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88法
14114200000019

第19章 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2)

上了初中以后,我尝到了小学积极回答问题的甜头,当然也不会丢弃自己的那套看家本领。更让我欣喜的是,我又找到了两个知己,有了他们两个我更加兴奋了,课堂上,我们总是抢先举手,争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不知不觉,要期中考试了,我们3个带着十分的自信进入考场……结果很快出来了,我第一,第二、第三当然也就是他们两个了。这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我慢慢总结出: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集中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思维更加活跃。就这样,我们持续了4年,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决定命运的中考。我们如同往常一样,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可揭榜的那一天,我愣了,我仅考入了一所普通高中,而他们两个都考入了市重点高中。

开学的那一天,我很不情愿地跨进了校门,我为这所“不称心”的学校而心灰意冷。就在那时,我的那两个知己来了,我们敞开心扉,谈了好多好多,可惟有那一句“只要拿出我们初中的精神,我们的老招,不论在哪里,都一样学得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仔细一想,脸上终于又出现了笑容,好像我又回到了从前。

可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正当我像从前一样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向我投来的目光,我看出那里面充满了惊奇和嘲讽。我怕了,我低下了头。我只觉得我那只手变得老沉老沉,让我无力举起它。从此,老师有了自己举手的习惯,而我的心好痛好痛。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又过了几天,老师找我谈话了。我如从睡梦中醒来一样,把这些日子积攒的苦闷,一股脑儿全倾诉给了老师。老师听了之后,笑着对我说:“现在,为了学习,为了班级,你要起带头作用,带动同学们一起积极回答问题,就像你从前一样。我支持你。”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情真的无法形容,我暗暗下定决心:我将迎着同学们的目光,勇敢地回答问题,再也不用胆怯。

走出老师的办公室,我激动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面对蓝天,面对白云,我大声说:“老师,我再也不会让您举手了。”

这个学生体验过积极回答问题的好处,却因为同学的目光而退缩的,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呢?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鼓励孩子在家里回答问题

父母可以常常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学习,多提一些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当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回答问题的习惯,到了学校就能自然而然举起手来。

2.让孩子总结回答问题的好处和坏处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上课回答问题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孩子通过这个认真思考的过程,也会认识到,回答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帮助。

3.成绩是最好的回答

如果孩子担心,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会让同学笑话,父母就该耐心地讲,答错了能让你记得更牢。你不回答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到考试的时候还是容易犯错,那时就不怕同学笑话吗?即使课堂上同学笑你,只要你积极回答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还会有人笑你吗?

4.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

很多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在家里也不喜欢说话。父母就应该鼓励他多开口,无论说什么,父母都应该表扬他,让他把心里话说完。千万不可以粗暴批评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以为只要自己不开口,什么灾难也不会发生。

5.机会难得,值得一争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多回答问题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锻炼你的思考能力,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学生那么多,老师不一定会叫到你,因此这值得你努力去争取。只要举手,就说明你在认真思考,专心听课了,你的期末考试或许就会因此而增加分数。

习惯47.培养孩子善于小结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老师讲出来的知识仅仅是老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做出小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小结能把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头脑,并且做出初步的整理,把老师讲的知识连接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树上。

1.为什么学生要做小结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自己来小结。这样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小结可反馈教学信息,捕捉教学的得失,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形象活泼。为技能的提高和后面的学习清除障碍。同时,还可以由感观接受,经大脑加工,把不熟悉和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把老师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作为老师,也应该创造出适合学生小结的气氛,积极鼓励。在特殊情况下即使学生的思维走入误区,也不应该泼冷水,或和盘托出整个结论。这种简单的做法只能否定学生获取结论的能力,打击学生的自信。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只能不断弱化。

2.不拘一格,形式活泼

课堂小结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助完成。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应着力追求以下3个标准: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小结形式的不拘一格。

比如,在初一《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开始可以提出一个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题,它用小学列算式的办法不容易解决,这就设立了一个疑问,能让学生带着疑问,边听边想。到结尾小结时,就能让学生使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解决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时,学生就能明白,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方程思想”。这样,在学完了一节课的知识后,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所学知识的用途,适用于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这种结尾的形式别具一格,既达到了小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做课堂小结是为了让自己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因此,不妨采用纯粹的口语或方言,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概括本节课的知识,比如“应用题是火车,方程是火车道。”学生的小结越通俗、越生动,自己的印象就越深,越不容易忘记。

