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18

第18章 徐生:慢慢展现生机。

(12)新成:成;就也(《说文》)。指不断进步,取得新的成就。

【译文】

古代那善于运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其心灵深不可测。由于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为――他谨慎小心,仿佛在严冬跋涉冰河;他警觉戒备,仿佛提防所有的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仿佛在做客;他行动洒脱,仿佛一块涣解的冰。他敦厚淳朴,象没有加工的原材料,他豁达大方,像一座空旷的山谷,他浑厚深沉,仿佛一道浊流。什么能让混浊和动荡停止?静下来深淀,自会清澈。什么能让安定长久?不断地更新创新,自会永远保持生机。坚持这个真理的人,不会想自满,只有不自满,才会不断除旧迎新,保持生机。

【解读】

这是对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写,写得很美,像一首诗。“道”是玄妙精深的,当然得道之人也是玄妙精深的。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妙”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美”字,多有“媚”的含义,如“美人”、“美女”之说,不仅仅是“美丽”、“漂亮”的意思,也总包含有“艳丽”、“妖艳”甚至“淫亵”的色彩,正象西方人说的“美”包含着“性感”之义。中国人喜欢赞赏的美,往往一言以蔽之曰“妙”!据周法哲考证,上古时代老祖宗造汉字时,合“少”“女”二字为“妙”,是说少女的美,不仅美丽,而且还充满着纯洁、善良、天真、含蓄等色彩,毫无“淫亵”之义。老子《道德经》里的“妙”字,不仅把“美”的概念人格化,而且还富有崇尚自然美、内涵“奇妙”的思想深度。从少女的“观其妙”到少妇、慈母、祖母的“观其徼”,生生不息,自然而然,充满着对少女美的赞赏和对母性生机的神圣崇拜。正如《道德经》第一章里讲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即自然规律,生成并支配着这一切的一切,真是妙不可言!

本章讲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再一次用到了“妙”字,是说上古时代善于研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比如伏羲氏等人文始祖们),率先认识了天地之道,内涵非凡,微妙深奥、通达大度、神秘莫测。

因为神秘莫测,所以无法描写,迫不得已,老子只好用了七个“若”字、用了七个形容词来描述。这七个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对外貌的描述,全是对得道之人精神风貌、人格特征的赞美。

“豫”,犹豫。“涉”是徒步行走的意思。冬天过河一定要小心谨慎,稍一大意,弄湿了衣服或滑倒水中都非常难受。为道者处事非常谨慎。

“犹”警觉戒备。“畏四邻”,自己是在四邻的监督中,行为稍有不妥都会被四邻看得一清二楚,引起四邻的讥笑或不满,甚至引来四邻的攻击,所以要时刻有忧患意识。有道之士,心德纯全,动静自然,处处谨慎小心,无论独居一室,还是行于野外,他们举心运念,一言一行,唯恐违背天道,逆物失理,犹如四邻在身旁监视一样。

“俨”,认真。“客”,客人。一个高踞显位的最高统治者只像“客人”一样的和大家相处,这是一个什么样恭敬严肃的气氛?可想而知。

“涣”,慈祥和悦。慈祥是人气质的张扬。他爱自己,爱他人。是春天的雨水,润物细无声;是秋天的和风,轻拂你的脸。慈祥不是矫揉造作,是知冷知热,知轻知重,理解人,鼓舞人。

“敦”,厚道、诚恳;“朴”,朴实、朴厚、不奢侈、不华丽、淳朴诚实,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品德,的确难能可贵!

“旷”,旷达、心旷神怡、豁达大度;谷,山谷。得“道”的人就应该虚怀若谷。

“混”,浑浊。第二十三章说,“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为道者不自以为是,也不自我表现。老子在通篇里一直提倡“无为”、“不言”的处世态度,像污水的浑浊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体现。虽然外貌上表现的浑浑噩噩的样子,内心却如明镜。

以上七个形容词主要表述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谨慎,一个是淳朴。

接下来,老子又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谁能解决水的混浊问题?

很好办,不要瞎搅和,让水静下来沉淀,慢慢就会变清了。

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天下大乱。怎样才能使天下由乱到治?其实不需要诸子百家各种政治主张,只要统治者少一点称霸天下的野心,多一点道家风范(今天说的“绅士风度”),让老百姓们免遭战乱之苦,社会自然就会稳定下来。可见老子对“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念念不忘。文行至此,才是老子本章的真正用意。

现在的人,多沉沦于污秽环境中,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混为一糟。今之人心昏暗,行为污秽,贪污、淫乱、奸邪等等污浊不贞的行为,已形成一股社会浊流。

清静是洗涤人心污秽的良剂,道德是激浊扬清的法水。人心若能久住安静处之,无欲无念,心中的浊阴邪气,自然渐渐沉淀下降,身中的先天阳?,自然徐徐滋生。

“保此道者”,是总结本章大义。古代的“士”能“微妙玄通”,是因为能虚心达用、不要求圆满的结果。虚其心,故而涉川、畏邻、俨客、释冰、若朴、若谷、若浊。正由于要求不圆满,虽然保守一些,但仍能取得新的成功。“弊”,与蔽通,败弃的意思,就是守着被遗弃败的道,韬光养晦,虚心自敛,进而去故更新。

这一句,和首句相应,说明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原因。

花儿开得最艳丽的时候,也就是枯萎凋零的开始;月亮最圆满的时候,就是亏缺的开始,凡人到了最壮盛的时候,也就逐步开始走向衰老……根据太极图的规律,宇宙万物都在变易中走向反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和违背,怎么可以将江河中的浊流静止下来以澄清呢?怎么可以使动荡的事态安静下来来保持事物长久运动而生生不息呢?这都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老子最后告诉我们,“保此道者,不欲盈。”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七条守则而走向成功,但是,成功之后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盈”(自满),一旦骄傲自满,就很可能前功尽弃。只有保持这大道的虚空,使自己经常处于谦卑进取的状态,才能不断获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从商之道】

最有诱惑的时候沉住气

一个优秀的人,不仅明白“做什么”,还要明白“不做什么”;不仅能做到该做的事,还能舍弃不该做的事。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豫兮,若冬涉川”,要十分谨慎才行。

在商业活动中,决策失误是经常有的现象。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就曾经因为不谨慎而走了弯路。

20世纪90年代初,初尝多元化经营甜头的汪力成经不住各种赚钱机会的诱惑,将大把资金投向了12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食品饮料等。汪力成认为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

1995年,分散投资、盲目立项、管理失控等后果开始暴露出来,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搅成一团乱麻。

面对众多的市场机会,谁都可能选择错误道路。聪明的商人在犯了错误后会及时领悟到,并及时回头。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敏锐的汪力成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决策失误。他立即对华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重新定位,坚决将原来华立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并将精力集中在华立的优势产业――电能表。

果然,两年后,随着中国“两网”改造的开展,电表的销售量大增,公司效益一下子就增长了不少。

事后,汪力成这样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机会太多,总是容易让自己乱了阵脚,但是对上人来说,乱了阵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的反应过来。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要敢于对机会说‘NO’。”

所以,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时需要沉住气,冷静计算得到该利益需要付出的代价,确实有利可图的,要周密决策,谨慎行事,确保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突然停滞、开始下滑的那个拐点。

套用一下这个理论,风险最大的时候也是节节胜利的时候。失败了不要紧,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胜利的时候往往很危险。无论做什么,一定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形势大好时,一片赞扬声,众口一声,听不见不同声音,没有不同意见者,是十分危险的。

【生活之道】

欹器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

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欹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欲盈”,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