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名将一生戎马为谁忙
14345400000029

第29章 俞大猷:忠诚许国,老而弥笃(2)

是武平山水不足留连是俞大猷笔力未逮此地有石径云梯、梁野仙峰、平桥翠柳、丹井温泉,有南岩古洞、绵洋古刹、龙岩雨霁、龙河九曲,应可入诗入画;俞大猷着《剑经》《兵法发微》,着《正气堂集》《洗海近事》,健笔凌云。俞大猷是猛虎是蛟龙,蛰伏潜行,韬光养晦,是为异日奋力一搏,他在等候机遇。奸臣当道,国难殷忧,俞大猷根本就无暇去羽扇纶巾吟风弄月故作多情,他构筑读易轩,与诸生文会,而日教武士击剑。这文会,当然不会是腐儒穷酸附庸风雅的吟诗作对,不会是见落花而落泪的忸怩作态,是金戈铁马铮然有声的边防策论,是以《易》演孙武兵法十三篇。读易轩内,一群文士武士,气宇轩昂,长衫飘飘,盔甲鲜明,一边指画山川地势,排兵布阵,纵论古今方略,一边挥动利剑,剑光嚯嚯,摧落三春杨柳,一树秋叶。

不久,俞大猷在武平迎来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战,海贼康老率众溯石窟河来犯,俞大猷锋芒初露,挥军连战皆捷,俘获三百余人。这一战,是俞大猷迈向辉煌、名列中华名将谱的起点;这一战,俞大猷被擢署广东都司指挥佥事;这一战,使俞大猷离开了武平,离开了读易轩,再也没有回来过。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俞大猷受命为宁台参将,开始迈向他军旅生涯辉煌的顶峰,至嘉靖末年(1566年),俞家军、戚家军及任环、汤克宽等部横扫浙粤闽东南沿海,剿灭倭寇,几无遗类。

戚继光戚家军兵员主要来源于浙江义乌,而从俞大猷击败海贼康老及在读易轩训练剑士两件事推测,同样英勇善战的俞家军中应该有一群武平人或说闽西人在内。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人物志》印证了这一推测,中有义烈“奉调漳泉征倭,率众挺身力战尽忠。”

俞大猷及一群文士武士走了,而读易轩却存留了下来。或许是风风雨雨、星移斗转的侵蚀,或许是顺治年间清军李成栋部的攻城破城屠城之役的焚毁,或许是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的炮火轰击……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一日,俞大猷迅速自赣南驰至兴化的平海卫,驻军秀山,与驻明山的刘显互为犄角;刘显驻扎明山,距倭营三四里;而戚继光招募的义乌军尚在浙东。时敌我兵力已相当,倭寇猖獗,屡来挑战,诸将愤愤难平,纷纷要求应战,但俞大猷却按兵不动,主张星布兵营,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栅其上的围而不攻的战术。诸将以为俞大猷也有畏敌之心,俞大猷认为灭倭的时机并未成熟,他呈给福建巡抚谭纶的《兴化灭倭议》:“今贼有二三千,从贼有七千,且人人皆欲死斗。官兵之数仅与相当,约日列阵以合战,胜负之形相半。若迫城而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万一被其挫创,东南大势去矣!”俞大猷认为倭寇突袭攻陷兴化,对我方来说,是“遇异常之变,必设异常之谋,方可成异常之功”。

首先,倭寇连拔数县,气焰嚣炽,此时不宜与战;我军从江西长驱、日夜兼程至此,军士疲乏,当休整数日;俞大猷根据敌我双方实情,采用“敌以战为守,我以守为攻”的正确的作战策略,“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栅其上”,围困倭寇。其次,根据倭寇是日本武士、浪人和海盗结合的队伍,提出我军招收熟悉地形的当地兵马,以利于进攻。发动长期受倭寇蹂躏,有血海深仇,勇于效命沙场的闽中南人民为民兵。再次,尊重与配合刘、戚抗倭将领和地方官吏。如今倭寇屡次前来挑战就为速战,敌人无论战胜战败都可逃离,因我方未有力量围歼之;戚继光大军即将赶来,时我强敌弱,全歼倭贼有望。“不论在南在北,但得相资相助,必有大建立”。巡抚谭纶以为俞大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当时朝廷诸当事人责战急切,海上又有倭寇挑战,俞大猷巍然不动,忍辱负重,从容不迫地进行部署。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继光军队到达平海卫。四月二十一日深夜四鼓,根据战斗部署,分三路全面出击:戚继光担任中军主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侧攻,悄悄向敌营迫进,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战局的发展,完全按照俞大猷的战略意图进行,经过5个小时战斗,倭寇抵挡不住排山倒海般的攻击,抱头鼠窜,纷纷落进俞大猷预设的壕坑之中。这一仗,歼敌两千两百多人,取得兴化平倭大捷,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府城,解救3000名被虏的百姓。