3.课堂小结的步骤

课堂小结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回顾一堂课从头至尾的过程。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是怎样引入的,中间是怎样引导分析的,最后是怎样总结归纳的,都应弄清来龙去脉。把握了教学脉络,就等于把握了知识本身。

第二,合理评价老师的思路。在理清老师思路的基础上,思索老师用了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如何。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家的接受能力,总是讲得很细,因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更简便更清晰地把知识脉络梳理出来。

第三,留心结束语。结束语是老师对一节课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留心它,有助于把握这堂课的整体,做到胸有全课。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行概括一遍,概括的语言越通俗越有趣,对知识的印象就越深。

第四,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你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和已有知识连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有没有缝隙和模糊区域,那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深入掌握的。

事实上,学习的目的,也正是弄明白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要求孩子每天对所学知识做一次小结

每天写完作业以后,学生应该对当天知识做一次小结,这样可以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家长的检查和监督将促使孩子在每堂课结束后,先把小结的任务完成。

2.5分钟汇报

可以要求孩子用5分钟的时间,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向父母汇报。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总结能力,父母也可以从中判断,孩子是否把握住了所学的重点。

3.检查孩子的课堂小结

父母可以检查孩子的听课笔记,看每节课结束后,有没有做出自己的小结。父母的督促可以促进孩子做小结的积极性。

4.让孩子把课堂小结写在一个大表上

可以让孩子把每天的课堂小结都写到一张大表上,按照章节划分。这样,以后归纳总结时按照课堂小节,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知识的脉络。

5.要求孩子的小结尽量通俗有趣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通俗口语做小结,尽量多用比喻。小结越通俗,记忆越深刻。而且,把老师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这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思考、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

6.要求孩子在课堂小节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课堂小结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作为下一步努力的依据。日常作业和测验的目的就是帮孩子找问题,而通过每堂课后的小结也能很轻松地完成这个过程。能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弥补,就能提高成绩,增强自信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习惯48.培养孩子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提问是积极思考的标志,问题越多的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全面,领会得越透彻。而那些很少提问甚至从不提问的学生,虽然也听到了老师的讲解,也听到了别人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但由于自己的手并没有举起来,因此他的思路并没有真正跟上,即使听到了同样的内容,印象也不如积极思考的同学深,不仅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差,而且还十分容易遗忘。

1.为什么问不出口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有多么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张不开嘴,就算心里有疑问,也总要思想斗争半天,而且多半举不起手来。究其原因,多数情况是怕自己问得不深入,受到老师的奚落和同学的嘲笑。

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为例,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非常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往往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便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即使是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也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都是不太自由的。

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上课,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

2.接受依赖症

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给了教师这样的一个地位: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绝对权威。而学生,只能被灌输、被管教、被批评、被指导。中国人的教育过程往往要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来求得功利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学生因为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就出现了一种接受依赖症。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下。他们无法通过提问,从教师那儿得到优越感,多数只能从教师那儿找到自己低能的证据。因此,很多学生干脆不举手,加入到沉默的大多数。

这种现象很可怕,幼儿园提问的比小学多,小学比中学多,中学比大学多。难道说学生真的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吗?

答案当然是不。然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必须先学会在课堂上怎么思维。

3.课堂上怎么思考

①将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先前主观理解的错误。

②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注意对所学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有了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③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先听老师的讲解,再举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④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讨论问题时,既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又积极思考,想清楚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在家里鼓励孩子提问

在家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举手提问才不会遇到心理障碍。

2.在家中设立“问题奖”

把孩子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统计问题的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予以奖励。这对孩子的提问是一种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把提问看成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3.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耐心地解答

当孩子想父母提出问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予以解答。即使答不出来,也要坦率承认自己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如果不许孩子提那些“没用的问题”,孩子以后什么问题也不会问家长了,在学校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少。

4.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许多孩子不敢提问,是因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家长专门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比较好的途径,是让孩子在饭桌上,介绍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到的知识,坚持每天都练习,几个月就能让你的孩子完全变一个人。

5.快速问答,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快速问答,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题目可以从课本上找,比较好的是那些应该掌握的公式和定理。常常反复做这种练习,既能巩固孩子的基础知识,又能让孩子的反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6.多提问多得分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谁在课堂上问题问得多,自己的思维就更活跃,对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学习的效率就更高。如果想让自己成绩好,就得多提问题。讲明白道理,孩子会自己克服各种心理的障碍。

要是孩子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孩子优点的那些地方,孩子才会产生上进心。

习惯49.培养孩子善于自我激励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