师每次提问都在提醒我该回答问题了。为此,同学们对我是又羡慕又嫉妒,而我却常常沾沾自喜。就这样,我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后来,我以优异成绩升入了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