兴化平倭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俞大猷在战前力排众议,做了周密的部署与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功劳并不下戚继光。论功行赏时,昏庸无能的嘉靖皇帝听信谗言,奖赏不公,谭纶晋升右副都御史,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惟俞氏“赉币银四十两”而已。有人为他抱不平,但俞大猷却淡然处之。

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俞大猷这方崖记,对自己立大功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只字不提,对兴化平倭战役的决定性胜利的因素也只字不提,仅提到“竣事班师”而已,足见俞大猷不计得失,惟以平倭为重的襟怀。

嘉靖四十二年(1563),俞大猷徙镇南赣。

嘉靖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改镇广东潮州。倭寇2万与大盗吴平部众互为犄角,而侗民蓝松三、伍端、叶丹楼等武装日掠潮、惠,福建又有程绍禄作乱延平,梁道辉侵扰汀州,俞大猷逐一平复。吴平降而复叛,掠民舟出海远遁,闽广巡按御史交章论劾,俞大猷坐夺职。李亚元倡乱河源、翁源,总督吴桂芳留俞大猷讨之,俞大猷行反间计,携其党亲捣其巢,生擒李亚元,夺还被掳男女八万余人。乃还俞大猷职,任广西总兵官,授平蛮将军印。继平王世桥叛乱,进署都督同知。

隆庆二年(1568),海贼曾一本犯广州,寻犯福建,俞大猷合郭成、李锡军擒灭之,录功,进右都督,还镇广西。在广西任上,俞大猷捐俸重建家乡濠市桥。

隆庆五年(1571),俞大猷擒杀广西古田僮(壮族)杀人越货的巨盗黄朝猛、韦银豹等人,朝廷进俞大猷世袭指挥佥事。

隆庆六年(1572),巡按李良臣参劾俞大猷奸贪,虽兵部力持公论,仍诏还籍候调。事平,起为南京中军右府佥事,未任,以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官。

万历元年(1573)秋,俞大猷已七十高龄,因计议进攻澎湖倭寇失利,又被夺职。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右府佥书,领车营训练。至是,三疏乞归。

万历八年(1580)卒于家中,年七十八,直至死前还在领兵训练。赐祭葬,赠左都督,谥武襄。墓在晋江县磁灶镇苏垵村,明刑部尚书潘湖人黄光升为铭其墓(墓志铭上半部珍藏于晋江博物馆)。广东的崖州、饶平,福建的武平、金门,浙江的宁波等地都建祠祀奉。

俞大奠性格刚毅沉着,豪迈乐观,不知忧苦。在浙东的一次海战中,突然风浪狂作,天昏地暗,船只几乎倾翻。军士因此断炊两天,号哭不已,副将汤克宽大呼“海神保佑”,拼命许愿。俞大猷却不求神拜佛,岿然自若地对汤克宽说:“我平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与你一起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须臾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汤克宽很佩服他的胆略,遂拜他为师。

俞大猷在晋江沿海歼灭倭寇是,据传一次他化装潜入安平卫(今安海镇)倭穴,侦察敌情,遇到倭寇正在宰杀从民间抢来的牛羊,大开宴会。倭酋座们喝得酩酊大醉,营木栏中还关着许多尚未宰完的牲畜。俞大猷便派一个勇敢机智的随从,乘倭寇醉得东歪西倒之时,从木栏中抱来一只羊,缚起倒挂在大鼓的前面,让羊挣扎,踢动大鼓。倭寇以为明兵劫营,顿时大乱,自相残杀,乡兵趁机杀进敌营,全歼倭寇。又一次倭寇攻占永宁卫,养着两只凶猛的军犬,警卫营盘。他带领士兵,乔装百姓,深夜潜入敌营,在铁钩上挂上香牛肉,先诱军犬争抢牛肉上钩而杀,然后带兵冲杀敌营。倭寇溃乱,争相登船从海上逃窜,俞大猷率军在永宁卫海口一块大石旁全歼敌寇。后来,俞大猷亲自在这块石上题刻“镇海石”三个大字。

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